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汴口石门重修与汴渠疏通

汴口石门重修与汴渠疏通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汴渠,古称汴水。另一股水向东流,为汴水的延续,古称丹水。正因为如此,东汉各代朝廷,都十分重视汴渠的维护和整治工作。采取这一连串工程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这条漕运要道,能够经常保持畅通。汴口水门就是诸多水门中最西面的一座,也是最重要的一座。汴渠也屡遭破坏,长期处于无法通航的状态。西晋初,一次特大洪水又冲坏了汴渠的石门。

汴口石门重修与汴渠疏通

汴渠,古称汴水。起自荥阳以北黄河分水口,东流至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在东汉以前,这一段汴渠就是鸿沟水。鸿沟水自浚仪以东分成两股水:一股向东南流,为鸿沟水的延续。《汉书·地理志》称它为浪荡渠。《水经注》则称它为沙水,古音中沙、蔡两字读音相近,故隋唐以来又称为蔡水。另一股水向东流,为汴水的延续,古称丹水。《水经注》则称它为汳水,汳、汴读音相近,故汳水即汴水。汳水东流至睢阳县(今河南省商丘市)以北时,称为获水,获水东流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附近注入泗水。作为泗水支流的汳水和获水,原是一条地地道道的自然河流,东汉初,因黄河泛滥侵汴,形成河、汴难分,一片汪洋。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经水利专家王景全面治理后,河汴得以各安其流,从此汴水亦被称为汴渠。所谓渠,系指人工水道。在东汉人看来,汴水虽是自然河流,但经过王景大规模的整治、改造后,人们已经将它视为一条人工河道,加上汴水原是鸿沟运河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将汴水连同其上游的一段鸿沟水统称为汴渠,也就被人们所普遍接受了。

汴渠西通黄河,东接泗水通淮河,沟通了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也连接了中原与江淮两大地区。特别是东汉时期,因其建都在洛阳,而当时的江淮地区已经是中国农业发达区域之一,并成为粮食、贡赋的主要供应地。据《后汉书·安帝纪》记载:“永初七年(按:113年),又调滨水县谷输敖仓。”李贤注引《东观汉记》云:“滨水、彭城、庐江、九江(按:治所在今安徽省定远县西北)谷九十九斛送敖仓。”除滨水县外,彭城、庐江、九江等郡县均在江淮地区,而敖仓是国家设置的粮库,位于荥阳以北黄河南岸汴渠口附近。毋庸置疑,这批粮食西运入库,是充分利用了汴渠全程运道的。所以汴渠是当时的一条繁忙的漕运要道,清代的胡渭说:“东方之漕,全资汴渠”[69]

正因为如此,东汉各代朝廷,都十分重视汴渠的维护和整治工作。如在顺帝阳嘉年间(132~135年),“自汴口以东,缘河积石,为堰通渠,咸曰金堤”[70]。灵帝建宁年间(168~172年),又在汴口“增修石门”[71]。采取这一连串工程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这条漕运要道,能够经常保持畅通。本书第七章详细介绍过,东汉明帝年间,王景治河理汴时,在黄河、汴渠之间筑有堤防,当时筑的可能是土堤,经过六七十年的使用,已经损坏,因此至顺帝阳嘉年间又需大举动工维修,自汴口起向东沿渠筑堤,用石块垒砌,这比过去筑的土堤要坚固得多,所以人们都称之为“金堤”。金堤者,堤防固若金汤之谓也。当年王景治河理汴时,为防止河水冲击汴渠,控制好由黄河进入汴渠的水量,曾“十里立一水门”。汴口水门就是诸多水门中最西面的一座,也是最重要的一座。经过近百年的使用,到灵帝时已经损坏,因此在“建宁四年,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以遏渠口,谓之石门……门广十余丈,西去河三里”[72]。将原来的汴口水门改建成石砌结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建宁石门。经过这两次较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后,汴渠与黄河之间既有堤防相隔,又有堰涵相通,可以根据旱涝形势,随时进行蓄泄,调节水量,做到“水盛则通注,津耗则辍流”[73]因此当时的汴渠,也从过去的一条地方性运道,升格为国家级运道,并与黄河、阳渠等组合成从江淮地区直达京师洛阳的黄金水道,从而确立了它在中国运河史上的地位。直到隋代开凿通济渠后,其重要性才被取代。

然而,汴渠命运多舛,它在历史上常常因军事、政治形势的变幻莫测而出现时通时阻。东汉末,中原和江淮地区战乱频仍,汴渠所在地区被军阀割据,如开封中原一带为曹操控制区,而江淮一带则为吕布袁术的势力范围,彼此混战不休,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74]的悲惨景象。汴渠也屡遭破坏,长期处于无法通航的状态。曹操统一北方后,虽然曾在淮、颍流域进行屯田,但对于地理位置偏北的汴渠,并未及时进行修复、利用,而在军事行动上较多地利用涡水。如“建安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75]。其后,曹魏黄初五年(224年)和六年(225年),魏文帝曹丕两次率水军南征孙权,一次取道颍水入淮。“八月,为水军,亲御龙舟循蔡、颍,浮淮幸寿春……九月遂至广陵”[76]。另一次则取道涡水入淮,“八月,帝遂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戍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77]。以上曹操和曹丕的南征舰队,均未取道汴渠,说明当时的汴渠已损坏得无法利用。直到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年),邓艾大兴陈、蔡、淮、颍一带的水利,修复了被损坏的汴渠石门,汴渠才得以重新开通。

西晋初,一次特大洪水又冲坏了汴渠的石门。荥阳太守傅祗“乃造沉莱堰”[78],重新控制了水势,汴渠恢复通航。因此,后来王濬率水师攻破建业灭吴后,得以按照杜预的建议,“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沂河而上,振旅还都”[79],即取道汴渠,班师回到洛阳。及至东晋南北朝时,因汴渠位于南、北政权激烈争夺地区,长期处于无人维护管理状态,以致无法用于航运。东晋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北伐前燕,大军循淮、泗北上,原拟取道汴渠转入黄河,据探知,“汴水又浅,运道不通”[80]。不得不改变进军计划,兵分两路,一路由桓温自率主力部队北上,在今山东境内开挖桓公沟,出清水,入黄河;另一路由豫州刺史袁真率军沿汴渠西行进入黄河,主要任务是:“伐谯、梁,开石门,以通运。(袁)真讨伐谯、梁皆平之,而不能开石门。”[81]

当时袁真能平谯、梁两郡,却无法打开石门,这是为什么?因为前燕国负责抵抗桓温北伐的军事统帅,是善于用兵的慕容垂,他预料到晋军会利用汴渠运输粮食和军需,而当时汴渠水浅,打开石门才能进水,因此他在事先就调派重兵驻防在石门所在地。当时袁真虽然攻下了谯(今安徽亳州)、梁(今河南商丘),但难以攻占石门所在地区,因而无法打开石门。不久,桓温一路北伐军遭伏击惨败,几乎全军覆没。桓温不自检查自己的过失,却归罪于袁真未能打开石门,向朝廷上书奏请废袁真为庶人。袁真深感冤屈,遂据寿春降燕。

按袁真无法打开的石门,就是位于汴口的建宁石门,由于关闭时间过久,即使没有前燕国重兵防守,也是很难打开。石门不开,黄河水就进不到汴渠内,以致汴渠水浅,运道不通。到了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太尉刘裕西伐后秦,兵分几路,“一路由王镇恶、檀道济将步军自淮、淝向许、洛;一路由沈林子、刘遵考将水军出石门,自汴入河;一路由王仲德督前锋诸军,开巨野入河”[82]。各路晋军,所向皆捷,顺利攻克长安,后秦国灭亡。但是,当时沈林子、刘遵考开石门,遇到了极大困难,因为“山崩壅塞,刘公于北十里更凿故渠才通之”[83],就是说,在开石门时引起山崩,崩坍下来的泥石阻塞了汴渠,后来另外开凿位于汴渠以北十里处的一段旧渠,予以接通,总算解决问题。石门打开后,黄河水入渠道,于是滚滚急流东注,汴渠的水位很快提高,才得以通航。另一方面,刘裕事前还安排“周超之自彭城沿汳水(按:即汴渠)故沟,斩树穿道七百余里,以开水路”[84]。这一次整治汴渠,用力颇多,终于取得成功。义熙十三年(417年)十二月,刘裕由水路从长安班师回朝。都是顺流而下,不过一月有余就回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足证此时的汴渠已经畅通。(www.xing528.com)

刘裕灭后秦后,威望更高,权力更大。他于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篡位称帝,改国号为宋,取代东晋,史称刘宋。过了20年,北方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魏国,统一了北方,史称北魏。刘宋与北魏的南北对峙,使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社会改革家,太和十七年(493年),他不顾皇室、贵族的反对和阻挠,将国都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南迁到洛阳,并力排众议,在政治、经济、文化、姓氏、语言、服饰、生活习俗等方面,推行全盘汉化。这些改革,对中国历史上各族人民的融合和社会的进步,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魏孝文帝还有意改变鲜卑人只会鞍马驰骋的传统习惯,提倡和鼓励全国人民重视舟楫水运交通。据《魏书》卷七十九《成淹传》记载:

高祖幸徐州,敕淹与闾龙驹等主舟楫,将泛泗入河,溯流还洛。军次碻磝,淹以黄河峻急,虑有倾危,乃上疏陈谏。高祖敕淹曰: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而黄河急峻,人皆难涉,我因有此行,必须乘流,所以开百姓之心。

高祖即魏孝文帝。以上记载反映了孝文帝十分重视水运交通。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率军攻南齐的寿阳(即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东南)、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的临淮关)等,均不克。遂撤军北至徐州,泛舟溯泗水而上,在曲阜亲祀孔子并下令修缮孔墓。循桓公沟北出,经碻磝津至黄河,故记载中有“军次碻磝”之说,然后由黄河西溯返洛阳。孝文帝认为,过去建都于恒、代(今山西北部)一带,因当地缺乏水运交通,所以百姓贫穷;如今迁都于洛阳,就想通运漕于四方。黄河水流湍急,人们害怕航行,所以我今天特意乘船溯流,作出榜样,好让百姓们放心地从事水运交通。

魏孝文帝重视水运交通,还表现在积极规划开凿运河与整治运河方面。一天,他从鄄城回洛阳泛舟于洪池(即洛阳东的鸿池陂),对大臣李冲说:“朕欲从此(按:指洪池)通渠于洛,南伐之日,何容不从此入洛,从洛入河,从河入汴,从汴入清(笔者按:泗水别称清水,这里是指泗水),以至于淮,下船而战,犹开户而关,此乃军国之大计。今沟渠若须二万人以下、六十日有成者,宜以渐修之。”冲对曰:“若尔,便是士无远涉之劳,战有兼人之力。”[85]可惜,这样一位开明而又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皇帝,英年早逝,这些河渠工程规划均未得以实施。不久,他的继任者宣武帝整修了汴渠和蔡渠(即浪荡渠)。据《魏书》卷六十六《崔亮传》记载:“又议修汴、蔡二渠,以通边运,公私赖焉。”从记载的行文看,既然是“公私赖焉”,说明汴渠和蔡渠都恢复了畅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