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生产力与现代生产力:研究成果发布

科技生产力与现代生产力:研究成果发布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生产力与现代生产力石琼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进行了三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科技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对于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表现为知识推动力。在这里,历史唯物主义已经把科学技术当成推动生产力和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甚至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科技生产力与现代生产力:研究成果发布

科技生产力与现代生产力

石 琼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进行了三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引起的变革,将使劳动生产率迅猛发展,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将出现许多崭新的领域社会财富和新的资源将会充分涌现。它不仅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也将使社会结构发生质的变化。科技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已是有目共睹,特别是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的影响力将会更大。这就要求我们在知识创新方面必须迈出更大的步伐,并且充分认识我国发展科学技术必须解决的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结构的逻辑轴心,这是生产力结构软化和重心虚移的结果;其二是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决定力量,这是生产力功能强化和科技先行的表征。从生产力结构要求来看,科学技术并不是生产力系统中的独立性要素,而是与实体性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渗透性要素;从生产力运做方式来看,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主要是通过对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作用来实现的。

1994年,江泽民同志在为《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所做的序文中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一、科技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

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功能,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对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国来说,它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惟一之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不意味着它不要依赖于物质生产力,在现时代,科技生产力的巨大推动力与物质生产力的巨大吸引力和支持力的形成是同步进行、相辅相成的。只有弄清科技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相互作用的机制,才能揭示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1.社会生产力系统是由科技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两个子系统构成

社会生产力是标志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物质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实践都是人类与自然联系的实践形式,它们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实践活动体系,由此产生的社会生产力系统也必然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力这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的。

2.社会生产力内部两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

两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机理,任何时代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相互作用都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只是不同的时代,二者的相互作用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从认识自然的角度看,后者具有前者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首先,物质生产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从事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在认识对象的选择范围上具有局限性;而科学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未知的事物,从事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不仅要研究那些能够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事物,还要研究那些暂时不能为人类所利用的事物。其次,物质生产实践主要是重复性的劳动;科学实践也有一定的重复性,但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的革新和创造。因此,科学实践可以不断地突破物质生产实践规模和范围的限制,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从事认识自然的活动。再次,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各种复杂的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而科学实践则可以纯化、简化和强化自然现象,使它的本质和规律易于暴露出来。正是由于科学实践在认识自然方面具有物质生产实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它有可能成为探索自然的主要实践形式。

科技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对于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表现为知识推动力。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源源不断地被应用到对现有物质生产力系统的变革、创新和发展上面,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表现为需要推动力。人类只有通过物质生产劳动,才能获得自身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但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必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对产品的占有和分配也必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因此生产力只是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前提,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得以进行的社会条件和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实现方式。人类采取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直接影响到不同群体需要的满足状况,从而影响到不同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同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又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如此,各个社会群体由于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当知识推动力与需要推动力交汇在一起形成一股合力,科技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的相互作用朝着负反馈机制方向发展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就表现为推动作用。

二、科技生产力和现代生产力

1.“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观点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中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又是人们社会存在、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是具有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这里,历史唯物主义已经把科学技术当成推动生产力和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甚至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根据这个观点,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www.xing528.com)

这两段讲话,鲜明地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生产力理论、科技生产力理论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充分体现出江泽民同志一贯倡导的“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观点的全部实质内涵。因此可以说,江泽民同志“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观点是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

2.“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观点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科学地继承和发展

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共领导集体在不断学习、研究、实践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同时,也逐步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形成了“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的思想。

首先,“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的思想特别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指出,搞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其次,“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的思想又特别强调了“决定力量”的重要意义。关于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观点是江泽民同志一贯强调的思想。早在1989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就说过:“在现代,科技进步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并且正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999年1月,江泽民同志又一次指出:“当今时代,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年8月,江泽民同志又一次指出:“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从马克思的“科学是生产力”,到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江泽民同志的“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的变化与发展。

3.“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观点充分揭示了科技创新与生产力发展的辩证关系

在邓小平同志的思想理论中,已经有了关于科技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光辉论述,如: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等。江泽民同志在当代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在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同时,对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新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真谛就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科技创新的使命就是要把经济搞上去。

为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将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转移到以科技发展和创新为依托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道路上来,努力提高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真正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而克服我国人口多、耕地少、文化教育水平低、工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工艺粗糙、管理落后等发展中的差距和不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深入认识到科技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现代生产力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在实践中将三者充分结合,才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使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刘吉发著.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多维透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 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黄麟雏,孟宪俊主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