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从业要求与继续教育-培养分科与综合运用

教师从业要求与继续教育-培养分科与综合运用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课程四个理念应与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思路一一对应。前面已经论述语文素养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事实上,“多种因素”是与中文专业课的设置直接对应的。

教师从业要求与继续教育-培养分科与综合运用

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语文课程之间所具有的因果关系,是一种显性关系,这种关系虽然被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以及中小学语文教师所理解和认可,但是,这种关系很少能够在实际运用得到体现,这种状况不仅违背了二者的关系原理,而且背离了学习和运用的规律,这是高等师范院校办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改变现状提高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课程实施的效率,必须将培养的分科与运用的综合进行高度一致性的融合。

(一)语文素养——联系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与中小学课程的纽带

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以培养师范生的情意素养、语文知识素养、语文能力素养为主要内容,这三方面的素养彼此沟通融于一体就是教师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培养中小学生的目标,因此,语文素养是联系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与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纽带。

1.语文素养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从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角度,语文素养在三方面内容中,每一项内容又自成相对独立的系统,每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也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情意素养包括情感态度、德行操守、价值取向、世界观人生观等这些语文素养的灵魂,情意素养决定着语文知识学习目的和语文能力训练的动机,同时,也是语文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构成情意素养中的各种因素,对于情意素养的最终状况都具有决定性的价值。因此,对于构成情意素养的任何因素都不能漠视。语文知识素养也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除了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以及语文教学知识之外,生活化语文教育使其还包括跨学科知识和生活知识,这是语文素养的实体,由于语言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所以语言知识范畴处于不断扩充和丰富的过程中。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载体,随着语言知识的扩充和丰富,必然导致文学知识的扩充和丰富,而跨学科知识和生活知识不仅是一种动态的存在,而且是一种具有广阔外延的范畴,其构成因素更为丰富复杂,因此,语文知识素养构成的因素自然也是丰富和复杂的。语文能力素养包括运用语言进行沟通的能力和语文教学能力。运用语言进行沟通的能力又包括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而语文教学能力又包括语文备课能力、语文教学设计能力、语文教学实施能力以及语文教学反思能力等。同样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是语文素养价值实现途径。正由于语文素养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才能包容语文课程方方面面的内容,它才可以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浓缩。

2.语文素养必须以整体的面貌加以运用

语文素养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但这多种因素并非孤立地存在于语文素养之中,作为“素养”,各种构成因素的存在形式必须是融于一体的。不仅情意素养构成因素融于一体,而且情意素养、语文知识素养、语文能力素养构成因素之间,也必然是相互融通的,是否融通和融通的程度,是判别语文素养是否形成和语文素养程度的依据。语文素养是以整体为特征的,语文素养在实际运用也自然是整体面貌呈现。无论是在语文的学习,还是语文的运用,我们所面对的都是具体内容和问题,在掌握和解决这些内容和问题时,我们不会从语文素养中抽取对应的积累进行解决,一方面,一旦成为构成语文素养的因素,就无法孤立地从素养中抽取出来;另一方面,假设能够抽取出来孤立的因素,也不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依据,因此,整体性既是语文素养自身的特点,也是其价值实现的方式。

3.语文素养对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课程与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沟通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而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是以培养实现这个目标的操作者为己任的,充分的语文素养同样是中文专业的师范生所必须具备的,因此,语文素养使中小学生与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师范生有了共同追求的目标,同样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中文专业课程与语文课程也有了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课程与中小学语文课程语文素养的一致性。中小学语文素养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语文素养(或称语文教师的从业素养)则是由情意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构成的,中小学语文素养中的“过程与方法”作为思维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对师范生的“能力素养”的要求中。两者整体上一一对应,具有鲜明的一致性。二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课程与中小学语文课程语文素养的差异性。二者内容范畴的一致性毋庸置疑的,但其程度上的差异性又是十分明显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所培养的语文素养,是基础的,是对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课程所培养的语文素养,是高层次的,是对精英阶层的要求。中小学语文课程所培养的语文素养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课程所培养的语文素养的基础,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课程所培养的语文素养是中小学语文课程所培养的语文素养的方向。这种联系和差别,使二者成为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沟通了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课程与中小学语文课程的联系。

(二)因果关系——中文课程设置与语文课程联系的本质

语文课程内容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的依据。有什么样的语文课程理念,就有什么样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有什么样的语文课程目标,就有什么样的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追求。语文课程的内容范畴,决定着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范畴。二者的这种因果关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文课程理念决定中文专业课程设计思路(www.xing528.com)

语文课程理念与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思路具有因果关系。语文课程四个理念应与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思路一一对应。第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中文专业课程设置的因果关系。前面已经论述语文素养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事实上,“多种因素”是与中文专业课的设置直接对应的。这种对应关系是以语文知识素养为核心,开设了语言类课程、文学类课程、语文教育类课程。语言类课程包括“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文学类课程包括“文学概论”、“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语文教育类课程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师技能训练”、“教育实习”等。以情意素养为线索贯穿于两种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始终,通过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文化信息进行文化传承,通过文学对社会生活广泛的反映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通过语文教育类课程,培养教书育人的德行。第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与语文课程设置的因果关系。据此,中文专业课程设置一方面应突出人文性特点,强化“立人”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应强化实践教学,使师范生通过实践将中文专业课程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中文专业课程设置的因果关系。中文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还必须关注师范生学习方法的导向,应有利于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和习惯奠定基础。第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与中文专业课程设置的因果关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求在中文专业课程设置中,不仅要扩展专业课内容范畴,而且专业课内容的取舍要有灵活机制,使其能够始终伴随专业发展变化的步伐。

2.语文课程自身的三个维度决定中文专业课程设置的追求

语文课程是具体中文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而语文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必然成为中文专业课程设置的追求。因此,为了完成培养师范生使其成为合格的语文课程实施者的使命,三个维度必须渗透到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通过专业课程内容的积累和运用,内化知识并形成能力。通过对课程及课程与课程内容的联系与思考,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创造性的升华,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富有文化内涵的语言类课程和反映生活为己任的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和阅读,强化理解和感受能力,使师范生在文化的熏陶和艺术的感染中养成丰富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全面胜任中小学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

3.语文课程的实施是对中文专业课程内容的综合运用

中文专业课程价值必须通过语文课程这种综合方式才能得以实现。第一,语文课程实施是对中文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这种综合性和综合性的运用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从中文专业课程设置与语文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而言,它是专业课程内容的综合;从语文课程与生活的关系而言,它是语文知识和原理与实际运用的综合;从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是教的规范与学的选择的综合。因此,语文课程综合性及其运用是实现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课程价值的根本原则。第二,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规范。所谓的综合性学习,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能力的紧密结合,也就是说,专业内容只有通过综合运用,才能打破课程壁垒,在运用中相互融通,专业能力改变课程的条块分割实现相互联系,使专业知识和能力在实际运用中相互促进,获得整体提高。

(三)启示——建立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课程设置与语文课程密切联系

(1)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课程设置与语文课程实施的因果关系是明确的、直观的,但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却违背了这种因果关系的原理,首先,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陈旧,基本上沿袭20世纪80年代课程设置的格局,并没有伴随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而进行调整和改变。其次,课程设置中固守成规的僵化和因人设课同时存在,使课程设置自身呈现矛盾和无序状态。再次,高等师范院校办学理念和教师授课观念普遍滞后,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理念占据主体地位。课程设置与实施同师范生的就业需求,未能建立起对应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课程设置与语文课程实施的矛盾对我们有以下启示:一是把语文课程内容作为课程设置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依据,对现行课程体制及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造,将语文课程标准的全新理念纳入到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选择及规范中。对陈旧的、已经不适应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改变和更换,尤其是一些因人设课的内容要进行规范,对选修课进行重新评估,确定取舍,使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课程的设置,完整而全面地反映语文课程内容,充分服务于对师范生语文素养的培育。二是课程设置要伴随语文课程的发展变化留有空间,富有弹性,能够进行随机的调整,使其始终保持与语文课程的因果联系。正在开展的语文教改,是一个超越传统的过程,也是探索出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经验和新的发现,从而使语文课程内容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完善,适应这种发展变化的需要,中文专业课程设置应随机进行调整,课程内容也应及时更新和充实。使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课程设置充分实现培养合格语文教师的目标。

(2)专业课实施要与语文课程进行密切联系。专业课实施既是课程设计理念实现的途径,也是促进课程设计合理化的渠道。而与语文课程的联系是它们共同的依据,第一,中文专业课程教师必须熟悉中学语文教学。中文专业课教师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把握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首先要熟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因为它们是语文课程及其实施的根本依据。其次,要熟悉和了解中小学生的状况,因为他们是语文课程学习的主体。再次,要熟悉中小学语文教材,因为教材是实施语文教学的基本依据,了解和掌握了这些内容,并融于专业课的教学中,专业课教学才具有针对性,才能最大限度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率。第二,根据语文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及其要求,增加能力训练课程。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课程设置与语文课程的因果关系中,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语文课程内容与专业课设置的对应性上,而忽略了语文课程实施要求与课程的对应性,使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数量偏少和实施随意,成为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和实施中的普遍现象,为此,作为直接面对具体职业岗位为培养目标的高等师范院校,需引进职业教育突出技能训练的理念,将教师所需的教学基本技能、教学综合技能、教学准备技能、教学研究技能的培养纳入课程设置中,形成由几门相关课程构成的语文教师技能训练系统,改变现行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中师范生教学技能不足的状况。

(3)建立中文专业与中小学语文课程实施的联系与沟通的常态化。将中文专业课程设置及其实施与语文课程内容及实施要求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拓展,形成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与具体中小学校的紧密联系,一方面,一线语文教师直接参与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甚至直接参与部分课程的教学。将语文教师的从业经验及语文课程实施对语文教师要求的直接感受,纳入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实施中,使中文专业课程设置和实施与语文课程内容及实施要求联系更为紧密。另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课教师直接参与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教研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直接感受、体验和把握语文课程内容及其实施,为有针对性地实施专业课教学奠定基础。同时,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课教师运用自己专业优势,对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专业辅导和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通过中文专业与中小学语文课程建立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联系,获得双赢。

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对师范生采用分科培养的方式,而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语文教师后,对这些分科学习的内容要通过组合进行综合运用,这正是中文专业要培养师范生语文素养的原因所在,这一原理对于高等师范院校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强化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与语文教师从业要求的对应性,都是十分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