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贫困内涵及其深层分析

贫困内涵及其深层分析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银行确定的贫困线是每人每天1美元。可见,贫困线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社会中的一个最低的、相对“可接受的”经济参考水平。然而,对于贫困的理解和认识,不能仅限于上述对贫困的定义和贫困标准的考察和研究,而应从更深层次去分析贫困的本质及其内涵。贫困作为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和地域的概念,它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许多城市里,一些下岗职工家庭,因失去了收入来源,生活陷于贫困之中。

贫困内涵及其深层分析

按照世界银行的定义,贫困是指人们不能获得最低标准供给的生活水平(《世界发展报告》)。生活水平的衡量尺度是个人或家庭的实际收入或支出,而最低生活水平从客观上是很难确定的,因为如果愿意的话,人们只要有很少的收入就可以活下去了。国际社会通常以贫困线为衡量贫困的标准,贫困线被定义为家庭的人均年收入,低于贫困线的家庭,即为贫困家庭。世界银行确定的贫困线是每人每天1美元。可见,贫困线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社会中的一个最低的、相对“可接受的”经济参考水平。

然而,对于贫困的理解和认识,不能仅限于上述对贫困的定义和贫困标准的考察和研究,而应从更深层次去分析贫困的本质及其内涵。贫困作为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和地域的概念,它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的。从“贫困是指某些人或者某些家庭或者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得他们那个社会承认的,一般都能够接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与某些活动的机会”[1]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的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到“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必需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的机会和手段这样一种生活状况”[2],再到“贫困不仅指低收入和低消费,还指在教育医疗卫生、营养以及人类发展的其他领域取得的成就较少,即贫困意味着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差、无权、没有发言权,脆弱和恐惧等”。[3]

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贫困的种种解释表明,对贫困的理解和认识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在从单纯的物质需求方面向既包括物质层次,也包括精神层次方面过渡。正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吉利斯所指出的:“贫困不完全是对绝对意义上的生活水平而言,它的真正基础在心理上。穷人指的是那些自认为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但又感到被剥夺了与社会中另一部分人同享欢乐权利的人。由于教育和通信的发展,参照群体会扩张。在早先,农民至多把自己的地位和村庄里的头面人物相比较,而现在,他们正越来越向往他们本国城市上层人物的生活标准,甚至开始注重那些富强国家现代化的生活标准。因而这种失落感会愈加强烈起来。”[4]这种精神贫困同物质贫困相比更痛苦更难受。

由世界银行组织编写的穷人的呼声系列丛书《谁倾听我们的声音》中通过对大量的穷人的实际生活的调查与研究,指出:“尽管贫困实际上是物质方面的问题,但它也具有心理方面的影响。例如不能供养孩子的忧虑、不知道下一顿饭从何而来的不安全感,以及没有食物也得活下去的耻辱,这些都是贫困所带来的心理创伤。”(www.xing528.com)

在中国,也有许多来自贫困的例子: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缺水,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一份来自革命老区韩家岭村的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全村29户人家总收入62 647元,户均2 160元,人均只有497.20元。村民家境贫寒,生活很苦,村里医疗条件差,群众看病难,没有医生,更谈不上合作医疗。在许多城市里,一些下岗职工家庭,因失去了收入来源,生活陷于贫困之中。据对5城市(上海天津、武汉、兰州、重庆)的调查显示:5城市贫困家庭中有家庭成员患有慢性病和遗传病的要占30%~60%,但是生病时不去医院看病的要占50%~70%,有病不看的最直接原因是医药费太贵,他们负担不起。[5]另据调查,北京市的贫困家庭中有30.4%的家庭无钱供给子女高中以上的教育,20.1%的贫困家庭无钱供给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由此可见,贫困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物质福利的缺乏(缺少食物、没有住房和可耕作的土地等),也包括精神方面的贫困(心理上的自卑,没有参与公共决策的发言权,面对无理、侮辱和歧视所表现的软弱无力等),还包括必要的基础设施、教育设施和医疗卫生设施等公共品和服务的普遍欠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困”逐渐从衣不裹体、食不果腹的“绝对贫困”进一步发展到基本解决温饱的“相对贫困”;从缺乏必要的物质财富的“狭义的物质贫困”发展到就业、健康、教育、社会参与等基本权利与可行能力丧失的“广义的精神贫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