首页 理论教育 课改纵横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传统分科主义课程的生成原理

课改纵横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传统分科主义课程的生成原理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行的分科主义课程充分体现了这种模式的特征:单向地、线性地规定了逐级上升的过程,设若踏空子一级便有“坠落”的危险。“阶梯型”课程往往被比喻为“生产流程”,这种比喻是合乎历史事实的。第二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登山型”。“登山型”课程的特征在于,以重大的主题(山)为中心,准备了若干学习的途径(登山道)。“杜威学校”的儿童中心主义的单元学习设计,可以说是“登山型”课程的雏形。

课改纵横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传统分科主义课程的生成原理

课程定义的进化,亦即从斯宾塞(H.Spencer)的“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到后现代的界定——“人生的阅历”,提供了我们一个启示,即“课程”所组织的不仅是教育内容,而且通过教育内容的组织,也组织了知识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构成了教学的社会背景。日本东京大学的佐藤学教授以“教育内容与学习者之关系”为焦点,区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课程。(注:佐藤学.学习的快乐[M].日本横滨:世织书房,1999.171—183,59.)

第一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阶梯型”。“阶梯型”的课程是一种“目标—成就—评价”为单元组织课程的模式:首先预设具体的教育目标,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能够有效地实现该目标的活动,最后对照目标借助测验作出评价。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传授大量的知识、技能,不过,其弊端也是明显的,这就是造成学习者的经验过分狭窄、划一,评价也是划一的。为了追求效率与效益,它把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划分成小步子的阶段,以便逐级地达到最终的目标。现行的分科主义课程充分体现了这种模式的特征:单向地、线性地规定了逐级上升的过程,设若踏空子一级便有“坠落”的危险。“泰勒原理”所提示的课程编制四阶段——“教育目的的设定”、“学习经验的选择”、“学习经验的组织”、“学习经验的评价”——就是一个典型。可以说,斯金纳(B.F.Skinner)的“程序学习”的“小步子”原理、布卢姆(J.S.Bloom)的“形成性评价”和“掌握学习”的理论,都是以“阶梯型”为规范编制课程的典型理论。“阶梯型”课程往往被比喻为“生产流程”,这种比喻是合乎历史事实的。从20世纪10年代后半叶直至20年代期间盛行的教育科学运动,特别是博比特(F.Bobbitt)、查特斯(W.W.Charters)等人的科学化课程设计,就是把学校视为工厂,教师如同工人,学生视同原料,通过课程的生产线加工成为产品。“阶梯型”课程在目标一元化(划一化)、过程一元化(划一化),实现每一个学习者的成就目标方面显然是有效的。不过,把学习的成就度加以分阶段地等级化,却发挥了使学习者序列化、等级化的功能。正如布卢姆把学习者的“能力差异”置换成“时间差异”,主张“掌握学习”那样,“阶梯型”课程中的所谓“个性”,不过是攀登阶梯的速度上的差异罢了。(www.xing528.com)

第二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登山型”。“登山型”课程的特征在于,以重大的主题(山)为中心,准备了若干学习的途径(登山道)。“登山型”课程不同于“目标—成就—评价”的单元组织,它是以“主题—探究(经验)—表达”为单元组织单元的课程,亦即首先预设特定的主题,然后学习者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与逻辑展开探究性活动,最后表达、交流并共享学习成果的活动。这是一种不仅注重学习结果而且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设计。在“阶梯型”课程中惟一追求的价值就是“目标的实现”(到达的目的地),但在“登山型”课程中,到达顶峰固然是目标,但它的价值还在于登山的经验及登山本身的乐趣。在“登山型”课程中,学习者可以自己选择道路、自己选择方法,按照自己的速度去登山。随着一步步地攀登,能够不断开拓视野,过后还可以回味攀登途中的某种经验。而且,只要不选择过分艰险的道路,就不会有“阶梯型”课程中那样“坠落”的危险。“杜威学校”的儿童中心主义的单元学习设计,可以说是“登山型”课程的雏形。目前发达国家倡导的“主题学习”、“项目学习”、“问题学习”、“真实学习”、“服务学习”、“体验学习”、“表现学习”等等,可以说都是以“登山型”的单元学习来组织课程的典型案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