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教育评价与对策-教师从业要求与继续教育

高校教育评价与对策-教师从业要求与继续教育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小学教师,由于管理的导向是与综合大学趋同,因此教育教学淡化对教师应有素质的培养,而采用两种完全违背目标实现的培养方式。一是既不适应教师培养,也背离综合大学研究能力培养的照搬教材内容的灌输;二是不顾及师范性培养目标要求的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非师范性评价导向。

高校教育评价与对策-教师从业要求与继续教育

教育教学评价是整个办学的导向,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价是由两方面的内容构成的,即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显性评价是一种直接评价,它以直接的、明确的标准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它的实施形式是考试和考核,直接反映学校的办学要求和办学理念,是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内涵,许多时候,它是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的专指。隐性评价是指除了显性评价之外的学校各种行政制度和规范。它不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但对教育教学产生潜在的深刻的影响,它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向和氛围。正常情况下,显性评价和隐形评价是统一的,但在学校的运转中,两者却常常处在矛盾之中,对于高等师范院校而言,这固然是以学校越来越严重的行政化相关,同时更与对学校的性质判断直接联系。在教育教学评价中,学校的性质是依据,培养目标是根本,脱离这个依据和根本,任何评价活动和行为都是没有价值,甚至是有负面价值的。

(一)师范性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

所谓的师范性,是由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目标,以及高等师范院校性质、培养过程和方法决定的办学方向、理念和手段,它是高等师范院校制定规章制度的依据,是展开教育教学的规范,是高等师范院校办学的灵魂。首先,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的明确性。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其称谓上就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规范,它既不同于一般大学培养综合性人才,也不同于职业院校泛化地面对社会职业,而是专注于教师人才的培养。这种目标的明确性,使高等师范院校的一切行为都必须围绕培养符合岗位需要的合格教师展开,但这种明确性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又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种动态性取决于所培养的教师符合岗位需求上。伴随社会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教育也在不断地变革和更新,教师的从业要求也就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必须根据变化进行调整。其次,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内容的具体性。由于培养目标具有明确性特点,那么以什么样的内容去与明确性对应就非常具体了。具体地说,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要直接服从、服务于培养目标,应有自己独立的教学内容系统。再次,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手段的实践性。教师职前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操作能力。教学能力也是一种操作能力,培养教学能力的实践性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的重要特征,这一观点目前为止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这种争议突出地表现在,实践教学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的比例方面,一般高等师范院校的实践课程只占整个课时量的1/7,有人提议要将这一比例提至1/4,甚至1/3为宜。这说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的手段的实践性越来越被看重。从具体方面说,教师技能是教师从业素养构成的最重要内容,它是由教学目标确定技能、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实施技能以及教学反思技能等一系列技能构成的,这些技能的获得必须经由实践教学手段来完成。从知识和素养的关系而言,在教师培养中需要知识,但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将知识提升为素养,将知识提升为素养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而实践是完成这个过程的关键,因此,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是师范性的又一重要特点。

(二)非师范性评价及影响

非师范性评价是指高等师范院校在办学导向和在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漠视高等师范院校的性质,违背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使任务和做法产生本质的游离。首先,非师范性评价导致管理的矛盾和教育教学的盲目。研究表明,高等师范院校办学中的非师范性评价在我国的存在是非常普遍的。其原因,一方面,对于综合性大学办学理念的追求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在高等师范院校的扩招中大量的非师范专业进入高等师范院校,扰乱了人们的判断。这里的管理的矛盾指师范性管理要求与非师范性管理的实际之间的矛盾,通过对不同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状况的研究,发现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倾向,即管理者对高等师范院校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在理论上都十分清楚、明了。在他们的讲话稿和论文中非常明确而鲜明,在一些宏观的规章制度中,师范性特点往往也得到了强调,而实际教学和具体的评价标准却总是与理论上的理解和认识相背离,师范性在无形中被淡化。对于综合性大学管理和评价的趋同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倾向,这种师范性管理理论与实际运行非师范性的矛盾,使理论丧失了实际价值。教学的盲目是指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实际教学的矛盾。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小学教师,由于管理的导向是与综合大学趋同,因此教育教学淡化对教师应有素质的培养,而采用两种完全违背目标实现的培养方式。一是既不适应教师培养,也背离综合大学研究能力培养的照搬教材内容的灌输;二是不顾及师范性培养目标要求的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非师范性评价导向。教育教学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处于一种糊涂状态。其次,评价主体的绝对化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教育教学评价是整个教育教学的导向,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状况,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评价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受到广泛的关注。而评价主体问题,不仅反映着评价的理念,也决定着对评价价值的关注点,高等师范院校在评价主体的问题上存在着绝对化的倾向,这种绝对化主要表现为教师只是被评价的对象。虽然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在对教育教学评价的设计中,有教师自我评价和教师相互评价的条款,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忽略或被取消,对于教师的评价或者由教育教学行政部门作出,或由学生作出,教师则只有被动地接受。其结果必然是片面的。评价中三类人的构成中,以主管教育教学的行政人员,其最大的局限性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它们的评价必然深化高等师范院校办学的非师范性导向;另一个主体学生,他们并不了解高等师范院校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其评价的依据往往是对教师的感觉和个人的兴趣,师范性同样遭到漠视,只有教师对高等师范院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却不能参与评价,因此,在被评价的过程中,无法逃脱被非师范性同化的命运。再次,考试简单化导致教学的随意和浅薄。评价最直接的和最具体的方式是考试,高等师范院校在考试方面所表现出的非师范性,是高等师范院校办学与培养目标最具体和最本质的分裂。高等师范院校考试中的简单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试题的标准化。在对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试卷考察中发现,试卷出题有明确的要求,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论述等题目是出题的具体规范,而各种题型所占的比例都有具体的要求,与之相应的每个题目都要有“标准答案”(所谓的参考答案),极大萎缩了课程学习中对应教师素养培育的丰富内涵。二是考试中要考主观题,但这种主观题的考核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教师在考前所划的考试范围之中进行选择。而考试范围的内容都有固定的答案,因而对于学生而言,主观题依旧是客观题。这种考试的导向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需对学生进行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只要介绍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强调记忆一些内容的条目就完成了,由于试题具体内容由任课教师确定,这就导致了教学的随意和教学内容的浅薄,严重脱离培养教师的目标要求。

(三)通过教育教学评价强化师范性策略

教育教学评价在办学中具有导向作用,高等师范院校办学的非师范性状况,非师范性评价既是其原因,又是其结果。因此,改变现状也应从评价入手。

1.环境导向策略

环境育人是现代教育学的重要理念,教师职前教育的成功有赖于构建师范性的教育氛围,这就是隐性评价导向,它对于师生行为的影响和引导,比一切说教更具体、更本质和更有感召力。环境导向策略更为明确的阐述,是创建与高等师范院校相适应的学校文化,它包括规章制度的建设、学校办学理念,师生的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硬件的整体设计,学校各个部门的定位,等等。这些内容都紧紧围绕师范性展开,从而形成浓重的师范性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师范性的要求和规范将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www.xing528.com)

2.职业针对策略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它以专门培养教师为己任,因此,高等师范院校要在突出师范性的大前提下突出教师职业的针对性,从宏观上说,就是要围绕中小学教师的从业需要展开学校的工作。从微观上说,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内容,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是中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师,他们有共性,同时更有明显的差别,职业针对性要求面对不同课程教师的培养,要充分关注到他们的差别,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以及内容的选择都要与差别性一致。第二个内容,教育教学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地改变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培养的动态性,诸如传统教育背景下和新课程教育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存在着巨大差别,教师从业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职前教育教师培养规格随之改变,针对这一情况,教育教学也应及时调整与之对应。

3.素养形成策略

面对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素养的要求,对师范生的培养要关注对其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而教师从业所需要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情意素养,无一不是通过实践和体悟获得的,因此,对教育教学的评价应从单纯地以知识传授为主,变为素养培养为主,强化由知识转化为素养的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评价中,看重教师的引导和扩展,看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个性发展,从而形成以素养培养为目标的评价理念。

4.教师示范策略

教师的示范是指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通过教学和日常行为,给学生做出为师从教的样板,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规范,因为它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是更为具体、更为深刻,也更为本质。学校应严格按师范性培养目标,对教师的教学和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并通过考评强化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责任意识,规范行为准则,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规范之下,不断调整和校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最终成为一个符合社会教师岗位需要的合格教师。

师范性是高等师范院校办学的根本和生命,由于非师范性评价导向,使高等师范院校办学的师范性在相当程度上遭受了淡化和漠视,教育教学水平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影响,为此,我们必须从高等师范院校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出发,深入探索师范性内涵,从评价导向入手重建师范性在高等师范院校办学中的灵魂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现状,提高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