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哲学原著课程的教学理念:哲学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中国哲学原著课程的教学理念:哲学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中国哲学原著课程的教学需要具体明确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明确中国哲学原著课程的定位。[2]具体到中国哲学原著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主要负责讲授课程和组织讨论。同时,就中国哲学专业的特点而言,教师在原著类课程的教学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作用:一是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并进行思考,二是通过对经典的阅读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中国哲学原著课程的教学理念:哲学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中国哲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中国哲学”的定义及其内涵,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即哪些内容可以并且应该纳入到中国哲学的教学范围内,以及中国哲学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应该是怎样的。通常地说,“‘中国哲学’至少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作为意义世界的‘中国哲学’,即意在发掘其中蕴含的终极意义、人生价值理念与境界……第二个层面才是作为学科建制的或知识与学术层面的‘中国哲学’,即可以断代或分门别类或个案地作学术性研究,并与外国哲学作比较研究的知识层面的内容,亦相当于海外中国学家或汉学家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中国哲学’。”[1]目前在专业培养方面,主要是在第二个层面上进行的,即作为哲学学科下的八个二级学科之一。

“哲学”一词源自西方而译自日本,因此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是相对明确的,而中国哲学的研究则是探索性和具有争议性的,比如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中国哲学的范畴研究和范式研究是否有效的问题等等。其原因在于近代中国借鉴西方采取新式学堂制,取消了传统的书院制,而现代大学中实行文史哲分科的学科建制,改变了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分类方式以使其与现代学科分类相适应。比如,传统的经学被打散,中文系注重对《诗经》的研究,历史系更加重视《尚书》《春秋》,哲学系则偏于《周易》《三礼》。当然文史哲在经学的研究方面也相互有交叉,但这与传统的治经方式已经大为不同。

因此,“中国哲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本及其思想,故而其必然贯穿在中国传统的学术脉络之下;另一方面,作为哲学学科的下设分支,其又不可避免地会借鉴西方哲学的概念、术语以及研究方法。可以看到,这里所呈现的是中国传统的学术与西方意义上的哲学之间的冲突与张力,如哲学专业所具有的思辨性特点与中国文化重视道德体验、心性修养的特点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中具体应该如何处理都是需要思考的。

那么,对中国哲学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认识,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授课方式和教学目标。通过以上的探讨,笔者认为中国哲学原著课程的教学强调的是运用哲学和哲学史的相关方法处理中国传统的文本和文献,也就是要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部的思想,厘清哲学家自身的学术特点,辨析不同思想家观点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变化。与此同时,哲学作为对世界的思考反过来也引导人们思考世界,中国哲学的学习亦是如此,其不仅仅是对古代文本做训诂和训释,而且讲求在对古代文本的学习中体验思考其在当下所具有的生命力和价值。

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中国哲学原著课程的教学需要具体明确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www.xing528.com)

首先,明确中国哲学原著课程的定位。就中国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言,其主要分为三类:哲学史课程(如“中国哲学史”)、哲学原著类课程(如“中国哲学原著选读”“《四书》精读”“《老》《庄》研读”等)以及哲学专题类课程(如“先秦儒家哲学”“道家哲学专题”“宋明理学专题”“明清哲学专题”“中国近现代哲学专题”等)。其中,专题类课程实际上也是建立在阅读哲学原著的基础上的。广义地说,中国哲学原著课程是以研读中国哲学经典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是中国哲学专业学习的主体课程。

其次,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原著课程的内容设计和教学方式不同。一般来说,原著研读类课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原著选读类型的课程,即精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哲学原著选段进行阅读,主要授课对象是本科生以及各专业的研究生;另一种是针对指定文本进行细致阅读,主要授课对象是高年级本科生以及中国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对于第一种形式的课程,原著选段的挑选与编排非常重要,教师讲授是主要的教学方式,配以学生的读书讨论和报告等形式;对于第二种形式的课程,要注重研读文本的选择,一般是该领域的基本文献和重要文本,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研读和讨论是主要的教学方式。

再次,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与哲学史类的课程不同,原著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直接接触经典本身,培养学生研读文本的方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国哲学史”课程重在梳理思想流派以及发展脉络,为学生打一个整体的框架,但是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无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原著,对于哲学家的思想论述主要是归纳和总结性的。哲学原著类课程则是哲学史课程的深化,哲学史课程中对思想家学说的概括和论述,在原著课程中要引导学生自己从经典本身出发“读”出来。比如讲孔子的“仁”,不仅要具体到《论语》中孔子讨论“仁”的相关材料,还要将对“仁”的讨论还原到《论语》文本的整个思想中去。同时,中国哲学原著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层面的积累,还应该强调学生对基本经典的熟悉,培养对经典的亲切感,引导和训练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反思的能力,通过研读原著与古代圣贤进行平等的对话和灵魂的交流,在成才教育的过程中实现成人教育

最后,注重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角色。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古今中西的教育理论都有讨论,如《礼记·学记》所言的“教学相长”、韩愈师说》所言的“传道授业解惑”等,而在现代高等教育心理学中主要是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同时强调教师在学生人格和灵魂塑造方面的引导作用。[2]具体到中国哲学原著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主要负责讲授课程和组织讨论。同时,就中国哲学专业的特点而言,教师在原著类课程的教学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作用:一是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并进行思考,二是通过对经典的阅读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