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转型:小转型、大转型和综合转型三类

产业转型:小转型、大转型和综合转型三类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又分为产业小转型、大转型和综合转型三类。大转型——产业替代模式所谓“大转型”是指发展新型产业作为园区未来的主导产业,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转型——产业接替模式所谓综合转型是指小转型、大转型两种模式的复合。

产业转型:小转型、大转型和综合转型三类

5.3.1 产业转型

1)产业与产业转型的内涵

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一般把产业界定为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与经营上具有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当然,从不同角度来看产业的定义也是不同的:在经济视角下,产业往往被定义为一系列相互竞争的企业组合;在制度视角下,产业被看成管理生产和某些商品交换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它所界定的产业既包括一系列提供竞争品的企业,也包括对竞争进行限制的规章制度;在社会和文化视角下,产业往往被看做一系列的社会、组织和文化关系,是享有共同文化特征和产业归属感的利益相关者所在的一系列公司或组织构成的社会团体。

国外文献中所说的产业转型通常是指产业界限的改变、产业结构的改变或竞争基础的改变。在我国,产业转型的概念尚有争议,对产业转型的理论探讨也有不同的着重点。总体来看,目前关于产业转型的内涵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较宏观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科技等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特定的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对其现存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整。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主要构成中,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产业技术装备等发生显著变动的状态或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产业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了产业在结构、组织和技术等方面的转型。这是较为宏观层面上的产业转型,它主要着眼于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调整和优化。另一种解释是指一个行业内,资源存量在产业间的再配置,也就是将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衰退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的过程。

黄林(2009)在综合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产业转型的解释后认为: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产业转型具有必然性;②区域产业转型的动力来自经济的合理性;③区域产业转型是多方位的,但最终是要提升区域产业的附加值或竞争力。我们认为,对于国家高新区来说,其产业转型是指对园区已有产业进行提升或发展新型替代产业的过程。园区产业转型不仅是一个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涉及制度创新和机制再造,因此,还是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当然,由于各个园区的内部产业不尽相同,发展的特点及所处的特定环境不同,园区产业转型可能会表现为各种类型。各个园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选择合适的转型模式。

2)产业转型模式选择

园区产业转型具有十分明确和独特的内涵,它是指通过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摆脱对原来外生的、不可持续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内生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的状态或过程。这又分为产业小转型、大转型和综合转型三类。

(1)小转型——产业延伸模式

所谓“小转型”是指在原来产业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对原有产业进行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高端发展,这种模式又称为“产业延伸模式”。其主要优点是在转型的初期能够充分发挥已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同时上下游产业在生产、管理、技术和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因而产业转型基础好,实施转型的难度较小。问题是在延伸产业链时,需要把握好市场机遇,并在延伸产业链过程中,具备充足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小转型主要适用于园区产业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或成熟期的初始阶段,是园区内外部力量共同参与的转型方式。在具体的产业转型过程中既可以通过园区内部积累资金、技术和人才达到产业延伸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吸收外部资金、人才、技术参与园区优势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转型的目的。

(2)大转型——产业替代模式

所谓“大转型”是指发展新型产业作为园区未来的主导产业,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根据园区的区位、人才、资金、市场等内部资源,以及产业发展趋势、政策导向等外部机会,选择发展与原有产业没有直接关联的替代产业,这种模式又称为“产业替代模式”。其主要优点是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升级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调整就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减缓社会动荡,保持社会稳定。问题或困难是受政策、区位、基础设施和园区文化,以及技术、人才和资金等因素的制约较大,因而产业转型的基础要求高、转型难度大。“大转型”是一种外部力量参与为主的转型方法,是高新区运用产业政策、资金、基础设施等进行招商引资,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实现园区产业转型。

“大转型”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产业高级化。就是要求所植入的新产业必须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能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至于很快就被新产业所替代。二是产业辐射力强。植入的新产业能够真正具有主导产业的功能,不仅自身能够形成大的规模效益,并且对前向产业、后向产业及辅助产业具有辐射、扩散功能,从而带动整个园区产业的发展。

(3)综合转型——产业接替模式

所谓综合转型是指小转型、大转型两种模式的复合。一方面在已有产业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高端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选择发展与原有产业没有直接关联的替代产业,最终通过两个方向的努力实现园区产业转型。综合转型通常是在转型的初期进行产业延伸,随着园区功能逐步完善,新型产业不断发展,园区逐步演化为生态科技新城时的产业转型模式。

3)产业转型的对策

(1)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积极推进产业小转型

产业发展规律有产业成长规律与产业价值规律。产业成长规律反映产业随时间推移所呈现的纵向发展规律;产业价值规律反映产业的横向发展特点,体现产业发展中的分解、融合、空间转移和空间集聚趋势,充分认识产业价值规律,把握产业的各种横向发展趋势,关键是从产业价值链和产业集聚的视角去分析产业发展(图5-15)。

img100

图5-15 产业价值链分解示意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价值链环节之间的分工逐步细化,专业化分工导致了传统价值链的再次分解,原来在企业内部的研发、物流等各价值环节开始独立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如研发、设计、咨询和技术转让等。价值链分解而产生的新业态有多种形式,对应于传统直线系统的研发设计环节,在高新技术产业内新出现的独立研发设计企业作为业态创新的典型,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研发模式。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所体现的生态效应。在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简单的基于商品买卖而形成的商业关系,而是基于技术和人才之间的有机互动而形成的共生关系,区域内会形成强烈的创新氛围。与生物群落相类似,产业集群可以形成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和稳定机制。作为个体,同单个生物一样,企业只有置身于集群之中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图5-16表示的是产业链分解而导致产业环节在某一空间上集聚形成若干个专业区域的过程。

img101

图5-16 产业链环节空间集聚示意图

接续产业构建就是根据产业发展规律,从南京高新区自身发展特点和资源禀赋出发,充分利用已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合理选择主导产业。这是南京高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型规模增长向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内涵型增长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高新区通过产业链条延伸,形成基于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化企业集群;以价值链条为基础,建立完善的专业分工协作机制,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寻求产业的高端发展和关联发展;建立以市场选择主导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发展体系。通过对南京高新区的产业考察和分析,我们认为南京高新区产业小转型主要是构建软件、车辆制造、生物医药、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四大接续产业。(www.xing528.com)

以南京高新区软件产业为例分析如下。

软件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也是全球范围内新兴的朝阳产业。从软件产业全球分工与布局看,上游主要为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平台软件,以美国为代表主宰着整个上游软件产业。中游分为子模块开发和独立的嵌入式软件开发两类,以印度、爱尔兰、以色列、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为代表。下游分为高级应用类软件、一般应用类软件和系统集成中的软件开发三类。下游主要是在上游基础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以我国、菲律宾等为代表。对软件产业,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因此,发展软件产业具有良好的机遇。根据国家工信部的规划和预测,我国在基础设施、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数字化产品等方面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预计未来五年,我国软件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将超过30%,2015年软件产业国内市场销售额将突破35 000亿元,软件业出口将超过200亿美元。亚太总裁协会、国际外包中心联合发布的研究成果表明,未来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两个最大的服务外包基地。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未来5—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30%—40%的速度递增,到2015年将超过4万亿美元。

南京高新区发展软件产业的时空背景较好。2005年,南京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中国软件名城”的战略,并相继出台了《南京市进一步加快软件产业发展若干意见》。2006年,国家工信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共同推动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的合作备忘录》,本着“突出重点、讲究实效、资源共补、共同推进”的原则,以国际著名的软件聚集城市为参照和标杆,共同推进南京软件产业的发展。根据南京市关于软件产业的空间布局,南京将以“一极两带一片”的格局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其中最重要“一极”就是以南京高新区软件园和江北大学城为依托,发展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业。同时,依托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的研发中心。

目前,南京高新区软件产业集群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1999年2月,高新区开始规划建设南京软件园。2000年9月,南京软件园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成为江苏省首家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2006年11月,被国家商务部批准为“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2007年1月,获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同年8月,被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为“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南京软件园规划面积为3.58km2,已建设了44万m2的软件创新基地,软件创业中心、软件研发楼、动漫大厦、研发商务别墅、人才培训基地等载体支撑环境。结合软件产业众多中小企业的共性需求,建立了EFI-BIOS(可扩展固件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及固件公共平台、南京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平台、动漫游戏公共技术平台,以及155M国际通信出口专用通道。与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合作发起成立了南京动漫产业发展联盟,围绕“CCTV新科动漫频道”为中心的载体,着力打造动漫产业制作、营销、信息互动、渠道开发的高端平台。目前,园区内有软件企业328家,从业人员达2.8万人,3家企业入围中国软件百强企业,拥有国电南瑞、欣网视讯、焦点科技等7家上市公司。已有国电南自、电研电力、磐能电力等一批电力行业应用软件骨干企业。动漫及游戏产业集群已成为南京软件园一大亮点,有鸿鹰动漫、盛大网络、迅雷等20多家动漫游戏企业,从业人数接近2 000人,动漫年总产量7 000分钟,其中原创动漫4 000分钟,动漫年产量占全市总和的80%。2009年软件产业收入达187亿元,软件产业总收入年增长率已连续8年超过40%,软件收入超亿元的企业41家,超千万的企业32家,软件产业已成为南京高新区成长最快的优势产业。

基于上述分析,南京高新区应积极构建软件产业链(图5-17),拓展软件产业发展空间,真正把软件产业链拉长拉宽,成为南京高新区的主导产业,成为南京市建设“软件名城”的主要基地之一。

img102

图5-17 软件产业链示意图

(2)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综合转型

对南京高新区未来产业发展而言,依托现有资源,启动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作为金融危机后对新的发展方式的积极探索,如何总结项目实施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启动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机制和路径,决定着南京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①启动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力机制和路径

南京高新区在启动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科技和产业资源优势:第一,江苏和南京的科技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较高的水平。国家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表明,南京市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第二,南京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众多,是中国科技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第三,历经多年的发展,南京及南京高新区积累了厚重的产业发展经验和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园区的创业文化氛围。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科技资源,启动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南京高新区产业发展中必须回答的战略性问题。因为,建设创新型高新区,构筑自主创新高地的动力、机制和路径都与高新区前20年的传统经验不同。对南京高新区建设创新型园区,构筑自主创新高地的关键涵义,是加快启动和发展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航空航天和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通过简单的优化投资环境来实现,而是需要新的战略思维、方法、机制和路径。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官产学一体化新的混合组织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与传统产业所依靠的标准化生产和制造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源于新知识的创造及其产业化。从国际的成功经验看,高新技术产业化不可能依靠简单的招商引资,而是要靠区域内官产学一体化混合组织及在其推动下的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创业和涌现。在官产学组织中,“官”是指高新区管委会及相关机构,“产”是指企业,“学”是指大学和研究机构。官产学一体化的混合组织,是指在管委会、企业和大学及研究机构传统职能的交叉地带衍生出的新型经济组织。例如,官产学战略联盟、产业联盟、公共技术和研发平台、孵化和加速计划等。在官产学一体化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和大学及研发机构,政府主导作用则表现为构建创业环境和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和发展的主导,有助于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创业、涌现和快速成长。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表明,在新兴产业的兴起阶段,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持续的产品创新,而实施产品创新的主体不是大企业,而是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随着新产品的标准化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工艺创新将取代产品创新成为创新的主流,大企业将取代中小企业成为产业的主导者。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和发展的初期,不可能通过招商引资和优化投资环境实现,而应当依靠创新环境的构建。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的主导者是中小企业,但是我们可通过链接、孵化和加速计划,使企业快速成长为大企业或跨国公司,最终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例如,作为目前IT产业主导者的微软和惠普,在20世纪70年代IT产业刚刚兴起时,都只是襁褓中的婴儿

三是准确理解“启动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组织形态是创新型新兴城市或创新型新城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依托的不再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业园,而是创新型新兴城区或城市。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的初始阶段,高度依赖于基础科学研究,必须靠近或邻近大学和科研机构。随着新技术和知识的逐渐标准化,新兴高科技产业才开始脱离大学和科研机构,向邻近的周边地区扩散。只有当技术完全标准化,并物化为固定投资时,才可能进行自由的空间扩散。在此之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的依托是依托大学和科研究机构的创新型新城区。与传统城市或简单的工业园区不同,创新型新兴城区的功能是为了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集聚的特殊要求。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力和廉价的土地,而是具有创业精神和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创业者,市场配置的对象则是技术和知识的交易。创新型新城是新知识和技术交流和传播的空间,而不是标准化生产和制造的载体。

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建议

根据南京高新区的发展条件和基础,我们对南京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业和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度,迅速规划出新的创新型新区,并进行高起点、高标准的开发和建设,为自主创新高地的构建提供新的空间依托。从国际成功经验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业和发展需要新的城市功能,对空间组织形态有新的特殊要求,很难依托传统的商业和工业区来实现。例如,美国的硅谷韩国的大德、台湾地区的新竹和印度的班加罗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城市,都属于创新型新城,而不是依托于传统的商业和工业城市。

第二,应当依托现有的高校和研发聚集区,在信息工程大学和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集中龙王山地区建设创新型新城区,依靠新思路、新的机制和体制集中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他产业的聚集区,则应当重点通过公共技术研发平台的建设和科技研发资源的集聚,通过自主创新增强现有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大力发展官产学一体化的新型混合组织,通过官产学战略联盟,对中小型科技企业实施链接、孵化和加速计划,加快高新科技产业化的步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聚集和快速发展。例如,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当尽快成立战略联盟,联合该产业的核心和关键企业,联合攻关,加快产业化的步伐。在这一联盟中,管委会出启动资金和制定产业政策,上汽等核心和关键企业共制定产业化的技术标准,形成产业化过程中的利益共享和动力机制。

第四,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对南京高新区可能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详尽的研究和考察,针对每个产业的具体情况,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第五,制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中小科技创新企业的创业、集聚和快速成长的结果,其政策支持体系应当涵盖创业支持、孵化培育、技术链接到加速成长在内的全过程。

第六,依托南京现有的科技资源,借助南京作为全国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之势,利用政策和体制优势创造科技创新洼地,吸引高科技产业资源的加速集聚。例如,借助国家高科技人才引进和支持计划,依托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建设国家自主创新基地,通过制定特殊的政策措施,吸引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高科技人才。构筑自主创新高地,探索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将成为决定南京高新区在未来的区域竞争格局中地位的关键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