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责任:多元视阈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展责任:多元视阈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前提。在自然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这三个方面都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全球共同的行动。

发展责任:多元视阈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随后这个概念逐渐被更多的官方文件使用。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为期三年的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由当时的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研究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专题报告。报告从战略高度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并且第一次清晰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观。定义可持续发展为:“能满足当代的需要,同时不损及未来世代满足其需要之发展。”(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WCED 1987)报告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又称地球高峰会(Earth Summit)),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峰会”,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被世界上的各类国家所普遍认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追求增长和自然的和谐,当代人与后代人在环境、消费方面的平等。其实质就是要造就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期的发展潜力,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肯定了发展的必要性。只有发展才能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才能使人们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最终打破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因此,承认各国的发展权十分重要。其二是显示了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也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强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生态环境,使人类的发展始终与自然承载力相适应。其三是提出了代际公平的概念。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后代人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包括资源资本和环境资本。保护和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当代人应尽的责任。其四是提出了代内公平的概念。这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前提。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大。因此,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环境修复责任。其五是强调了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发展应该是这个“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长期持续发展。只有三者不可偏废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①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紧密相连但是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经济增长偏重于经济总量的数量型扩张,经济发展则以物质增长为基础,侧重于质量的提高、结构的调整和发展的持续性。②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宗旨并不是仅仅追求物质财富的累积,而是追求比增长内涵更为广泛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包含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经济发展应该注重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社会系统的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而不至于像物质增长那样遇到外部因素的制约。③可持续发展观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政策建议的支持,这里的关键是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修正传统的GNP或GDP指标,更准确地反映资源的损耗状况,更真实地评价社会发展水平。为此,可持续发展的代表人物H.E.戴利[2]设计了一个“可持续的社会国民生产净值”(SSNNP)系统来替代GNP及GDP,该系统将反映生态环境、社会结构等的指标与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并列起来。显而易见,从思想演进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观比增长的发展观更能反映人类的多重需要及长远利益,它将会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方式产生积极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公平原则。即横向公平、纵向公平与对大自然公平。第二,可持续性原则。在自然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这三个方面都要可持续发展。核心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三,共同性原则即全球整体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全球共同的行动。不仅要有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参与,而且要有发达国家的参与。第四,协调原则。在自然与自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和谐一致的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坚持九项原则:建立一个可持续性社会;尊重和保护生活社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多样性;维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改变个人的态度和生活习惯;使公民团体能够关心自己的环境;建立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国家网络;创建全球性联盟。(www.xing528.com)

面对生态环境被破坏、自然资源快被消耗殆尽的今天,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与增长的发展观相同,可持续发展观的着眼点仍然在于通过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改善来提高人类的福利水平,相对地没有考虑到环境改善与福利水平的转化关系,也没有涉及人类自由与福利水平这种深层次的发展问题。还有对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也十分模糊。建立在传统发展观基础之上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以经济发展作为主旨,注重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然而,经济的可持续性不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不能解决发展中的所有问题。科技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水平的发展。但是,科技也犹如事物的一体两面,不是万能的。比如有些政治事件,不能简单地说成是科技和管理的问题。工业发达国家把本应自己承担的环境破坏的责任,悄然地转嫁到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身上。并假借保护环境及生物的多样性以及财务协助的名义,剥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财富,并试图对他国的内政进行干涉。[3]所以,可持续发展不仅应包括自然环境,还应包括代际间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可持续发展。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较之以往只有官僚与技术精英参与制定的国家未来发展政策的不同,未来民主社会中,让市民真正地参与并决策对于自己有切身影响的未来发展的计划,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