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杂家研究:天道观及其独特思想

先秦杂家研究:天道观及其独特思想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天道观先秦杂家的天道观也是其思想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它吸取了中国早期阴阳、五行以及“天、地、人”一体的思想,并将黄老道家和《易传》中所保存的这些思想进行改造、创新,阴阳与五行合流并与“天、地、人”一体的思想相配合,形成自己独有的宇宙自然观和天人关系论。

先秦杂家研究:天道观及其独特思想

第一节 天道观

先秦杂家的天道观也是其思想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它吸取了中国早期阴阳、五行以及“天、地、人”一体的思想,并将黄老道家和《易传》中所保存的这些思想进行改造、创新,阴阳与五行合流并与“天、地、人”一体的思想相配合,形成自己独有的宇宙自然观和天人关系论。《诗经·大雅·公刘》对于阴阳一词的记载有:“既景乃岗,相其阴阳。”指的是山之南北是否向着太阳,并无哲学对立抽象之意。“阴阳范畴扩大大约在春秋时期,它不仅被用来解释自然现象,而且也被附会到社会现象中去。”[1]左传·昭公元年》有:

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蠱之疾。

其后《国语·周语上》“伯阳父论地震”,《越语下》范蠡以“阴阳论兵”,《老子》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使阴阳哲学的抽象不断加深,发展到《易传》,“至于《系辞传》,则是将宇宙、人生宗教道德政治连成一气,而成为一套抽象而高深的哲学了。到此,阴阳观念可以说已经发展完成了。”[2]关于五行学说的演进,最早也始于春秋时期,《尚书·洪范》篇载:

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初一曰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之后,五行学说不断得到发展,《左传》、《国语》、《墨经》都包含有这种思想。如: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混乱,民失其性[3]

天六地五,数之常也[4]。(www.xing528.com)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5]

五行毋常胜,说在宜[6]

五合,水土火,火离热。火铄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合之府水,木离木。[7]

从中不仅可以看出五行说发展演进的线索,而且有逐渐向相合相胜方向发展的趋势。阴阳和五行思想本来是两种不同的学说,在春秋时期各自都有其发展的轨迹。但是,到了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却合流了。关于阴阳五行说的合流,学界颇有争议,大多认为阴阳五行合流始于阴阳家的邹衍,战国时期“有了阴阳观念的准备,五行观念的基础,又有了阴阳五行合流的暗示,此时将阴阳五行合起来造成一种新说,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而造此新说的人便是邹衍。”[8]笔者通过研究发现,笔者所界定的六本先秦杂家著作中,几

乎每本中都提及阴阳和五行,涉及思想的各个方面,尤以天道观的构建为甚,中后期杂家《管子》、《吕氏春秋》中更体现出强烈的阴阳五行合流的特征。阴阳五行说在战国的合流,肯定不会晚至战国末期的邹衍。

至于“天、地、人”一体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在中国起源得也很早,“就现存的史籍看来,天、地、人被自觉地作为宇宙系统的三大要素而以文字形式明确地表达出来,至迟不会晚于春秋。”[9]如上文所引《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郑子大叔引证郑大夫子产的话:“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人’的观念与‘阴阳’、‘气’、‘道’等一样是中华民族普遍承认和应用的共同观念,它不专门属于哪一学派,哪一学科,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具有的一种普遍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10]笔者很赞同刘长林的此点论述。如同阴阳五行的观念和思维模式一样,“天、地、人”一体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春秋战国出现的空前的思想分化,似乎应当对《易经》‘天―地―人’理论框架发起冲击,成为西周理论思维的一次真正的绽破和否定。然而事实相反,春秋战国思想发展的主流和归宿,总的来说,仍然在‘天―地―人’宇宙系统观的框范之内演进。”[11]《易传》及战国中后期的黄老道家都是其代表,先秦杂家更是将其运用到了理论框架和思想体系的构建中去,其天道观实质上讲的是“天、地、人”一体的天道观。先秦杂家正是在阴阳五行与“天、地、人”一体两种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的配合下,首先用于构筑其天道观的,将这种糅合多种思想的天道观作为其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先秦天道观的发展演变有一个历史过程,从先秦杂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清晰地展现这一演变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