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卡久拉霍神庙:印度之行的绝妙之地

卡久拉霍神庙:印度之行的绝妙之地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印度之行》中卡久拉霍神庙的魅力李娟所有读过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或者看过大卫·里恩同名电影的人都会对小说的第二部分或者说电影的高潮部分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深感疑惑。1.福斯特《印度之行》情节简介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所属国与母国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

卡久拉霍神庙:印度之行的绝妙之地

《印度之行》中卡久拉霍神庙的魅力

李 娟

所有读过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或者看过大卫·里恩同名电影的人都会对小说的第二部分或者说电影的高潮部分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深感疑惑。疑惑不是因为文字的难以理解而是因为作者在这个环节上描写的缺失。

1.福斯特《印度之行》情节简介

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所属国与母国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穆尔太太从英国来到印度探望儿子朗尼,同行者是朗尼的未婚妻阿德拉小姐。她们抱着美好的初衷来到这块陌生又神秘的土地上,想要了解真实的印度,却发现文化的差异使得双方都无法逾越横亘在中间的鸿沟。

双方都做出了不同的努力,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阿齐兹安排的去马拉巴山洞的那次旅行。因为种种原因,最后只有阿齐兹和阿德拉继续那乏味的旅行。阿德拉和阿齐兹之间的谈话很少。福斯特刻意把这一章写得特别短,省略了对阿德拉在发生意外的山洞中经历的详尽描述。然而,对阿德拉的心理活动着墨较多,为我们揭开阿德拉在洞中经历之谜提供了一些线索。爬山的过程中,她的意识始终专注于跟朗尼的婚姻问题的思考,心中的疑虑使她越来越烦恼。她要嫁给朗尼的决定从未建立在情感或肉体上的需要,而只是一个理性的决定。是解除婚约还是结婚,这两种想法在她心中轮番出现。看到阿德拉脸上疑惑的表情,阿齐兹问道,“我带你走得太快了吧?”此时阿德拉的注意力暂时转移到了与她同行的阿齐兹的身上。她为对方迷人的仪表所吸引,内心感叹道,“一位多么漂亮的东方人啊”,并叹惜她和朗尼在外表上的缺憾。(1988: 34)这一段对阿德拉的心理描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阿德拉会以为是阿齐兹在山洞中企图羞辱她。

2.精神分析学家对阿德拉山洞经历的阐述

到第十六章开头时,阿德拉和阿齐兹都已经出了山洞,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即使是阿德拉本人也不敢肯定。因此她在山洞的经历就是一个有待读者去揭开的谜,很多文学评论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路易斯·多纳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阐释阿德拉在山洞中的经历。弗洛伊德把任何能够包容一定空间的或能当做容器的东西都看做是女性的象征。沟、山洞、盒子、箱子和轮船都是这样的象征,经常在睡梦、神话、民间传说或宗教艺术中出现。跳舞、骑马和爬山这样一类有节奏的运动代表着性行为。(2006: 45)“从这个角度来看,阿德拉的爬山运动(山被看做是男性的象征),洞中的暴行,以及她疯狂地跑下山去,这一系列的行动是对性行为的一种模仿,实际上象征着阿德拉对性的拒绝。根据荣格的观点,山洞是“大地母亲”的原型。它是神圣的地方,是无意识的象征。阿德拉在山洞中确实面对了某种无法用理性来定义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无意识。山洞强行将阿德拉卷入她从未有过的经历,这种经历牵动她的情感、无意识的心理和她作为一个女人的意识。这些都超出她“全然不发达的心灵”所能驾驭的范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山洞所体现的无意识、自然和生命的本能都被阿德拉曲解为强奸的企图。阿德拉其实放弃了一次成为有意义的自我的机会。作为英国公学制度的产物,极度理性而缺乏想像力与真实的情感。她理智的头脑无法理解印度所体现出来的神秘与非理性的一面。在她的意识中,阿齐兹代表了神秘的印度;在她的无意识中,阿齐兹代表了她心理被压抑的未知的一面。她把在印度所体会到的恐惧、失望与挫败感都归结到一个人身上:因此就产生错觉,认为是阿齐兹企图在山洞中侮辱她。在山洞中的错觉也表明了她内心矛盾的一面。一方面,她渴望建立在激情上的爱情,因此她想像出外貌比较迷人的阿齐兹想要强奸她的景象;另一方面,她理性的一面又拒绝真正的激情,将其曲解为一种暴力。

3.卡久拉霍神庙在情节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3.1卡久拉霍性爱雕塑映射的深层涵义

阿德拉在进入马拉巴山洞后的神启般的迷失心性,不仅有着文化气质上的水土不服问题,也有着普遍人类自身的原始欲望与心性问题,在丛林深处大卫·里恩意味深长地向我们展示的那些古印度交欢雕塑就是明证。后来阿德拉在这一出神秘事件中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都不得不使我们想到先前这一段镜头。同时,也让我想到之前在一本书上读到的印度古代卡久拉霍性爱雕塑,不知福斯特在这里是否在影射这一人类文化遗产。事实上,中国很多少数民族也存在着性的崇拜,有一首西藏的诗歌就大胆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这种图腾崇拜:雄性的雅鲁藏布江啊/你敢用自己/湿淋淋的爪子/一路撕裂/世界上最高的山群/我估计/你下一步的目标/肯定就是要拉动天空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天地交合了/你可以用奔腾的精液的名义/证明天下确有一种东西/叫做男性。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歌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一种雄壮与威武,是对男性最辉煌最美的赞美,是对原始美最直接最朴素的表达。这里,我们主要来体验一下卡久拉霍神庙性爱雕塑的永恒魅力。

3.2卡久拉霍及其印度性爱文化

卡久拉霍是北印度保存最完整的庙宇群落,分为三个组群,其中西区部分最为重要。这些庙宇都由基座、中层和顶端三部分构成。宽大的基座是几何形装饰图案,中间部分刻着男神、女仙、战神、舞女、乐师等,顶部呈竹笋状。在卡久拉霍引起最多议论的是不同姿势的男女性爱雕像,它们像美艳无比的花朵让神庙这座精神花园散发出浓郁的世俗芬芳。

印度的卡久拉霍神庙建筑群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原因有两点:一、神庙群“在建筑与雕塑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二、神庙的“装饰性雕刻堪称印度艺术的杰作”。令人惊奇的是,那些被称为杰作的雕刻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赤裸裸的男女性爱为主题。印度教认为性爱是自然的、神圣的,现实生活中的禁锢,不代表印度没有性爱文化。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记载,印度教大神湿婆与妻子乌玛做爱时,一次就达100年之久,中间从不间断,精液喷洒成恒河,孕育了印度文明。从此,印度教徒都非常崇拜湿婆的生殖器。印度许多神庙都供奉着湿婆神像,生殖器的部位处理得很是突出,有的干脆就在平滑的石座上耸立一个林伽(即男性生殖器)受人朝拜。生殖崇拜导致了性爱的崇高和神圣。按照印度传统的说法,人的一生有三大奋斗目标,其中性爱是人孜孜以求努力达到的最高境界,在所有合法的享乐中,性爱是最富于激情也是最为完美的人生享受。印度教徒认为,“爱”是与生俱来,可以无师自通,但“性”必须经由学习方可掌握。为了让饮食男女能尽快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印度的先人专门以经书的形式写成了流传至今的《爱经》。印度电影中爱多欲少,印度教在崇拜生殖器的同时,又把禁欲的理论和技巧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有种种控制身体欲望之实践。持这种观点的印度教徒把性视为一种虚幻,一种宗教超越的障碍。实行禁欲的人被视为是有崇高道德力量的人,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在对待生与死的问题也是一样,古代印度人以思考“生”的热情来研究“死”,又以对“死”的深刻理解来看待“生”。生的问题与性有着自然联系。(2005: 78)古印度人从“性活动产生人这一现象出发来推演宇宙的起源。性成了一种宇宙本体。创造生命的生殖器官就成了最为恰当和准确的符号。在卡久拉霍神庙里面的圣室里也大都供奉着湿婆林伽。“林伽”在梵文中是“勃起的男根”的象征。根据印度教教义,这个世界是由相互对立的男性和女性组成男女结合象征着生命的创造。神圣的完美存在于统一体中。交媾就是由男女构成的高度和谐的统一体。性交在这里转化成了一种神圣仪式。卡久拉霍神庙的内外也是某种矛盾奇特的统一。神庙的墙壁外面,是乳丰臀肥的女性雕塑,是让人眩目的性爱雕刻,而里面却没有复杂雕刻,只供奉着湿婆林伽显得朴素清净。强烈的对比传递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在物质层面上的自我实现只是肉欲的快乐。只有通过修行来解脱自己才能达到更高的层次,进而认识到宇宙大法。这种宇宙大法是创造与没灭的生命轮回。一位教徒穿过回廊走向简朴而神秘的圣室,象征着一个教徒从感官层面进入到了精神层面。外面的热闹与里面的平静结合在一起,才是庙宇的全部宗教功能。这印证了《欲经》作者犊子氏的一句话———性爱的最高境界是淡然无情。当信众在外侧看到令人身心愉悦的雕塑后势必要进入庙宇内部看个究竟,在这一进入过程中一个富于宗教意义的动作就完成了,人从世俗层面了信仰层面。(2005: 76)(www.xing528.com)

4.结语

神庙不是古老的文化背景,而是印度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支点。在这片山川土地上庙宇是印度的骨骼神像,是印度的灵魂,神话是印度的经络。而关于神像的历史传说则是印度的丰富表情。阿德拉在初到印度时的一次骑自行车外出时所看到的无疑就是未开发前的卡久拉霍神庙中的性爱雕塑,看到那样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雕塑对她心灵的震撼已无需多言。她对未婚夫的爱似乎可有可无,只有当她受到那些印度神话中的交欢石雕启示时才猛然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体需要,可是在对自己内心深处的辨认过程中,她又发现了自己的反复无常。她在漂泊着,不光是身份,还有情感世界,整个人,因此也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说阿德拉身上呈现出了现代性的一面。那样的身心分裂,那样的孤独淡漠,那样的接近于心灵荒蛮的漂泊与迷失感是只有现代人才有的。并且,在阿德拉身上对性欲有着很隐秘的指涉。影片将交欢石雕展现在阿德拉面前不是随意的,结合后面的应该是阿德拉编造的指控印度医生企图强奸她的幻觉妄想,可以说导演要暗示给我们的是联系着生命最原始的一些东西。在山洞中轰隆回响的怪声就像来自生命深处的一个变异的怪兽,让人恐惧,同时它又深深地惑乱着心性,遂导致阿德拉不可思议地妄想医生要强奸她;而印度医生出现在明晃晃的洞口也犹如一个威胁,使阿德拉既感受了性的压迫恐惧,其实又感受到了性的隐秘愉悦。这一切其实都在隐喻着阿德拉不稳定的变幻莫测的情感世界。

进入马拉巴山洞对女主人公的震撼恰如一位教徒穿过回廊走向简朴而神秘的圣室,阿德拉开始进入到了自己的精神层面,看到了一个从未认识的真实的一直存在的自我。外面世界的热闹与庙宇及山洞内部的平静结合在一起,才是山洞里所发生的一切玄妙的合理解释,也才是外来者感受到的印度神秘性产生的根源。印度的宗教与神话在外人看来实在是无法理解的,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其中真正地明了它的博大精深和灿烂悠久,我们才有可能对此等现象做出合理的理解和解释。那些雕塑无疑起着启蒙的作用,让主人公看到了自己身体内部所蕴藏的对性的渴望以及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因此,这一幕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在电影中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Charles E.Bressler,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3th [M]Prentice Hall,2003.

2.Childs,Peter.A Routledge Literary Sourcebook on E.M.Forster’s A Passage to India[M].Routledge Literary Sourcebooks,London: Routledge,2002.

3.StoneW.The Caves of A Passage To India[A].Beer J.A Passage To India: Essays in Interpretation[C].London: Macmillan Press L td.,1985.

4.E·M·福斯特:《印度之行》,石幼珊等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8月。

5.弗吉尼亚·伍尔夫:《E·M·福斯特的小说》,伦敦1996年版。

6.弗洛伊德著,彭舜译,精神分析引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

7.石虎:印度的性爱文化,百科知识:2005,10,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8.姚舜熙:解读古印度卡久拉霍神庙群的性爱雕塑,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P.76-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