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中国化进程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中国化进程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有一个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都与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紧密相连。在生产力观中国化的成熟时期,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这个影子。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中国化进程研究成果

二、时代主题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中国化的核心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这只是为克服理论上的教条主义提供了可能,而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不能离开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

考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有一个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都与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紧密相连。毛泽东思想成功地把握住了“什么是革命,怎样进行革命”这个主题,回答了在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如何进行革命的时代问题。邓小平理论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回答了在新中国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了“共产党是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共产党”这个根本性问题,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要怎样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与时代主题有直接的关系。从总体来说,战争和平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但是在不同的时期,战争、和平表现出不同的要求和内容,这种不同反应在不同时代就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理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要能够准确反映出时代发展的这种要求。尤其是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交互过渡时期,时代主题呈现出模糊性、复杂性,这就要求理论自身能够透过时代的表象达于实质,从而反映时代发展的这种要求。

对一个时代来说,只有准确把握住时代主题,才能赢得时代,否则就会遭到时代的抛弃。在生产力观中国化的成熟时期,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这个影子。人们常说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对其错误人们也进行了多种探索。如果从时代主题的层面来看,这与毛泽东没有放弃战争的时代主题有直接关系。二战之后,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战争的阴影无处不在,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和平力量的增长也不容忽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停留在战争思维的主导下,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和平只是偶尔的间歇,为此就要时刻进行战斗的准备。正是这种认识,影响了毛泽东对生产力发展的认识,最终导致他在晚年犯了错误。邓小平理论也是在对时代主题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邓小平认识到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并且这种主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正是通过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大问题的思考,并且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探索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即在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是要坚持共同富裕,消灭贫困。这正是我国社会发展时代主题的当代要求。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并且自觉的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从而完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注释】

[1][美]A.W.A布朗等:《提高农作物的生产力的研究方向》,江苏省农业科学科技情报研究室译,农业出版社1984年版。

[2][美]西格尔·L.H.:《企业生产力的促进》,余朝权、刘乐安译,中国生产力中心(台北)1984年版。

[3][德]于尔根·库钦斯基:《生产力的四次革命:理论和对比》,洪佩郁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美]H.里思、R.H.惠特克等:《生物圈的第一性生产力》,王亚蘧等译,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5]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生产力布局总体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国家计委国土规划研究所译,中国计划出版社1990年版。

[6]张仁元:《马克思恩格斯论生产力与市场经济》(上、中、下),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7]林子力、有林:《评“四人帮”对“唯生产力论”的“批判”》,广东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8]晓亮:《科学技术为什么不是生产力?——批判“四人帮”否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谬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9]余少波、项启源:《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0]祁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1]李平心:《论生产力问题》,三联书店出版社1980年版。

[12]《经济研究》编辑部:《论生产力——建国以来关于生产力问题的论文选》(上、下),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3]查汝强:《科学是愈来愈重要的生产力》,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10期。

[14]沙毓英:《教育是特殊范畴——关于教育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浅见》,载《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5期。

[15]凡谷:《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载《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78年第5期。

[16]王启荣:《关于科学是生产力的几个认识问题》,载《华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78年第2期。

[17]徐淼忠:《必须确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驳“科学技术是上层建筑”的谬论》,载《经济研究》1978年第5期。

[18]师维:《怎样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包括科学的思想》,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3期。

[19]中国生产力经济研究会秘书处:《生产力经济学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0]熊映梧:《生产力经济概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1]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生产力规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2]孙大德:《生产力经济学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3]薛永应:《生产力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4]晓亮、陈胜昌:《生产力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5]蔡建华:《生产力经济学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版。

[26]熊映梧:《生产力经济学原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7]韩国磐:《隋唐五代的生产力发展研究》,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年版。

[28]王慎之:《生产力理论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9]武文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0]刘贵访:《论社会生产力》,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1]赵家祥:《唯物史观的核心与当代现实——论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2]吴义生等:《自然科学是生产力》,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33]孙显元:《科学和生产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4]田光:《中国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

[35]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等:《生产力标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36]李哲、林志、吴南浩:《论生产力标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7]张多彦:《坚持生产力标准论文集》,山东省出版总社济南分社1988年版。

[38]孙国繁:《论生产力标准的认识论意义》,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9]杨少平:《论生产力标准》,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89年版。

[40]萧兵等:《关于生产力标准问题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1]余育德:《社会主义价值标准体系研究:生产力标准的正确认识与运用》,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42]王正萍:《生产力标准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43]黄澍霖、李光耀、宋士昌:《生产力标准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44]孙冶方:《什么是生产力以及关于生产力定义问题的几个争论》,载《经济研究》1980年第1期。

[45]袁绪程:《生产力含义和生产力经济学研究》,载《学术论坛》1983年第2期。

[46]卫兴华、李凯明:《关于生产力内容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11期。

[47]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论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48]李效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49]孙小礼:《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概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0]周文、方根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述、认识、参考》,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1]周文、方根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策、政策、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www.xing528.com)

[52]罗宗、张文香、梁崇山:《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53]钱时惕:《科技经济结合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论证和落实途径》,河北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

[54]杨六奇:《第一生产力纵横谈》,江苏新闻出版社1992年版。

[55]杨明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56]陆魁宏:《第一生产力论:毛泽东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57]马来平等:《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实现机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8]王清扬:《第一生产力与科技体制改革》,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9]李庆臻:《第一生产力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0]朱哲:《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1]李庆臻、安维复:《科技生产力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2]文兴吾:《第一生产力论与科教兴国战略》,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3]王天雨、刘晓武:《科学技术发展启示录:第一生产力的见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4]刘国兴:《生产力发展之国际比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5]薛永应:《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战略大思路》,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6]赵文博:《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生产力、经济形式与社会进步》,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7]刘炯忠、叶显明:《拨开历史的迷雾: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与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8]冯大愚:《亚太经济探微:韩国、日本等地区生产力经济考察》,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69]刘再兴:《日本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中国物价出版社1995年版。

[70]唐元虎:《生产力系统理论与应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1年版。

[71]熊映梧:《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考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2]王复三、曹维源:《生产力因素研究与开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3]张薰华:《生产力与经济规律》,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4]高光:《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生产力理论的新探索》,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75]罗宗:《生产力经济理论研究与应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

[76]祖国补:《农业发展与生产力政策研究》,农业经济技术文集编辑部1990年版。

[77]陈爱容、罗长海:《生产力观新视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8]汤群英、蒋映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研究》,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

[79]余少波:《社会生产力新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0]周庆华:《智力和自然力:两个重要的生产力范畴》,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1]王恒富:《文化生产力的崛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2]刘方棫:《生产力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石》,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3]胡义成:《生产力哲学: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探稿》,宁波出版社1998年版。

[84]丁俊萍:《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5]参见王扬宗:《知识分子:从“臭老九”到“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载《科学时报》2008年3月14日。

[86]参见王扬宗:《知识分子:从“臭老九”到“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载《科学时报》2008年3月14日。

[87]参见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8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

[8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9页。

[9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9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

[9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9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

[9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9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

[9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页。

[9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9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9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10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2页。

[10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7页。

[10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

[103][苏联]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3页。

[104]数据见:http://finance.sina.com.cn/mac/#nation-0-0-32-1,访问于2011年8月20日。

[10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

[10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页。

[10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