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生产力制度建构的研究成果

中国特色生产力制度建构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样,在西方现代生产力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也只能是结合自己的社会实际,进行合乎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制度建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是强调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关键,强调了通过不断进行改革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特色生产力制度建构的研究成果

三、我国生产力发展中制度建构的中国特色

在我国,这种制度建构表现出三个特征。

(一)这种制度建构是一个边实践边建构的过程

由于我国历史上没有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中国的现代工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从西方输入的过程,这种输入要对中国的传统习惯、制度进行解构。例如,照相技术在清末就传入中国,但是在很长时期内,中国人认为照相会把人的灵魂摄走,因此一直持抵触情绪。尽管后来国人逐渐接受照相技术,但是这个过程却非常漫长。

同样,在西方现代生产力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也只能是结合自己的社会实际,进行合乎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制度建构。从我国已有的生产力实践来看,我国生产力的制度环境就是一个不断进行建构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末,当苏联生产力发展模式的弊端被揭示出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对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环境进行了不断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是强调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关键,强调了通过不断进行改革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然,这种制度建构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往的历史经验表明,制度建构具有边实践、边建构的特色,即便在中国社会现代生产力充分发展的时期,我们也依然要对传统的制度、习惯进行不断解构和建构。

(二)这种制度建构与实际的生产力发展相比具有滞后性(www.xing528.com)

我们要通过制度建构来激励和引导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由于我国缺少现代的社会生产力,因此,我国通常是在先进生产力大量出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然后引发一系列与传统制度不相协调的问题甚至冲突的时候,才会有制度建构的要求,才会产生制度建构的行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生产力制度的建构在总体上呈现着滞后性特征。我国在这个问题上有过深刻的历史教训。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研究,提出了当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生产力就会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就会出现改革的要求,甚至出现革命的要求。然而,当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会怎样?这个问题马克思没有涉及过。这个问题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公有制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超越资本主义的良方。社会主义国家在革命胜利之后就需要改变私有制,那是否意味着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提高公有制的程度呢?这个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就提出来了。

在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就有先合作化还是先工业化的争论,争论最后以先合作化后工业化的意见被大家所认可。当时,通过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但是在之后进行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我国的生产力则出现了倒退。这种倒退的实质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使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倒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生产关系落后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样,生产关系的过度超前发展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生产力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这种制度建构是人民群众的诉求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文化追求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物质、精神、文化需要的不断提升,要求生产力能够提供满足这种需要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不断进行制度建构,以确保生产力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这种需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制度建构是一个不断满足人们诉求的制度建构过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行了大量的制度建设,突出表现在人民群众的信访制度、司法制度、审判制度等方面的建设。然而,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利益多元局面的出现,我国已有的信访制度、司法制度、审判制度等制度对于人民群众诉求出现了应付不足的困境,为此,就需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实现人民群众诉求的制度建设,进而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