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体育传承与发展:应然功能及民族文化的特征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体育传承与发展:应然功能及民族文化的特征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然是指基于事物自身的性质和规律所应达到的状态。节日体育的应然功能包含了传承功能、教育功能、健身娱乐功能和竞技功能。节日体育是各民族在传统的习俗社会中世代传承的优秀民俗文化,节日体育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复合体,它包含了教育、健身、娱乐、竞技、认知、控制、审美等多种文化功能,其中蕴含了民族文化信息传递的最本质特征。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体育传承与发展:应然功能及民族文化的特征

应然是指基于事物自身的性质和规律所应达到的状态。节日体育的应然功能包含了传承功能、教育功能、健身娱乐功能和竞技功能。

(一)传承功能

传承是人和人之间所展开的行为,是文化延续的方式,表现为民众日常生活实践的一种过程。通过日常接触,继承者对传达者通过口语、行为所传达出的价值观予以尊重和理解[1]。从传承的条件来看,其生产生活实践、生存环境及本民族对待自我民族文化传承所传达出的价值观的尊重和理解等是其必不可少的条件。传承包含了文化和社会双重含义,也就是说传承是文化延传的脉络,是传统的流动形态,也是一种人际互动模式,是人际关系的结果形态。节日体育是各民族在传统的习俗社会中世代传承的优秀民俗文化,节日体育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复合体,它包含了教育、健身、娱乐、竞技、认知、控制、审美等多种文化功能,其中蕴含了民族文化信息传递的最本质特征。因此,节日体育发挥着将民族文化符号通过编码的形式在节日中向群体及个体传送民俗信息的功能,也正是节日体育传送的能力和机制,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构成了人与自然间的交流关系,进而实现了节日体育传承的持续性。

(二)教育功能

实际上,节日体育中的教育内容十分丰富,节日体育具有对个人的教育功能,也有对群体的教育功能,但群体的教育最终是通过个人的教育来实现的。当然节日体育的教育功能可以从很多不同角度来分析,在这里,笔者拟从节日对个人的教育功能方面来加以阐述。

节日体育的教育方式一般包含了“说教”的方式和“参与学习”的方式。所谓“说教”是指施教者主要通过语言对学习者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如在东巴跳中对徒弟解释东巴书上的经文以及东巴跳动作的意思和程序安排的内在道理,使用的就是“说教”的方式。“说教”的教育方式突出表现在宗教祭祀活动中。如纳西族在“三朵节”要进行近两个小时的东巴跳祭祀活动,在活动中老东巴以经文和东巴跳的形式生动地展示纳西族祖先如何迁徙到丽江,玉龙山神最初如何不接受纳西族,后来又成为纳西族的保护神,纳西族人告诉自己的后代要如何保护自然、敬畏神灵,纳西人之间为什么会有争斗,会有生命后果,生活中哪些事不能做……内容如此丰富,节日是一次非常集中的“说教”教育方式,对象包含了纳西族所有成员,不论男女,不论老幼,以及外来民族。节日后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对节日里发生的事情做一些评论。特别是对孩子犯过的错误,家长通常以此为机会和孩子交流,讲人生哲理,但此时不会责备孩子,当孩子明白所犯错误,家长便会引导孩子今后努力的方向,继而各自向天祷告。节日体育中“说教”的方式不像课堂那样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它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随事情的发展而随时进行的,其教育的接受也不是被动的,而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节日体育中另外一种教育方式是“参与学习”的方式。通过参与在行动中学习是节日体育最独特的教育方式。每个人都参与到各个有教育功能的节日体育活动中,在这些活动中受到教育。如纳西族东巴跳是在祭祀的时候为整个族群祈福、消灾而进行的族群祭祀活动,当祭祀完成以后所有的人都可以参与到带有娱乐性质的东巴跳之中体验东巴跳的魅力,无论你跳得优美与否,只要能自得其乐就好。如在文山苗族的花山节中的“斗牛”,无论你是不是牛的主人,你都可以参与到斗牛的过程中去,领略牛的无畏、果敢。在纳西族三朵节的祭天里有射箭运动,这是每个纳西族在这一天都要参加的一种活动。在熟祭之后,男人们来到固定的射箭场举行射箭仪式,场上立有一块仇敌形象的靶子,在主祭东巴的带领下,先有东巴张弓搭箭向天地、四方瞄准,表示射出,再射向敌靶。之后,各纳西族男子依次射向敌靶,射毕胜利欢呼。可见射箭是纳西族缅怀祖先、增强民族意识的一种有效的传统教育活动。在这样的节日体育活动中,人们在真实的生活中享受节日体育带给我们的教育与快乐,节日体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展示了原汁原味的民族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参与进来,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亲身感受学习自我民族文化。在传统社会中,节日体育还包含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知识和技艺,其知识和技艺的传承是通过人际间的互动和反复实践而实现的。

(三)健身娱乐功能(www.xing528.com)

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本身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同时还具备健身娱乐功能。在节日里少数民族节日体育以身体活动为表达文化的一种方式,在活动期间身体承受了一定的生理负荷,因此起到了促进人体能的发展和体质的增强,如纳西族的打跳运动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属有氧运动,如对步时双膝做有弹性的屈伸运动,上肢可做上下左右或环绕摆动,配以腰胯的协调用力,对人体关节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同时跺脚可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2]。苗族爬花杆、哈尼族的秋千等都具有显著的强身健体功效。各民族在参加这些活动时不仅发展了体能,增进了健康,而且精神上也得到了满足。同时,节日体育还包含了娱乐性。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成为各民族消遣和自娱自乐的主要活动方式,如苗族花山节的吹枪、佤族的打陀螺、傣族泼水节的“泼水”等多具有休闲娱乐的功能,同时,少数民族节日体育通过健身娱乐功能调节民族成员及个体关系,促进民族和谐,增强文化认同及推动民族文化传承。

(四)竞技功能

节日体育的竞技功能是指民族节日活动期间各种形式的体育技巧的比赛。少数民族节日竞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竞技活动往往与其民族的生活、生产、军事、祭祀等活动融为一体。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竞技在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项目,其与民族节日的传承息息相关。然而民族体育竞技本身有着复杂的人文背景,所构成的类型也较为复杂,笔者试图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进行分类,从体能和技能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从体能方面看,以力量为主要竞技是其节日体育项目最为常见的。如石林彝族的摔跤,是彝族人民在火把节、春节和彝历年不可缺少的重要体育活动。在摔跤过程中双方不分体重级别,没有时间限制,一般先入场的都是年轻的新手,两人比赛结束后负者主动退场,胜者留下再战。彝族摔跤的基本方式是从站立摔转为跪撑摔的循环式,主要动作是抓住对方腰带、抱单腿、过背、夹臂翻、穿腿等,使对方双肩着地为胜,与国际自由式摔跤类似。一场摔跤比赛一般为三局,胜两局者为胜,如果双方一同倒地视为平局,如果三局均为平局,则双方不分胜负,连续战胜两个以上对手的就能得奖。

大理白族的投掷、文山苗族的爬杆、香格里拉藏族的角力、西双版纳傣族的赛龙舟等都是以力量表现为主的项目,而这些项目要求参与者快速、迅猛、果敢、强壮、有惊人的力量,表现出民族坚强的意志力等人文特点。

以技能为主要竞赛内容的节日体育项目在节日里更加丰富多彩,按动作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一动作和多元动作。单一动作是一次完成一系列不同的单一动作所组合的连续动作,各单一动作之间、各动作之间和各动作阶段之间的联系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相对独立性、复杂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如苗族花山节中苗族青少年流行打毽子,这种毽子底部由小管或两寸长板做成,上面插上鸡毛。打毽人手持四方木板,长约50厘米,宽约20厘米。双方比赛时轮换发毽、接毽,打20分,失误多者输。多元动作在运动中一般固定不变,运动之间相互制约;动作组合形式随民俗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动作的组合形式、组合次序、组合时间等复杂多变,固定动作与不固定动作相结合。如纳西族的东巴跳随语境的不同,其动作也随之发生改变,同样由于所表现的内容差异,其动作也有明显的差异。如在香格里拉藏族的赛马节,很多藏族小伙马术技艺较为高超,其技艺组合主要表现为单人单马、单人双马、双人双马、多人双马,动作组合通常有镫里藏身、下腰拾物、八部赶蝉等。还有跑马射击,场地一侧栽一溜靶子,骑手执枪催马,从另一侧驰进靶区。他们用右手在头顶转枪,又从身后换左手接枪继续旋转,接着大吼一声“格—嘿—嘿!”瞄准靶子放上一枪。又朝第二个靶子射一箭;在第三个靶子上刺一刀。“格—嘿—嘿!”之声和枪声、蹄声轰鸣一片,令人激动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