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中国的实践和应用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中国的实践和应用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把“科教兴国”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实践和应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构成了我国历史的精神动力,科教兴国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时代选择。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中国的实践和应用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中国的实践和应用

郑南翔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人类科技意识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建立在对历史全面考察的基础之上,它深刻地揭示出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是一般社会的生产力,也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经过了一个多半世纪的实践和应用,不断推动了世界各国的发展,也不断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也与时俱进,使其达到了时代的高度,从而形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形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历史发展,是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命题的不断深化为发展历程的。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和开创性的应用,进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发展。

一、中国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不断升华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贯穿于整个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得到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和应用。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人们为着要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科学技术。1962年,毛泽东同志在听取科学规划汇报时曾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56年,党中央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并制定了为期12年的科学规划,这一阶段的努力为百废待兴的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不畏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嚣张气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使我国科学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并取得了“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就。而“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到当代形态的理性标尺。邓小平同志站在现代文明的时代高度,对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作出了深层的理性透视,准确地把握住了科学技术功能的时代定位。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两次谈话中,根据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新态势,以理论创新的勇气,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崭新命题,标志着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正式形成。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全国各条战线全面贯彻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号召,全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空前的转变,全国上下焕发了极大的创造热情,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综合国力的增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思想,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速科技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指出,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实现我国技术发展的超越。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是对“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又一次升华,标志着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最新形态。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代表,科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时代高度。实践证明,十三年来,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政通人和、安定团结。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性地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

二、把“科教兴国”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实践和应用

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构成了我国历史的精神动力,科教兴国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时代选择。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命题。并进而总结了当代世界科技教育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的论断,从而把科技教育置于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邓小平同志的科教思想,奠定了我国实施教科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我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贯彻,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成为现实。

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新世纪发展,我国科技界的使命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为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为维护和实现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和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科学事业的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始终坚持了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这一基本方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营造和完善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科技体制。特别是加强了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快了应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发展经济为目标,以市场运行为机制,是科教改革的立足点。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同志就指出: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开发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性研究这三个方面合理配置力量,确定各自攀登高峰的目标。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中华民族要占有应有的位置。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认真抓好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www.xing528.com)

创新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创新是进步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经历一个半世纪的实践,也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创新。开拓创新是科学的本质,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完全是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在充分吸取和借鉴世界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敢于和善于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之举。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激烈竞争中,知识经济浪潮汹涌澎湃,面对中国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在选择了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关键性的重大现实课题。进行了集中力量攻关,实现了突破和创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确定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基础地位。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近代以来的各国在发展中,教育为先是共同之道。国民教育平和科学技术实力共同构成衡量一国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教育和科技是民族振兴和国家昌盛的不可缺少的两大支柱。江泽民同志指出: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因此,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肩负着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时代使命,构成了现代文明的时代之地,承担着科教兴国的第一要务。面对整个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和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中国坚持强化优势着眼未来的办学原则,全面实施了学科结构优化工程。一是改造传统学科,增进信息化和现代化功能,提高其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科技品位。在提高传统学科现代科技整体结构同时,进行传统学科平面延伸,开拓其发展的社会空间,加大融合力度,大力培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发展点,使其具有更高的现代科技含量和关怀人类的人文精神。二是强化支柱学科,拓展自身发展的时代空间。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中,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科学技术的支柱。三是大力发展新兴学科。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进行的。在传统科学技术不断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延伸的同时,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决策性的软科学迅速崛起,目前改变着科学技术的自身结构。因此,江泽民同志强调,高等教育要积极面向经济主战场,研究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

三、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中国的巨大影响和成就

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主要特点就是能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集中全党智慧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此载入中国历史发展的光辉史册,成为继往开来的时代宣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座理论丰碑,构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术的有机内容。先进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之一,而科学技术又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因而科学技术经过先进生产力的传递,终于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纲领和政治宣言。这说明了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科学技术政治价值的时代认同,同时也是对科学技术价值结构的时代提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创新,预示着中国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必将迎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高潮。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与“发展是硬道理”一脉相承。而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这仍然归结到科技的发展与创新上。江泽民指出,在新世纪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事实,深刻认识创新对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发展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对维护和发展我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作用。

21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人类社会的文明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21世纪的中国将加速科教兴国进程和掀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潮。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也将迈向一个更加崭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刘吉发.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多维透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