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与系统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与系统论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后,怀特、巴斯等又从不同的角度对“把关”理论进行深化和完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与系统论

二、议程设置理论、“把关人”理论与系统论

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进行考查,还必须对传播学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考查,因为从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并且它还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文化的传播,这些相关理论同样都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确立的理论依据。

(一)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发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度影响很大的大众传播“魔弹论”被后来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所否定,有限效果模式占据了效果研究的主流地位。但当时的一些学者不满足于这种无力的大众传播效果观,他们认为,如果抛开大众传播受众的态度和行为改变,而把研究的重点转到受众的认知层面上来,将大众传播作为一个宏观、综合的过程来把握,那么仍然可以发现十分强大的大众传播效果。议程设置的理论就是在这种研究背景下提出来的。议程安排的中心假设就是:“受到某种议程影响的受众成员会按照该媒介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调整自己对问题重要性的看法。”[15]1972年,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在《舆论季刊》杂志上发表了名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的一篇论文。这是他们对1968年总统竞选期间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查普尔希尔所做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也是关于议程设置理论假说的第一项系统研究成果。1972年大选期间,麦库姆斯和肖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夏洛特再次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显示,在6月的报纸议程和10月的选民议程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1,而在6月的选民议程和10月的报纸议程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19。据此研究者得出结论,媒介(至少是报纸)在影响公众议程方面确有效果,而不是相反,即公众议程影响媒介议程。[16]在此之后,学者们相继对议程设置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而作为议程设置滥觞的则是伯纳德·科恩的一句广为征引的话:新闻媒介“在告诉读者怎样想这点上大多不怎么成功,但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异常有效。”[17]网络以其分散性、无中心性的特点颠覆了传统的传播观念,信息不再由单一的职业传播者发出,而是来自于传播活动的所有参与者。传统的受众概念不复存在,每个人可以自由地、主动地从网上寻找到自己需要的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惊呼,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在网络时代将不复存在。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为自己设置独一无二的议程,那种你和你的左邻右舍都看同一张报纸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是事情远非这么简单。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从美国的CNN网站到中国的新浪网站,都在短时间内迎来了大量的点击。新浪网的页面浏览量在这一事件中飚升至8000万次,创下了中文网站日浏览量之最。与此同时,各网站为9·11事件设立的专题都吸引了大量网民的眼球,网上网下人们都在从各方面关心和讨论着这一事件。这一事例说明,在网络时代,人们对某些事件依然有着共同的兴趣,媒介依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设置话题重心,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并没有消失。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告诉我们,在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地设置议程,实现主动性和多样性、主动出击与积极防范等的有效统一。

(二)把关人理论(www.xing528.com)

“把关”(Gatekeeping)是大众传播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最早由传播学五大先驱之一的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其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大千世界的信息林林总总,不可胜数,而传播者在进行传播时,总会根据自己的立场与角度,对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与过滤。这种行为就叫把关,执行把关任务的人就称为把关人。此后,怀特、巴斯等又从不同的角度对“把关”理论进行深化和完善。巴斯指出,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信息传播中最主要的把关者,而记者和编辑则是主要的把关人。记者主要决定人们在大千世界中能看到什么,编辑则决定人们怎么看,如何看,用什么观点看。客观世界经过记者和编辑把关之后,传递给信息接受者的就不再是原来的客观环境,而是媒介精心营造出的“拟态环境”或者叫“媒介环境”,在这其中,媒介的性质、媒介背后的各种利益集团、媒介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新闻工作者的经验和职业操守等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由于现代社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大多数事件受众无法亲身经历,因此,他们越来越多地依赖或者说受制于媒介的“把关”活动。受众看到的,只是媒介(实际上是媒介背后的政治、经济势力)希望他们看到的图景而已。在网络传播的情况下,传统的把关显然受到挑战。造成这一挑战的原因主要在于网络传播者的无限多源。除了传统的职业大众传播者在网上的站点之外,各级政府、部门、组织,各种商业公司和网络中的芸芸众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其次,通常网站都有“施控”措施,即网站通过一定的技术设置和专业人员的工作来对信息进行过滤;第三,论坛版主可以随时对论坛内容进行审查,有权删除任何包含不当信息的言论,对违反论坛过滤规定的用户,进行删贴、警告、封ID(封掉贴主所使用的用户名,用户不能再用此名发言,但仍可另外注册新的ID发言)乃至封IP(封掉用户的IP地址,用户将不能再使用同一台计算机在同一论坛或网站发言)等一级比一级更严厉的处罚。传播学的把关人理论告诉我们,在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强化把关人的作用,我们也能够实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主动性、预防性和引导性等。

(三)系统理论

系统论的主要创立者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他于1947年发表了《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早在二十年代初就对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感到不满。他认为那种孤立的因果系列和分离开来处理的机械论模式,不足以解决生物学中的理论问题,也不足以解决由现代科学技术提出来的实践问题。他提出生物学中的有机论的概念,强调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察。他认为生物学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根据生物新陈代谢和发育方面的实验工作,以及为了使有机论的纲要具体化,他提出了开放系统的理论。有机体恰好是一种开放系统。贝塔朗菲指出:“正是这些有关秩序、组织、整体性、目的性等等最重要的问题,却被特意地排除于机械论的科学之外。这就是‘一般系统论’的观念。”按照贝塔朗菲的说法,系统论是研究客观现实各式各样系统的共同特性,找出适用于一般化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对系统的性质进行数学描述的理论。系统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整体性思想。这个思想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系统是各要素组合起来的有机整体,各要素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必然要引起周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系统的变化;反之,也是一样;其二是有机整体的行为和性能大于各组成要素在独立状态下的行为和性能之和。系统论的思想告诉我们,在进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问题,将网上引导与网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取得更大的效果,因为网上很多问题的解决还要靠网下的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