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在中国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在中国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这样,马克思实现了生产力观的革命性变革。首先,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对生产力的探索是从批判古典经济学家的错误开始的。马克思还指出了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和基础性作用。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实现了对古典经济学家们把劳动看作是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力观点的超越。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在中国的研究成果

一、从非科学到科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生产力观的变革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们,他在对古典经济学家们的学说进行探索和自身的实践进程中找到了生产力这个动力,并且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生产力,指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最根本的工具。马克思还对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论述,指出了生产力的发展既要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运动,也要靠包括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及人类文明的推动,还要靠生产力自身内部要素的整合而发展。就这样,马克思实现了生产力观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寻中,实现了生产力观的革命性变革。在什么是生产力的问题上,他从分析市民社会入手,从而发现了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在亲身参与社会革命的实践中,发现了古典经济学家们在对生产力观的认识上有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的缺陷,并由此实现了生产力观的革命性变革。

(一)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回答了什么是生产力的问题

马克思详尽批判了古典经济学家们在生产力理论中的非科学性、非人性。在马克思看来,由于古典经济学家们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是单向的索取关系,自然仅仅是人为了获取财富而进行索取的对象。因此,他们对生产力的定义就缺乏科学性,而且这种理论也回答不了为什么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之下,还会有大量的失业、贫困、经济危机等诸多乱象。

首先,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生产力要么被解释为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要么被解释为是国家富强的物质力量。这两种解释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之后日益凸显。

马克思对生产力的探索是从批判古典经济学家的错误开始的。他批判了古典经济学家们把生产力看做是物质财富生产能力的观点。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历史形成的结果,“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可见,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36]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一种自然力,同时更是一种社会力,是世代社会积累的产物。这种对生产力的理解远远超越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理解范围和层次。

马克思还指出了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和基础性作用。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7]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首先就要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因此,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全部历史基础。在马克思看来,古典经济学家们的错误在于只局限于在财富的生产和创造领域去认识生产力,这也就无法说清生产力的发展问题。

其次,生产力是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的物质力量。人与自然是何种关系?古典经济学家们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单纯地看作是财富的生产和供给关系,这就扭曲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片面的生产力观影响到人们对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的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工业三废等现象的出现与这种生产力观有直接的联系,也可以说,现代社会的诸多危机都与这个认识有直接的关联。

马克思批判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错误,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双向关系。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38]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人类离不开自然界。人一方面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资料,另一方面自然界又以其规律性制约着人类的发展。因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39]。只要人类与自然相互制约,那么,生产力的发展就不会是单纯的自然过程或者是纯粹的主观过程,而是两者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其中自然力是主要的、根本的因素,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对自然力的引导、利用和约束。

马克思虽然没有清晰地给出生产力的定义,但是在马克思对生产力的诸多论述中,始终贯穿了生产力是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的物质力量的思想。马克思批判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错误,指出生产力不是人向自然单向索取的物质力量。古典经济学家们由于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也就无法揭示生产力的科学含义。

最后,生产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运用的过程。生产力与劳动者个人的关系如何?在古典经济学家们那里,生产力其实就是劳动者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按照他们的思路,只要劳动者尽心尽力去劳动,那么创造的物质财富就会增加,那么其生活需要及幸福也就都能得到满足。可残酷的现实却是,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其生产力越大,就越加速其陷入贫困的泥潭。

古典经济学家们把劳动仅仅看作是价值的增殖过程,因而也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同样的劳动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不能揭示为什么相同的劳动者之间会出现贫富分化的问题;无法解释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者本身却成为了受害者的事实。“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一般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它就是有害的、造孽的,这是从国民经济学家的阐发中得出的结论,尽管他并不知道这一点。”[40]尽管古典经济学家们在谈论福利、贫困等社会问题,甚至求助于资本家的良心发现,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劳动的本质含义,因而无法揭示生产力的劳动本质。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41]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力表现为劳动者个人的本质力量,其实就是人的劳动的对象化过程。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实现了对古典经济学家们把劳动看作是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力观点的超越。

(二)马克思对怎样发展生产力的回答

既然生产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物质力量,是实现人、自然和社会之间和谐的物质力量,是人通过劳动来展现其内在的本质力量,那么,怎样才能发展生产力呢?对此,马克思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

1.发展生产力要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

纵观古典经济学家们对发展生产力的论述来看,虽然他们也看到了幸福、人的需要等问题,但是却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马克思在仔细考察生产力发展的条件时,指出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满足人的需要。马克思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42]需要是生产的前提,需要反应的是主体的愿望和要求,生产力能否发展以及发展的方式如何,必须要以人的需要为指针。离开了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就失去了旨归。

关于需要,古典经济学家们也进行过探讨,最典型的要数萨伊,他提出了生产就是创造效用的观点。古典经济学家们把需要完全理解为主观自生的产物,而忽视了需要产生和存在的客观性,因此,他们没有能够揭示发展生产力的前提。马克思敏锐地抓住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这一缺陷,批判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离开客观规律而谈论需要的错误认识,指出了需要只是在观念上为生产提供了“生产的对象”,它需要具体的产品来实现。也就是说,需要本身受客观物质条件所决定,需要决不是单纯的主观感受或者主观评价。

既然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先确定人的需要。怎样来确定需要?马克思指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时是以社会为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去衡量的。因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所以它们是相对的。”[43]这里,马克思明确指出发展生产力必须要以社会为本位。既然需要具有社会性质,因此在发展生产力的时候,必须要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由资产阶级的自由个体到社会整体的利益,这是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家们生产力观的革命性改造。

2.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自身及外部结构动态整合的过程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也遵循这个基本原理。生产力本身的矛盾是怎样构成的呢?马克思在研究生产力时,首先深入到了生产力内部,对生产力进行了静态结构的解剖。他把生产力分为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部分。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44]生产力的发展就是这三个要素之间彼此促进的进程。“大规模的生产,资本的积聚,劳动的联合,分工,机器,改良的方法,化学力和其他自然力的应用,利用交通和运输工具而达到时间和空间的缩短,以及其他各种发明,科学就是靠这些发明来驱使自然力为劳动服务,劳动的社会性质或协作性质也由于这些发明而得以发展。劳动生产力越高,消耗在一定量产品上的劳动就越少,因而产品的价值也越小。劳动生产力越低,消耗在同量产品上的劳动就越多,因而产品的价值也越高。”[45]通过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提升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

具体来说,马克思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二个方面:以工业和技术的进步整合社会力量;围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变革社会关系、上层建筑。在马克思那里,工业和技术的进步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和社会的进步要求社会关系的变动,因此也推动着上层建筑的变革。(www.xing528.com)

其一,以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为核心整合社会力量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46]物质生产是基础,整合社会力量必须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具体的整合方法主要包括技术的进步(机器或生产方法的改良、各种发明、科学应用、交通和运输工具改变)、劳动力的合理培植(劳动的联合、分工)、生产的规模化、资本的集中等种种方法。他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在劳动资料本身中,机械性的劳动资料(其总和可称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远比只是充当劳动对象的容器的劳动资料(如管、桶、篮、罐等,其总和一般可称为生产的脉管系统)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后者只是在化学工业中才起着重要的作用。”[47]

各个时代的根本区别在于物质生产力量的组合方式如何。怎样判断各个时代的差别?马克思尤为强调了影响各个时代的生产方式的差别,即怎样生产和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在人类历史上,先后有过集体劳作式的生产,也有奴役式的生产,更有雇佣式的生产。由于生产方式的差异,造成了各个时代的差异。这样,马克思就清晰地对人类社会进行了历史的区别,廓清了各个时代的差别。马克思的这一认识已经远远超过了斯密等人的认识。斯密曾经把人类社会分为“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48]。但是,斯密对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之后又会是何种社会并没有解释,也即只有前传,缺少后史。马克思从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把社会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四个阶段,并且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预见了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走向。对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问题,马克思不仅回答了社会发展的过去,也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造成历史不断变动的深层次根源就是生产力,也就是各个时代怎样生产和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马克思在这一点上的认识无疑远远超过了斯密等人。

在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中,马克思特别强调了科学技术的作用。他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49]禅宗六祖说过,“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邪。”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才能让它成为能够造福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工具?古典经济学家们对此有过探索,但是由于他们仅仅只是局限在物质财富上或抽象的谈论人类利益问题上去看待科学技术,因此只是把科学技术限定为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武器,并没有能够阐述科学技术的本质。马克思不仅指出了科学技术的作用,而且还着重强调了各种社会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其实质是科学的方法如何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问题。当然,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引起的争论也非常多,非常大,尤其是近年来由于生态主义的兴起,对科学技术人们更是出现了过度恐慌的心态。

马克思还考察了整个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整合方式。他分析了靠占有生产资料对劳动者进行剥削的生产力的整合方式的作用,指出了当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以后,它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从本质上说,这种以剥削驱动来整合社会力量的发展方式最终是要被推翻的。他还具体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整合社会力量的方式。他说:“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50]资本主义社会的本性就是要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51]但是靠占有生产资料进行剥削的生产力实践方式最终会阻碍生产的社会化发展要求,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其表现。

其二,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行社会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要进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为什么会发生社会革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这些问题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有涉及到。如斯密就主张为了适应大市场就需要建立小政府,可是要小到何种程度、怎样评价其小,斯密并没有给出答案。

马克思对此问题进行了回答。他说,所谓市场的大与小、政府的大与小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而是要以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标准。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52]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指出了生产关系的变动要围绕生产力的变动而变动,不能离开生产力而进行生产关系的变动。

马克思还明确阐述了变革生产关系的条件,他说:“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53]生产关系能否变动、变动的方式如何?这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程度来决定。如果生产关系已经从根本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那就要进行社会革命;但是当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要冲破生产关系的时候,进行必要的改良就是必须的。

3.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客观自然的历史进程

与古典经济学家们不同的是,马克思在强调生产力来自于自然力的时候,他并不是孤立地强调生产力的主观性作用或是客观性作用,而是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探究生产力。他指出,由于自然力的发展中贯穿了人力的作用,所以自然力的发展打上了人的烙印,因而生产力的发展呈现着自然的历史过程的特点。

首先,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推动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这个发展进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着客观的历史进程。“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54]

与纯粹的自然进程相比,人类社会发展自然历史过程的最根本特点就是离不开人,离不开有意志的人的参与来完成的。社会历史领域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伴有人的自觉意图和预期目的。恩格斯说:“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55]正是由于人的参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合目的和合规律统一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进程又离不开自然界,因此,外界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就成为追求自己目的的个人必须遵循的指针,这使人类社会的自然历史进程首先表现为合规律性的一面。参与历史活动的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支配自己的行动,因此,人类社会的自然历史进程又表现为合目的性的特点。

其次,生产力发展的进程要实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双重统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作为决定人类社会发展根本物质力量的生产力,必然要受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双重制约。

生产力的发展要符合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对生产力来说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因此,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恩格斯说:“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56]在不同的行业和地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作用的表现不同。而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自然资源会变得短缺,而这也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自然条件对生产力的主体——劳动者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有二:其一,自然条件是个体存在的基础;其二,调节劳动力的价值。自然条件通过对生产力的主体的制约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又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如前所述,发展生产力必须要以人的需要为指针,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当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发展生产力又是合目的的过程。“自然界没有造出任何机器,没有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自动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的产业劳动的产物,是转化为人的意志驾驭自然界的器官或说在自然界实现人的意志的器官的自然物质。”[57]

最后,发展生产力的历史重任落在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身上。

生产力的发展由谁来完成呢?

在这个问题上,古典经济学家注意到了技术因素、制度因素、精神因素等带来的影响,但是由于技术、制度和精神因素都是由人来完成和体现的,而古典经济学家恰恰在这里止步不前,因而没有回答出这个问题。

马克思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58]发展生产力的历史重任是由人,由那些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来完成的。在阶级社会中,这个历史重任是由革命阶级来完成的,即“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