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超市购物课堂:拆除围墙,让孩子亲身体验数学

超市购物课堂:拆除围墙,让孩子亲身体验数学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的数学课堂,总认为只有把孩子圈在教室里,认真听讲,才能让他们学到知识。又是一个“2元5角”,她脱口而出。当孩子在购物过程中遇到困惑时,作为教师,没有敷衍了事,而是捕捉并利用了这些在生活课堂中生成的课堂资源展开教学,使孩子明白了“22.50元”和“2.50元”的区别,这也是把孩子“圈”在教室内不可能存在的现实情境,更是本节课把课堂搬到超市的初衷与亮点。(“我也是”,有同学附和着。(“对对,我也是看到三个面”。

超市购物课堂:拆除围墙,让孩子亲身体验数学

传统的数学课堂,总认为只有把孩子圈在教室里,认真听讲,才能让他们学到知识。但新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是“由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即课程由理性的、抽象的科学世界回归到直观的、形象的生活世界,由原来的关注科学规律和法则回归为关注儿童的情感和体验,关注儿童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标准》这些理念与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游》的观点不谋而合:儿童在课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这种脑力劳动越紧张,那么儿童就越应当经常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周围世界的形象和画面就应当越鲜明地印入他的意识里去。如果把周围世界作为儿童身在其中学习、思考、识记和推理环境,那么随着儿童的入学,他的记忆的敏锐性、思维的鲜明性会进一步增强。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我大胆尝试,让孩子走出教室,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情境一:将课堂搬进超市

在学习了《购物》(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之后,我带领孩子进行了一次到超市购物的课堂实践活动。超市购物情境再现:

一生手拿一小瓶“高乐高”犹豫着。

师(走过去):你想买这个吗?(她没有正面回答,不好意思地又把商品放回到货架上。)

师(帮她拿下来):怎么,又不想买了?

她点了点头。我想,她之所以拿起来又放下,很可能是因为对商品标价还不是很理解(因为在课前布置任务时我特别强调每人最多带10元钱,而这件商品的标价是22.50元)。虽然在课堂上讲过超市里用小数表示的商品标价与我们刚学过的元、角、分之间的互化关系,但那些书本上的知识离孩子生活太远,像“元角分”“时分秒”“认识方向”这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内容,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没有提前接触,单凭一两节课的学习是很难让全班所有孩子都当堂学会的。因为孩子本身就有差异,再就是有生活经验和没有生活经验的差别会更大。所以说孩子仅靠一两节课的学习还不能把商品标价准确换算成几元几角几分也是很正常的。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超市进行了现场教学:

师(指着这个商品的标价耐心地问):你看,这上面写着“22.50元”,你能说出它的价格是多少吗?

生:2元5角。

师(又拿过一个标着“2.50元”的商品):那你看它的价格是多少呢?

生:2元5角。

又是一个“2元5角”,她脱口而出。但是当她说出这个“2元5角”时,似乎一下明白了什么。接着,她重新拿过那瓶“高乐高”不好意思地说:“老师,这个不是2元5角,应该是22元5角。”我摸了摸她的头,会意地笑了。她也高兴地跑开了,继续去挑选自己喜欢的物品。我相信,有了这次顿悟,这个知识点对她来说或许是一生都不可能忘记的。

【点评】将课堂搬进超市,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能创设一些教室内不可能出现的现实情景。当孩子在购物过程中遇到困惑时,作为教师,没有敷衍了事,而是捕捉并利用了这些在生活课堂中生成的课堂资源展开教学,使孩子明白了“22.50元”和“2.50元”的区别,这也是把孩子“圈”在教室内不可能存在的现实情境,更是本节课把课堂搬到超市的初衷与亮点。

情境二:身在此境中,理解更深刻

学习《方向与位置》(青岛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时,第一节课我就带领孩子们来到了操场上。

师:看,太阳公公已经升起来了,你们知道太阳升起的方向吗?

生:东方(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而且由于所在位置不同,手指的方向也都不同,有些同学嘴里明明说着东,手却指着“南”或“北”)。

分析:凭已有生活经验,孩子早已知道了“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这一事实,但是并不是所有孩子都知道生活中“东南西北”的具体位置。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孩子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因此在这个知识点上我没有按部就班地直接讲解,而是让孩子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生活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既避免了学习数学的枯燥感,又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借助在生活中对方向已经有认识的孩子的经验互相学习,初步认识生活中东西南北几个不同的方向。

小组学习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以前,个别同学对生活中的这些具体方位还比较模糊,但在小组学习中,他们互相启发、帮助,很快就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在此基础上再展开教学:

(1)借助儿歌细化要求:“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借助这首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的儿歌,让孩子一边背儿歌一边指方向,帮孩子记住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各个方向。

(2)借助一个方向辨认其他方向:集体面朝东站立,向右转。提问:现在你面向什么方向?继续向右转,依次是东、南、西、北。(多次体会,达到从某一个方面向右转,依次说出与它相邻的方向。)

(3)站在一个位置不动,依次说出你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如:面朝北,每个同学都准确地说出了前北、后南、左西、右东;再换个方向多次体会,明确:面朝一个位置,能说出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4)师(站在操场上):你能说出操场的北面、南面、东面、西面各有什么吗?(固定一个点,说出它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

生1:北面是我们的教学楼。

生2:南面是实验中学的宿舍楼。(www.xing528.com)

生3:东面有办公楼、锅炉房,还有教育局的宿舍楼。

生4:西面有电化教室和我们老师的住宅楼。

【点评】听了他们如此准确的描述,我情不自禁给他们点赞。在室内上课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收到这样的效果的。而一旦让孩子走出教室,在自然环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可谓“身在此境中,理解更深刻”。

情境三: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学得会

在学习《观察物体》(青岛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时,对“站在一个位置不动,观察同一个物体,你可能会看到一个物体的几个面?最多看到几个面?”这个问题,我让孩子充分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分别去观察、充分去体验。

生1:我能看到两个面。(“我也是”,有同学附和着。)

生2:我能看到三个面。(“对对,我也是看到三个面”。)

生3:我能看到四个面。(多数的同学“啊”了一声。)

生4(反驳道):你肯定是没听清老师的要求,移动了你的视线,要不怎么会看到四个面呢?你站在一个位置不动,眼睛也不要随便转移,再试试。

生3(他又站在另一个位置,一动不动地看):刚才真是我不小心把视线转移了,谢谢你的指正。

同学们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出现看到一个面的情况。我知道这是因为受空间的制约,孩子在教室内只能观察到粉笔盒、纸盒、药盒之类的小物品,只能体会到“站在一个位置不动,能观察到一个物体的两个面、三个面,而且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的情况,但没有体会出“站在一个位置不动,只能观察到物体的一个面”的情况。这样仅在室内教学就有了局限性。于是,我又一次带领孩子走出了“围墙”,来到了校园里,观察学校西南方向的教职工宿舍楼。并让他们由远及近去观察,体会所观察到的楼房的面有什么不同。

“我看到了两个面”。刚走出教学楼,有的同学就嚷开了(因为刚走出教室,我们是在楼房的东北角来观察,所以看到的是楼房的两个面)。我们边走边观察,刚开始,无论怎么看,都是看到楼房的两个面。不经意间,我和孩子们走到了宿舍楼的正东方,而且越走离楼房越近。

一个同学惊奇又异常激动地说:“老师,我站在这儿怎么只能看到一个面?”其他同学听到后,也纷纷跑到这个位置来观察,哇!真的是只能看到一个面。

我又让他们顺着这个方向继续往前走,进一步观察,并且在这个位置的周围多观察几遍,进一步体会在什么情况下又可以看到楼房的两个面了,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孩子们在小组内交流。

生1:刚开始我们走出教室,看到的是楼房的两个面,因为我们是站在楼房的一个角上来观察的。

生2补充:当我们来到楼房的一侧时,走到了一定位置就只能看到它的一个面了。

生3:但不管怎么观察只能看到楼房的两个面,为什么看不到三个面呢?在教室内观察的物体是可以看到三个面的。

师:这个同学非常善于思考,我们一起来想一想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楼房的第三个面呢?

生4:因为楼房太高太大了,我们又不能跑到高空去观察(生已经有了体会,观察楼房这么大的物体,我们有只能站在地面观察的局限性)。

生5:我们变成小鸟飞到高空就能看到楼房的三个面了(全班哄堂大笑)。

追问:这个同学说的有没有道理?(生思考、讨论、交流后认为是可能的。)

师进一步追问:结合咱们观察物体的这些经验,现在你觉得“站在一个位置不动,可能观察到物体的(  )个面,最多能看到(  )个面”?

生6迫不及待地讲述:站在一个位置不动,可能看到一个面、两个面、三个面,最多看到三个面。

他们的话音刚落,同学们送上了热烈的掌声,响彻了整个操场。看来他的回答道出了同学们的心声。

【点评】多么精彩的瞬间!多么精彩的课堂!如果仅仅在教室,很难讲清,也很难让孩子理解,可一旦走出“围墙”,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亲身体验与感悟。

实践证明:知识是不受空间限制的,拆除教室这道“围墙”,孩子走出教室,生活空间也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课堂,而且拆除了“围墙”的数学课堂更能体现孩子思维的“真实性”,展示出“原汁原味”的数学课堂。正是因为有超市购物的亲身体验,有早上太阳升起的真实画面,有走到楼房的一个正面、而且离楼房越来越近时才能只看到楼房的一个面的切身体会,孩子的思维不断地受这些真实情境的浇灌,孩子们才会体会到在教室内无法体会到的一些真实感受。看来,拆除“围墙”、不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