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光绪年间昆曲没落,北昆成唯一亮点

光绪年间昆曲没落,北昆成唯一亮点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七昆曲的没落昆曲没落发生在1875年到1908年的光绪年间,梅兰芳谈到,在咸丰年间演员先学昆曲再学皮黄,同光年间是昆乱并学,到光绪庚子以后是只学皮黄,即便有学昆曲的,也只是出于个人爱好。上海昆曲衰落后紧接着苏昆没落,苏昆演员大幅度减少,因为徽剧、京剧不断花样翻新、迎合观众。和全国相比北昆是唯一的亮点,有人称这是昆曲的“回光返照”。

光绪年间昆曲没落,北昆成唯一亮点

七 昆曲的没落

昆曲没落发生在1875年到1908年的光绪年间,梅兰芳谈到,在咸丰年间演员先学昆曲再学皮黄,同光年间是昆乱并学,到光绪庚子以后是只学皮黄,即便有学昆曲的,也只是出于个人爱好。在南方,咸丰初年,来自苏州的昆班大章、大雅、鸿福、集秀、全福占领着上海的剧坛,同治初年徽班进沪,形成昆徽对峙的局面。这时京班进入上海并很快站稳脚跟。唯一占场子的“三雅园”在光绪十七年停歇后昆曲再也没有上演,上海的昆班力量在光绪十七年后全部瓦解。在昆曲衰落的过程中,徽昆、京昆同演,最后昆曲寄生在京剧中。上海昆曲衰落后紧接着苏昆没落,苏昆演员大幅度减少,因为徽剧、京剧不断花样翻新、迎合观众。普通观众普遍要求看的是“戏剧性强、人物个性更鲜明,剧词更通俗易懂的戏。皮黄和梆子腔系统的戏更占优势”[11]。尽管周凤林、周钊泉、姜善珍等昆曲演员用尽浑身招数、苦苦挣扎,终究挽救不了昆曲要覆灭的命运。苏昆没落后,地处浙东受京剧冲击较少的又吸收了徽剧优点的宁昆还在继续繁荣,大约在1915年宁昆小班停歇,1928年时还有大班。并且最终战胜宁昆的是1928年嵊县出现的越剧而不是京剧。温昆和金昆也都坚持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解散。

在湖南,常德汉剧中保持着高腔、昆腔合班的传统,清末民初,弹腔戏占了上风,导致高腔班完全绝迹,寄生在高腔班里的昆曲自然无处依靠。专唱昆曲的班子变为昆乱同台再变为只唱乱弹“南北路”了,长沙湘剧中也演昆曲折子戏的。湘昆保存最好的是在衡阳、郴州一带,随着1922年最后一个昆班“升字班”的解散,宣告湘昆衰亡。在北京,职业昆班在咸丰以来绝迹,但重视昆腔的内部昆弋班却一直存在,并且招收大兴、宛平等县的农民为宫廷演戏,所唱昆曲带有不同于南方的地方色彩。1915年由于梅兰芳对昆曲的贡献,北京昆曲有所抬头。在梅的带动下,“同和社”、“福寿社”、“容庆社”皆演昆弋腔,效果好的只有“容庆社”,韩世昌、白云生都是其中的年轻演员。对北昆的延续发展起到巨大作用。和全国相比北昆是唯一的亮点,有人称这是昆曲的“回光返照”。1919年梅兰芳率团去日本演出的剧目中就有昆曲,1928年韩世昌率团去日本多个城市演出昆曲。“容庆社”、“祥庆社”到1938年才解散。

昆曲成为“花雅之争”中的“雅部”这和文人作品比重关系最大,昆曲悠久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质量上乘的剧本,在唱腔、表演上拥有完美的体系,并且根据观众的需要能够及时调整。但当皮黄、梆子兴起,大量的剧本和演员精湛的表演把昆曲一步步击败。昆曲演员和曲家意识到剧本需要创新,并写出了大量“小本戏”和“连台戏”,“小本戏”具有浓郁的戏剧特色且在上海等地演出反响较好。梁启超反映资产阶级思想的作品《新罗马》、筱波山人反映阶级压迫和宣传爱国主义的作品《爱国魂》,以及洪楝园、吴梅等纷纷创作戏曲作品。曲学大师吴梅“对作剧、谱曲、唱曲各门的要求都极严,本身也不断实践,乐此不倦,以其精益求精”。他还强调作剧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昆剧传习所”的发起人之一。但其作品也只有《湘真阁》得到了上演的机会。(www.xing528.com)

昆曲衰落,苏州的开明人士贝晋眉、张紫东、徐镜清等人在昆曲的发祥地采用集资的方式创办了“昆剧传习所”,1921年秋至1922年春招收了第一批主要来自于贫苦人家的学员50余人,入学前经过面试和入学后有半年试习期。教师是“全福班”老艺人,如沈月泉、沈斌泉、吴义生、许彩金、尤彩云等。传习所负责学生的食宿,学员学习三年后帮助演出两年,不体罚学生。传习所学员演唱和吹笛皆学,半年或一年后分行当。传习所所耗费资金还得到了民族资本家穆藕初、著名曲家徐凌云的支持。1922年,为扩大传习所的影响和筹募资金,在穆藕初的组织下,传习所曾在上海演出3天。经过多方多人努力,苏州昆剧传习所培养了37名优秀“传”字辈演员,1926年满师进入上海、杭州演出市场,成为昆曲宝贵的后备力量。他们中著名的有:顾传琳、顾传玠、朱传茗、周传瑛、张传芳、施传镇、王传淞等。传习所“传”字辈学员走出校门后,严惠予、陶希泉、俞振飞等开始了“传”字辈的“新乐府”时期,聘请京剧武戏演员擅长昆曲武戏者扩充昆曲武戏剧目和排演小本戏新剧目,提高了演员演技水平和大众对于昆曲的欢迎程度。之后由于“传”字辈演员反对领班在经济上的剥削和“传”字辈内部的思想分歧,名角顾传玠出走求学,其他一些师兄弟11人在苏州成立“共和班”,之后未果,返往上海寻求出路,并成立由郑传鉴主持的“仙霓社”。他们跑遍了浙江、江苏的码头,生存艰辛、困难重重,这期间最优秀的核心人物是施传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仙霓社”的全部戏箱在上海被炸,到1938年,仅剩12名演员,仍然坚持演出,年底解散。

随着“传字班”和韩世昌带领的“祥庆社”以及侯益隆、马祥麟、侯永奎率领的“容庆社”演出的结束,上规模演出昆曲几乎不存在了。金华地区唯一的“何金玉”班将“翕玉堂”改为“民生乐社”,继承了“草昆”的传统,在农村演整本戏,使金昆艺术保存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胡忌称金昆是半付昆班,和京昆性质相同的还有在茶园或小剧场唱苏滩的朱国梁领导的“国风新型苏剧团”,他们常常两折苏滩、两折昆剧、一折滑稽这样混合演唱,但苏剧团过着画纸为衣、束草为带,遭欺凌、遭侮辱的恶劣生活,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这其间北京、天津、南京、杭州等地也有不少的曲社,但已没有抗日战争前的声势。曲社以演唱清曲为主,也产生了徐凌云、俞振飞和溥侗等大师级人物。重庆、成都、昆明在1940年前后也有曲社活动,虽然演出水平不高但对于新中国昆曲艺术的复兴都起到了“星星之火”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