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科技生产力研究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科技生产力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易俊一、科技创新中的精神力量艰苦的环境中未必不能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但是我们又必须认识到,科技创新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科技创新就是使科技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20世纪美国成了科技创新的中心,这是因为美国有了比英国和德国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有了被人们称为“技术发明与应用系统之间互动所需要的地域性基础”,尤其是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科技生产力研究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易 俊

一、科技创新中的精神力量

艰苦的环境中未必不能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上一个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都不是在当时物质条件最好的实验室里产生的。爱因斯坦是在一家专利局当职员的时候发现狭义相对论的。量子力学德国被发现的时候,正是20年代德国的物质和经济条件最困难的时候。DNA双螺旋也是在二战后的英国被发现的,英国虽然是战胜国,但由于受战争影响,经济也相对比较困难。当然,也有很多重要的科学发现是在物质条件好的地方发现的,这是事实;但决不能说只有在好的物质条件下才能有重大发现。

精神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兴衰起着同样的作用,中国在下一个阶段能不能真正站到世界的前列,除了要为我们的科学家继续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之外,关键的是要提高我们的精神素质,不仅要提高科技界的素质,还要提高全社会的精神境界。当前,特别是在科技界,最根本的还是要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有丰富内涵,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求真”、“唯实”,也就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

“求真”、“唯实”是科学界最根本的两个方面。要追求真理,就不能迷信权威,所以你就必须具有怀疑的精神;一旦具有了追求真理的精神,你也就能够尊重别人。实事求是就是“唯实”,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我们社会的发展特别重要。科学的规律来不得半点虚假,一切都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从客观的条件出发。如果有科学的态度,采用正确的科学方法,我们就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这样我们社会中比比皆是的弄虚作假、假冒伪劣现象也就不会存在。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做科学研究要依靠兴趣,要有了解世界奥秘的好奇心,但如果不能在失败和困难中坚持下来,兴趣是很难起作用的。很多天分很高的年轻科技人员,就是因为不能够经受失败,也不能在艰苦的环境下忍受寂寞,结果一辈子碌碌无为。所以如何把我们这些年轻人在开始进入科研领域时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兴趣变成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责任,就尤为重要。

现在对我们国家来讲,还需要帅才。这些人不但要在学术上具备精深的造诣,更需要达到比一般的科技人员更高的精神境界,如果他没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是做不好这项工作的,因为他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和责任,更需要克服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很多弱点。

对科技界不同层次的人而言,年轻的,中年的,老年的,在第一线工作的,在课题组的,或者更高层的,必须具有不同的精神境界,越到上层,精神境界必须越高,心胸必须越开阔,团结的人必须越多。我想这样的人才必须对民族、对国家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要把他个人的命运融合到集体的命运里边,融合到国家的命运里边,这样他才能够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去做这件事情。

科技地创新就是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加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过去的20世纪,由于科技创新爆炸式增长,世界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造成了在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领域的深刻变革。在新的世纪里,随着科技创新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必将对全球化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但是我们又必须认识到,科技创新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科技创新要比单纯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更复杂,因为它涉及到研究与开发、技术管理、组织、设计、制造、营销、用户参与等一系列复杂的活动过程。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高,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精神还没有得到高扬。为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高扬创新精神,确立一个不断创新的精神动力,我们需要对科技创新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二、科技创新正在改变文明的基础

以科技创新驱动的新浪潮正在深刻改变着建立在工业革命之上的现代文明的基础,这样一缕新文明的曙光已经初露。这一文明的基础和动力就是知识和信息。知识和信息必将成为创造财富的所有资源中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要素。

工业时代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物质投入,往往表现为高成本;而知识时代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信息与知识,它们是非消耗性的,而且其中的物质消耗与工业时代相比要低得多。知识时代经济增长的实质是低成本的社会化,因而可以实现低成本的增长。高速发展着的信息产业中的计算机软件业、网络通信业等领域,可以在十多年内达到或超过工业时代以消耗物质资源为主的产业近一个世纪才能达到的资产水平。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资产才达到10亿美元,而软件大王比尔·盖茨达到10亿美元的资产只花了12年。这是因为物质增长产生的财富增长与时间的关系是近似线性的,而信息和知识增长所产生的财富增长与时间的关系则是非线性的,有时甚至是爆炸式的。

知识与信息之所以能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关键就是科技创新。知识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是使知识变成生产力的桥梁和通道。知识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得到不断的开发和利用。科技创新就是使科技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我们可以说,当今世界,一切经济价值、经济增长和战略实力都来自于知识和创新。这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生产力。”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都需要良好的环境作支撑。创新能力的增强,是与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世界历史上科技中心的转移和工业革命发展的历程显示出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社会文化背景、“创新氛围”的和谐一致的特征,以及科技创新的路径依赖性等等因素的重要性。(www.xing528.com)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英国。当时的英国有较宽松的宗教背景,有进行科学探索的合适的气候和土壤,有实现创新的市场意识和商贸手段。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其实早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前100年英国已有了必要的科学知识,但只有到了能够使用这些知识的社会条件成熟时,第一次工业革命才能发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德国,是因为德国出现了新的社会条件:活跃的理论思维,原有的科学知识与工艺技术的结合,大学教学与专业研究的联盟,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德国成为继英国之后的世界科学中心。20世纪美国成了科技创新的中心,这是因为美国有了比英国和德国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有了被人们称为“技术发明与应用系统之间互动所需要的地域性基础”,尤其是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

为了使科技创新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我们必须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环境,而良好环境的营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为此,特别需要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

三、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新人才观念

知识经济,简明一点说,就是把知识作为资本来发展的经济。知识的载体是人,谁要执知识经济时代的牛耳,就必须在人才竞争战场上获胜,所以首要的就是要树立崭新的明确的人才观念。

知识经济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就是人类社会将由主要依托于物质资源向主要依托于知识资源转变。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保罗·罗默发表一篇有权威性的论文,把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从而首次提出生产四要素理论,即资本、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按接受教育时间的长短衡量)和新思想(可按专利权数衡量)。他强调科技是生产因素之一,而且是一个首发的重要因素,从而形成经济“新增长理论”。只有知识与人才的有机结合,才能满足“新经济理论”的基本要求。才能使知识由经济的潜在动力变为现实动力。离开了人,离开了人才,则无从谈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近调查表明,在占有知识上的差距,在人才比率上的差距,最终导致国与国之间在竞争力方面的差别。该组织引用以色列国为例。这是个国土面积为2.8万平方千米,人口仅560多万,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资金贫乏的小国,最近一跃跨进发达国家行列。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占有知识、拥有人才方面具有极大优势。这个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居世界之首,平均每1000个劳动力就有77名大学生,每一万人当中就有140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人们普遍知道,作为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中关村为标志的北京海淀试验区,短短10年间发展成为世人瞩目的“中国硅谷”,原因是有近10万新型科技人才在这里找到用武之地。国内外大量的事实证明,人才是最主要的战略资源,是各行各业可持续发展的本钱。因此,人才也就必然成为稀有资源和竞争的对象,争夺人才会比“圈地运动”更加激烈。

四、树立人才是创新的观念

历史已经证明,哪个民族和国家具有创新精神,敢于和善于创新,就发展,就强大;否则,就落后,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之时,创新还是守旧,是进步与落后的根本标志。一个著名的研究表明,在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在世纪之初仅占5%~10%,到50、60年代上升到50%,今天已经高达60%~80%。从1981年到1997年的16年时间里,在各项基础相当薄弱的情况下,经过艰苦努力,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31.65%,国民经济连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约三分之一要归功于科技的进步。

创新活动历来是人才的活动,是人才之间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有组织的对新思想进行研究、交流、开发和利用,并获得有益的新结果的活动。说创新是人才的活动,强调的是人才群体,把人才有机地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其中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形成巨大的能量,才能创造出只有新的思想及新的事物。大规模的全民族的创新,背后一定集纳着一群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复合或专业人才。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要说人才集群才是当今时代创新的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力量,必须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

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重新认识人才问题是历史发展的需求。我们常讲,人才是导向。首先应该看到,人才是旗帜,家喻户晓的比尔·盖茨所代表的一代英才,把美国经济从工业革命的陈旧之中,引导到一个新的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同时也在拉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可以说,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代表了一个时代,是一面有生命力旗帜。其次,更不能忽略人才是思想。说人才是导向,是因为人才群体创立的思想的事业、是民族、是国家、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导向。思想从实践中来,但需要一个媒介,那就是人才集群。中国共产党在引导中华民族独立富强进步的实践中,首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它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尔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它又是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第二代领导的集体智慧结晶,新的思想和理论还会产生,它仍将是新一代领袖群体的智慧结晶。这是一个不间断的发展进步过程。人才通过他们的思想,作用于社会的进步。

总之,人才是效率、效应与利益。效率是一个过程的问题,效应是一个影响的问题,效益是一个结果的问题。

有一个说法,叫“人才当量”。是运用数学的方法衡量人才的能量。推而论之,如果工业经济时代的人才当量比做1,那么知识经济时代则应当是2或者更大,农业经济时代可能是0.5或者更小。这个比喻虽然不很精确,但很形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并直接带来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效率的变化,使人类知识总量以几何级数乃至指数级数递增。19世纪,为10年知识倍增周期。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技新发展、新发明超过过去2000年的总和。

说人才还是影响力深广的效应,最令人信服的还是微软公司。微软公司创立不到20年,资产就达到1500亿美元,影响力遍及世界。北京海淀高新试验区10年发展期间,吸纳10万员工,其中硕士6686名,博士973名,回国留学人员647名。10年来开发区经济持续增长,累计工业总产值达到532亿元,去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2亿元,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接近50%,其中对国有工业贡献率高达80%。这个试验区已经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首要影响因素,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

可见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重视人才,发现、培养、保护和大胆使用人才是经济发展、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根本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