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好人难寻》中的不合时宜的人矛盾性浅析

《好人难寻》中的不合时宜的人矛盾性浅析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幻灭·追寻·拯救———浅析《好人难寻》中的“不合时宜的人”的矛盾性高岩摘要:奥康纳是美国著名的南方女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风格独特,内涵丰富,在美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其代表作之一的《好人难寻》中“不合时宜的人”的矛盾性进行分析,试图挖掘其内涵意义,并梳理总结奥康纳的救赎观。当老祖母一家发生车祸,等待救援时,“不合时宜的人”正式出场了。这正是对“不合时宜的人”的暴力行为的一种诠释。

《好人难寻》中的不合时宜的人矛盾性浅析

幻灭·追寻·拯救———浅析《好人难寻》中的“不合时宜的人”的矛盾性

高 岩

摘 要:奥康纳是美国著名的南方女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风格独特,内涵丰富,在美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其代表作之一的《好人难寻》中“不合时宜的人”的矛盾性进行分析,试图挖掘其内涵意义,并梳理总结奥康纳的救赎观。

关键词:“不合时宜的人” 幻灭 追寻 拯救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著名的南方女作家之一,曾三次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其英年早逝被认为是“自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去世以来美国文坛最重大的损失”。[1]她的短篇小说中充满了怪诞离奇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死亡和暴力在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中频繁出现,形成了一幅幅令人惊骇、极具震撼力的画面。《好人难寻》是奥康纳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其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本文拟在对《好人难寻》中“不合时宜的人”这一形象进行分析,试图挖掘其内涵意义,以及通过这一人物透出的奥康纳的救赎观。

一、彬彬有礼的凶手

“不合时宜的人”在小说中首次出现是通过老祖母之口。小说开头老祖母想方设法劝儿子贝雷去田纳西,理由是有个越狱的逃犯佛罗里达“窜来窜去”,这样带着孩子们会非常危险。这一细节为故事后半段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当老祖母一家发生车祸,等待救援时,“不合时宜的人”正式出场了。在奥康纳的描写中,他的出场带着不祥的征兆:“汽车继续慢吞吞地开过来,时而在转角处隐没,时而又冒出来,驶到他们刚才路过的那个山坡时,蠕动得越发慢了。它就像一辆又黑又大、破旧不堪的柩车,里面坐着三个男人。”[2]在老祖母一家的欣喜若狂中,车上的司机缓缓走下来,“不合时宜的人”的形象由此逐渐展开变得清晰起来。“他比另外两个人年纪大,头发有点灰白了,戴一副银丝边眼镜,显出堂堂学者的派头。”他不光外表上彬彬有礼,说话也是轻声细语,当老祖母认出他就是那个逃犯时,他竟然“脸涨得通红”,像是被戳破秘密的害羞的年轻人。[3]老祖母奉承他是好人家出身的时候,他笑得“露出一排整齐而结实的白牙齿”,同时指挥他的同伙看好两个孩子,因为孩子会让他心神不定。他看着老祖母一家六口人因恐惧而慌乱地挤作一团,他表现得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似乎有点发窘,仿佛不知道该说什么好”。[4]他因为自己光着上身与“两位太太”谈话而有礼貌地向老祖母道歉。

这个看起来平静温和并且有教养的人怎么也不像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逃犯。然而讽刺的是,这个被老祖母视为好人家出身的年轻人一边和老祖母谈着自己的父母,一边镇定自若地指挥着同伙把老祖母的儿子I儿媳和两个孩子杀掉。他轻描淡写地解释自己之所以光着上身是因为囚衣处理了,没有找到更好的衣服。身上的衣服也是“借”来的,这种实事求是的语气更让人觉得毛骨悚然。他一边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一边平静地与老祖母谈论着自己的经历。在与老祖母的谈话中,他坦言不信仰耶稣,认为耶稣把世界搅得“乱七八糟”。无端入狱让他的信仰轰然崩塌,精神世界突然变得无所依托,人生陷入一种荒诞的境地。他试图用理性去解释自己的遭遇,但是他所面临的是无止境的绝望和黑暗。现实世界在信仰和他自身之间划下了无法逾越的鸿沟,精神幻灭感彻底吞噬了“不合时宜的人”的良知。彬彬有礼的外表下是血腥的暴力以及骨子里透出的冷漠,使得这一形象更具震撼力和矛盾性。

二、孤独的追寻者

“不合时宜的人”是奥康纳小说畸人群像中最耐人寻味的畸人形象之一。他在以杀父的罪名被判入狱后越狱,从而开始了一个罪行累累的旅程。他视人命如草芥,认为人生根本无乐趣可言,但是在自己犯下罪行的同时,这一人物身上又透露出深深的无奈和孤独。他在杀死老祖母后,“现出一圈通红的眼窝”。那么他到底为什么悲哀?是在为老祖母还是他自己?奥康纳认为“生活是人对上帝的渴求和对现实的不信任两方面之间不断冲突的结果”,那她笔下的“不合时宜的人”内心深处还有没有“对上帝的渴求”呢?[5]

“不合时宜的人”是个凶残I冷漠的逃犯。但是奇怪的是,他竟然和萍水相逢的老祖母谈心,回忆起他是如何入狱的,在狱中他总是想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可是他越是苦思冥想就越是觉得空虚和绝望,“你向左转,还是堵墙。抬头是天花板,低头是地板。我忘了自己干了什么……”[6]在这段显然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自白中,也隐含了奥康纳本人对“荒诞”这一主题的阐释和探索。如果人生是如此的荒诞,那么人的生存意义又在哪里呢?人活着到底应该何去何从,“不合时宜的人”在狱中必定也在有意无意思考着这个问题。在日夜思考无果的情况下,“不合时宜的人”越狱了。越狱后的他似乎对耶稣产生了怀疑,他声称耶稣把世界搅的乱七八糟,本来应该是正义I公平I博爱的代表的耶稣,却眼看“有人没完没了地受惩罚,而别人却从来也没挨过罚”而无动于衷。“不合时宜的人”此时已经对这个世界上的公平和秩序产生了怀疑,由此耶稣代表的宗教信仰也在他心中分崩离析。如果原来的精神向导已经以不复存在,精神世界无异于一片贫瘠的荒原。没有了人生苦海中的指示灯塔,“不合时宜的人”在漫无边际的迷惑和幻灭中,陷入精神的无序和混乱状态。

他把人生转向了另一个极端的方向:去杀人,去毁灭,去实施暴力。如果对上帝彻底失望,那么另外一条背离上帝的路呢?“路”在宗教意义上即“选择”。“不合时宜的人”选择了离上帝越来越远的路。他把一切诉诸暴力。在这样残暴冷酷的发泄中,他仍然感觉不到丝毫乐趣。相反,他觉得“总是有人在追捕你”。[7]追捕他的人表面上看是警察,同时也隐喻了耶稣。正是因为“不合时宜的人”不自觉中的负罪感让他总是觉得心神不定,被人追赶。埋藏于他心灵深处的“原罪”观仍然在他扭曲的心里起着作用。他对“上帝”的渴求,对耶稣的信仰仍然在支持着他继续作出各种选择,即使这种选择背离上帝,背离人性。因为追寻信仰而失去人性。在“不合时宜的人”身上所透露出的悲剧意味,让这个人物形象更具厚重感和立体感。(www.xing528.com)

帕慕克在《我的名字叫红》中写道,有信仰的人才会杀人。这正是对“不合时宜的人”的暴力行为的一种诠释。在原来的信仰幻灭后,他在精神的荒原上困惑、追寻,却陷入了另一个极端。他游走于信仰的边缘,却始终在绝望和混乱中陷入人性的恶性循环。他的追寻是孤独的、无奈的、发人深省的。

三、倒置的基督

奥康纳小说常常出现基督教原型的形象,耶稣的形象就出现在其小说中。奥康纳常借这一形象以暴力的手段实现救赎,人物往往在受到肉体或者精神上的暴力冲击之后,达到顿悟也就是“天惠(grace)”的时刻。奥康纳曾说:“你得用惊骇的方式把你所见的显明———对于耳背者你要大喊,对于近乎失明者,你要花大而惊人的图像。”[8]只不过在奥康纳的小说中,充当拯救者基督的角色带来的不是福音,而是暴力和灾难。加拿大文学理论家弗莱提出著名的“置换变形”概念,即“现实主义的虚构中出现的神话结构要使人信以为真,就会涉及某些技巧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法则统一命名为‘置换变形’。[9]“魔幻变调”就是最简单的一种“置换变形”的技巧,就是把某个原型惯常殷勤的道德联想颠倒过来。在《好人难寻》中“不合时宜的人”正是以倒置的基督形象出现的拯救者角色。

基督教的七宗罪为骄傲、妒忌、愤怒、伤悲、贪婪、贪食及好色,其中骄傲居首位。《好人难寻》中老祖母无疑是骄傲自大、自私自利的传统南方淑女形象。她在家庭中实际上是个强势的母亲,以致在小说中她的儿子和儿媳几乎处于失语的地位。她出门前穿上只有去教堂才穿的色彩艳丽的衣服,以便万一出现意外人们一眼就能看出她是位贵妇人。当全家人看见那个贫穷的甚至没有衣服穿的黑人小孩的时候,她竟然说那是一幅好画。她偷偷藏在车里的猫使一家人遭遇了车祸,而她又自作聪明地引来“不合时宜的人”。认出“不合时宜的人”后,她又愚蠢地叫喊着认出他来。为了活命,她虚伪地奉承“不合时宜的人”是“好人家出身”,是高贵的人,不会杀害一个老太太,但是最后也难逃被杀的命运。可以说正是她的自以为是、骄傲自私导致全家人的惨剧。她的原罪体现在她的骄傲自私I虚伪无知上。

“不合时宜的人”与老祖母一家萍水相逢,与老祖母也毫无瓜葛,但他却在老祖母面前道出了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和深藏内心的苦闷。这不是他心血来潮的倾诉的欲望,而是在面对老祖母时,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面对老祖母的奉承,“不合时宜的人”已经意识到,这个老太太和他一样,是有罪的。当只有老祖母和“不合时宜的人”两个人的时候,老祖母用咒骂的语气念出“耶稣啊!耶稣啊!”那分明是和“不合时宜的人”一样的语气,说出了深藏于“不合时宜的人”心中的不满和怨恨。此时的老祖母已渐渐在“不合时宜的人”带来的暴力和死亡中被惊醒,她一方面意识到福祸无常的人生充满着偶然,生命的毁灭是毫无情由的也是瞬间的,这远非自身的见识休养所能领会;另一方面,“不合时宜的人”的困惑和绝望也深深地震撼了她,在精神的荒芜上,其实他们是一样的。她自己其实也不知信仰为何物,她的骄傲和无知让她在自诩为圣徒的同时,离上帝却越来越远。她身上的罪蒙蔽了她的双眼,让她对世事变幻茫然无知,在浅薄的认知中沾沾自喜。此时的老祖母已经达到了“天惠”的时刻,“不合时宜的人”带给她的是深及灵魂的救赎。所以老祖母意识到了“不合时宜的人”是她的一个孩子,她去世时脸上的微笑是发自肺腑的平静和快乐。不合时宜的人”以暴力和死亡实现了他人的拯救,正是个倒置的耶稣的形象。在浑浑噩噩那么长时间后,他的血腥暴力却宛如一道强光,逼迫着她自我否定,自我救赎。“不合时宜的人”实际上已把老祖母送入天国。

“不合时宜的人”这一形象具有多重矛盾性:他彬彬有礼却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他失却信仰而茫然追寻,他实施暴力却又无意中拯救了他人。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奥康纳本人的人生体验,透露出浓浓的悲剧意味和哲学意味。奥康纳在他身上实践了“暴力受洗”的救赎观:必须要用震撼人心的暴力才能去掉人们的宗教伪饰,逼迫着人们睁开眼,寻求真正的救赎。

参考文献

[1]张建立.奥康纳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1995(1): 44

[2][3][4][5][6][7]奥康纳短篇小说选

[8]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9]苏欲晓.盲者与巨型图像———弗朗纳里·奥康纳的小说视野[J].外国文学评论,2002(4): 30

[10]刘道全.论美国南方小说的救赎意识[J].当代外国文学,2007(2): 6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