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传播的特点及其影响

网络传播的特点及其影响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传播的特点说到底是由网络数字化的内在特性决定的。网络传播行为的虚拟性造就了传播主体身份的虚拟性,即传播主体身份的匿名性。与网络传播信息的丰富性相联系的则是网络传播信息的可复制性。尼尔森的设问在多媒体网络出现后变成了现实。这进一步增加了网络传播的效果。

网络传播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中信息的传播是通过“0”和“1”这两个数字不同的排列顺序的传输实现的。网络传播的特点说到底是由网络数字化的内在特性决定的。具体说来,网络传播的特点主要有这样一些:

(一)传播速度的快捷性

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计算机速度提高了100多倍,但和数字网络发展的速度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在这几十年中,随着光纤通信系统的发展,网络速度提高了上万倍,即从每秒几千和几万字节的普通电信网,提高到每秒几十亿字节的光纤网。电脑技术的加速发展,Internet的异军突起,把人们推进到新一轮的速度赛跑之中。利用光缆,“我们每秒几乎可以传送1万亿比特。也就是说,像一根头发丝那样细的光纤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里,可以传送《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创办以来每期报纸的所有内容。”[6]坐在电脑前,用户只需敲打键盘,便可在瞬时间内将信息发送出去。1999年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超级绯闻事件中,长达445页的“斯塔尔报告”在第一时间内向全球全文传播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网络传播的快捷性还表现在它对信息反馈的快捷性上。传统大众传播的反馈总是比较迟缓。有人用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一句诗予以说明:“很久很久以后/在一棵橡树里/我找到了那支箭完整如昔/以及那首歌从头到尾/我又找到它在于一位朋友的心底。”[7]对于网络而言,反馈则易如反掌。伊妹尔、聊天室、论坛、公告板等方便快捷,可以使信息在短时间里得到反馈。

(二)传播主体的虚拟性

哲学意义上讲,“‘虚拟’即是符号化”[8]。在网络上,影像、声音、文字等各种形式的信息最终均是以数字信号0和1的形式被传输、记录、存储和处理的,即传播过程中的所有一切仅仅成为一串生硬的符号。网络传播行为的虚拟性造就了传播主体身份的虚拟性,即传播主体身份的匿名性。在网络上,人们通过一个个ID来代表自己,真正的身份、年龄、相貌等都被隐藏得很深。不但如此,人们还可以制造出与自身情况完全相背的假相。正如有人指出,“在网上,想是谁就是谁,或者干脆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不要问我是谁’。我可以是屎壳郎,也可以是驴粪蛋;可以是美女,也可以是野狼;可以模仿名人的端庄与雅趣,过一把阳春白雪,也可以土里土气,俺是大老粗,体会一次下里巴人的滋味”。[9]但应该指出的是,网络主体的“虚拟性”不同于宗教中神的“虚无性”,因为所谓虚拟并不是说网络行为不是人们真实行为的组成部分,而是指人们网络行为所依附的空间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的物理空间的电子网络空间,即“虚拟的实质是间接在场”。[10]

(三)传播范围的开放性

网络传播范围的开放性,突出表现在网络传播地域的开放性和网络传播对象的开放性两个方面。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生产方式的落后决定着人们过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相对封闭的生活。工业文明打破了人类“桃花源”式的生活方式,但是工业人口和农业人口、不同城市、不同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地域的限制。人们仍然主要在虽然比较大却还是有限的范围内生活和工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和不断发展,人们的交往范围实际上已经逐渐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将全世界各国联系起来了,整个世界已摆脱了分离的状态,开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庞大的地球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就在眼前的“地球村”。在网络上,世界上所有的网站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的网站修了防火墙以防非法入侵外,其他网站则一律对所有网民门户大开,其开放度对谁都一样大。与此同时,人们的交往也突破了年龄、性别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借助网络,“志趣相投的人们——不管他们的爱好是体育、缝纫还是物理学——都能够很容易地相互沟通,分享信息,以及形成讨论群体”[11],这种群体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网友”。

(四)传播信息的丰富性(www.xing528.com)

与传统的信息载体相比较,互联网的信息是经过数字化处理以后存放在计算机内部的,数字化拓展了信息存储的空间。报纸若多印1万字内容,就需增加一个版,这将给印刷、排版、发行、成本等都带来很多问题。广播、电视更是如此,内容要准确到几十秒、几秒时间,字数有时要算到几十个。网络却不同,网络空间理论上是无限的,网上可以放置无限多的信息,不必像传统媒体那样受纸张、频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此同时,网上传播的信息更新非常快,“网上每一纳秒(1/10亿秒)就有3万比特的信息在传播”[12]。所以说,网络传播的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在网上,信息内容包括世界上主要传统媒体如通讯社、报纸、电视台等的网上新闻发布,世界各国各个政府机构、企业、学校、民间组织的网站信息以及关于各种各样主题的BBS讨论信息等等。大到世界政经形势、国际事务,小到社区新闻、生活琐事,一个人在网上几乎可以获取他想知道的一切信息。与网络传播信息的丰富性相联系的则是网络传播信息的可复制性。传播信息的丰富性和可复制性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广大网民乐于上网查找信息的主要原因。

(五)传播方式的多媒体

Sun微系统公司总裁尼尔森曾经说过:为什么传统媒体的几种样式是各自独立的?为什么你必须在它们之间进行选择?为什么这些东西不合而为一,成为一种单一媒体?为什么不把新闻报道百科全书的档案资料、地图集、报道中涉及人物的自传、相关图像的历史小说及其他更多的读物链接起来?尼尔森的设问在多媒体网络出现后变成了现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集成电路技术从大规模集成进入超大规模集成,出现了以每秒千兆位的高速度进行运算与处理数据的集成电路。这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革命性变革的关键。在此基础上,网络打破了传统的文字媒介(报刊)、声音媒介(广播)和视觉媒介(电视)之间难以逾越的界限和鸿沟,它融合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于一体,形成网络多媒体。在当前,网络传播中运用的多媒体技术还远不止声音、图像、影像等几种熟悉的多媒体技术,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人与计算机的接口扩展为三维,使人直观地与计算机形式的动态封闭环境交互作用”[13]。这进一步增加了网络传播的效果。

(六)传播过程的交互性

交互性是网络传播区别其他媒体传播的基本特征之一。从传播学的角度上讲,交互是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信息交流。在传统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地位。即使是传媒的集大成者电视,也只能让受众被动地接受信息,受众唯一的主动权只有选择关掉电视或改换频道。而多媒体技术及互联网络的诞生,使得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传播得以实现。在网络传播中,人们在现实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诸如社会地位的高低、文化背景的不同和职业上的差别等,都已经不复存在。与此同时,每个人都可以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向社会中的不固定对象“播放”、“出版”自己的言论,这样做的费用几乎与接收信息相同,在技术上也不存在特别的困难。这样,在网络空间的时代,“受众”(如果仍然沿用“受众”称呼的话)反叛了自己原来的角色[14],他们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信息接受者,他们同时又是信息评论者与新信息发布者。

(七)传播本身的难控性

网络传播本身的难控性是相对于网络的“无中心化”而言的。网络从一开始就带有“无中心化”的特征。正是这种“无中心化”造成了网络本身的难控性。首先,从互联网最初的构思和军事意图来说,为了避免敌人的毁灭性武器命中军事指挥控制中心,美国的军事科研人员充分发挥逆向思维,想到既然不能长期有效地保护中心免受攻击,那么还不如不设中心,这样,即使其中一个基地或电脑受损,也不影响其他基地或电脑继续发挥作用。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在网上没有一个机构和部门能够绝对控制和支配信息流向;其次,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只要用户上网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就可以自由地接受和传播信息。而这些信息与学校信息相比“可能是同质(指方向性)同度(指适应性)的、同质异度的、异质异度、异质同度的”[15]等等。这些管理机构主要是技术性的,他们与不同国家或者部门不存在法律上的隶属关系。这也使得网络本身具有难控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