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生产力研究:探寻其价值

科技生产力研究:探寻其价值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生产力及其价值定位研究梁婷科学技术是科学与技术整合而成的复合型的概念,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知识结晶,是人类在长达千万年之久的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智慧和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美丽的花朵。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科技生产力研究:探寻其价值

科技生产力及其价值定位研究

梁 婷

科学技术是科学与技术整合而成的复合型的概念,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知识结晶,是人类在长达千万年之久的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智慧和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美丽的花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科学和技术经历了一个由分离到统一的上升过程、由独立走向融合的发展过程。古代科学和技术是相互分离,各自发挥社会作用;近代科学和技术相互融合,基础的理论通过技术进入生产过程,使生产成为自然科学的应用;现代科学改变了前两次技术革命中的“科学—技术—生产”相互分离状态,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势。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进程迅速发展,不同学科之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交叉研究成为科学文化的主流,并为科学和技术的一体化开辟了重要途径。缺少必要的连接过渡,主要趋势:科学数学化、系统化、交叉化;自然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自然化;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进步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技术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理论的突破和应用,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所以常用“科学技术”这一复合词。

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多次提到“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江泽民同志对科学技术的内涵从两个方面进行概括:一方面,科学技术是一种实践活动,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知识分子所从事的一种社会实践。”另一方面作为理论体系,是创造性劳动的智慧结晶。他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智慧结晶。”可见,江泽民同志将科学技术规定为科学技术实践活动和科学技术理论知识的统一体,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概括和升华。

一、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近代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的职能”。“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生产和技术上的需要是推动科学技术的主要动力。“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他多次指出:“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力量,可以通过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知识和能力,进入生产过程,并且转化为社会生产力。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的巨大效益,主要“取决于一定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到:“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到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科技观的主要内核。列宁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也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

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明确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早在1975年9月,他在听取《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时,就指出:“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1978年3月,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长篇讲话,再次重申和论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观点。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方向,许多新的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的基础上的。当然,不论是现在还是今后,还会有许多理论研究,暂时人们还看不到它的应用前景。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说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在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生产力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基本要素,“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邓小平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继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讲话以后到1988年9月的两次谈话这十年间,他以敏锐的目光,理论创新的勇气,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崭新命题。他谈到“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1990年在珠海、深圳、武汉等地考察时,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深化,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必然结果。

对科学技术生产力的价值,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并将其落到实处,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在1999年8月23日,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江泽民指出:“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00年8月15日,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时指出:“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理念进步发展,人类文明去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这体现江泽民“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的思想,是站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平台上的新的开拓和发展,是对科学技术功能和价值的重新定位。

总之,无论是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还是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都展示了马克思主义者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时代认同。

二、科学技术生产力的价值定位

1.科技生产力的经济功能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展示了其自身的经济价值。近代以来,相继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的现代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生产力达到自动化,使得科学技术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的因素。经济价值是科学技术价值结构的逻辑重心。邓小平同志在很多场合上阐述科学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科学技术主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就不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这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和必要性。对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江泽民同志的论述也颇多,指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 2年5月23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对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作了高度的概括:“科学技术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第一位的变革作用。”进一步讲“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因此,经济价值是科技生产力价值结构的基本结构,在其价值形态中具有战略意义。

2.科技生产力具有政治功能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任何政治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经济问题。科学技术具有经济价值,必然提升为政治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地位。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讲话中指出“我们更加认识到,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我们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的国家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我们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越是现代化,我们同破坏社会主义势力作斗争就越有力量。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才能更有效的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对付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和颠覆,也才能比较有保证的逐步创造物质条件,向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前进。”他还讲到:“国防建设,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行,……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大小,要看我们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就会大……所以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归根到底,都要求我们把经济搞好。”邓小平同志精辟的论述了科技生产力的政治价值及其政治价值伴随的军事价值。(www.xing528.com)

江泽民同志也颇为注重科技的政治价值,他指出:“未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将越来越首先表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表现了对科学技术国际政治价值的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同时,还指出“推动军队质量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努力利用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增大高科技含量。”这深刻揭示科技生产力的政治价值延伸的军事价值。

由上可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科技的政治价值,体现为发展科技,它不仅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且代表了广大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

3.科技生产力的思想文化功能

科学技术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属性,具有重大的思想文化价值。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精辟的论述了科学技术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科学技术是人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可以引导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促使人们牢固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人们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由于我国教育科技水平还不发达,发展也不平衡,由于长期存在封建主义文化残余的影响,一些封建愚昧和迷信落后的东西在群众中还有一定的市场,一些新形态的迷信,伪科学有时泛起。”因此,“要坚持不懈地在全体人民中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努力形成在全社会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赖科学的良好氛围。”可见,科学技术在净化人们精神生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江泽民强调:“我们不仅要靠科学技术提高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而且还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社会精神风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思想文化阵地,使得文化传播的速度增强。“信息网络化还为思想文化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伸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这样说,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利用它来为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为传播我们的思想文化服务。”江泽民的这段讲话,体现了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价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4.科学技术生产力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卓越贡献是毋容置疑的。它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增强了人们认知、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这是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但是,它也存在负效应。“用它造福人类,那是价值观念的善,用它毁灭人类,那是价值观念的恶。”现代科技带给人类的绝非只是幸福、快乐、希望,它也能为人类带来可怕的威胁。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爱因斯坦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它曾敦促美国总统罗斯福研制子弹,当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数万无辜的日本居民被夺去宝贵生命时,又促使他进行反思。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高新技术,如:微生物研究,化学制剂研究,核能利用……电脑开发利用等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祸害人类,微生物研究可用于细菌战,化学制剂研究用于制造化学武器,核能用于核武器……电脑开发利用,可以进行信息干扰,造成自动控制系统紊乱等。所以伴随科技进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科技伦理道德

江泽民同志非常注重科学技术的负面社会价值对社会的影响。他指出:“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工业发展带来了水体和空气的污染,大规模的开垦和过度放牧造成森林和草原的生态破坏。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涉及人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安全等伦理问题。”因此,“在2 1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所以说,科学技术正如波尔普所说:“科学进展是一种悲喜交集的福音。”科学技术的发展,应注重其社会应用的合理性,做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目的、手段合理性和结果合理性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

总之,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思想文化价值是科学技术生产力价值结构的三大维度。当今科技突飞猛进,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威胁,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注重科学技术生产力社会价值功能的同时,注重科学的伦理和道德建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我国新时期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开展技术创新,实现十六大提出的“与时俱进,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吉发著.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多维透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 2

[2]黄麟雏,孟宪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