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中国化研究结果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中国化研究结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察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中国化,要想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中国化,必须要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任何道听途说都有可能出问题。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中国化研究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中国化的历史依据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中国化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为依据,也就是说,必须要找到马克思主义的源头活水。

考察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中国化,要想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中国化,必须要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任何道听途说都有可能出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中国化的进程中,我们直接引进的是斯大林的生产力理论,并把他的理论教条化。当我国的社会发展出现了与他的思想和理论不一致的情况时,我们并没有遵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没有怀疑是斯大林的理论有局限,而是要实践符合理论,用理论来检验实践。在今天,当我们逐渐走出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之后,我们发现,如果我们当时能够直接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并且在那个时代能够更多地从实际出发去认识社会发展的特殊性,那么,我们也就不至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走这么多的弯路。

“我们的世界是由极端、未知和非常不可能发生的(以我们现有的知识而言非常不可能发生的)事物主导的,而我们却一直把时间花在讨论琐碎的事情上,只关注已知和重复发生的事物。”[75]20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的出现已经使传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相信,一个人在知识越少的情况下,越容易产生确定性的思维,越不容易怀疑。反之,在知识越丰富的情况下,越容易形成对外界世界认知的不确定性,越容易获得相对确定性的真理。

从思维方式来看,这一时期,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在这种确定性思维方式的指导下,我们把手中现有的结论当作一成不变的真理向群众宣传,导致出现了教条式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结果。这种教条式理解马克思主义即便在今天也大有人在,我们也常听到诸如“今天的改革是资本主义改革,是违背社会主义原则”的讨论,而如果追问“社会主义的原则是什么”,这些人会依然把斯大林的标准作为依据。从思维方式来说,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加强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无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注释】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

[2]参见夏杏珍:《1949至1957年春,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的形成》,载《党的文献》2007年第2期,第64页。

[3][苏联]P.F.尤金:《苏联社会发展最重要底源泉“论苏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应”》,李少甫译,上海作家书屋1950年版。

[4][苏联]格列吉尔曼:《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晓歌译,中外出版社1951年版。

[5][苏联]O.A.康士坦丁诺夫:《从原始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王子野译,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6][苏联]O.A.康士坦丁诺夫:《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王子野译,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7][苏联]O.A.康士坦丁诺夫:《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华五译,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8][苏联]O.A.康士坦丁诺夫:《苏联生产力配置问题1959-1965》,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教研组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9][苏联]微·阿·弗明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辩证关系》,朱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10]三联书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三联书店出版社1956年版。

[11]田光、章良猷:《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问题讨论》,三联书店出版社1964年版。

[12]狄超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新中国书局1949年版。

[13]沈志远、周元斌:《论我国过渡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14]吴承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华东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15]关梦觉:《论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6]李海平:《我国农业合作化是否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规律》,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7]张先辰:《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8]钱今昔:《社会主义生产力分布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9]李又华:《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广东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20]撒仁兴:《驳斥右倾机会主义的“生产力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21]骆耕漠:《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几个问题》,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版。

[22]邓克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湖南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23]红学兵、红宣兵等:《彻底批判刘少奇修正主义的“唯生产力论”》,云南省革委会政工组宣传组编印,1969年版。

[24]军博文等:《彻底批判反动的唯生产力论》,安徽省革委会出版发行局1971年版。

[25]西安日报社:《批判刘少奇的人性论、唯生产力论》,载《报刊资料》1971年第13期。

[26]劲宣东等:《“唯生产力论”的要害是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河南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27]红学兵:《革命大批判文选》,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28]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阶级斗争、唯生产力论、折衷主义的批判》,吉林省委宣传部印,1976年版。

[29]郑思:《痛击右倾翻案风狠批唯生产力论》,中国财经出版社1976年版。

[3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页。

[31]《人民日报》编辑部、《红旗》编辑部:《关于斯大林问题——二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载《人民日报》1963年9月13日。

[3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7页。

[33]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2页。

[34]瞿秋白:《民国丛书·社会科学总论类》第1编第14卷,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19页。

[35]王学文:《王学文经济学文选》,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96页。(www.xing528.com)

[36]王学文:《王学文经济学文选》,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97页。

[37]李达:《民国丛书·社会科学总论类》第1编第14卷,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498页。

[38]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页。

[39]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40]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41]何思敬、王学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求实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42]君麟:《关于社会底生产力》,载《学习》1950年第1卷第1期。

[43]君麟:《关于社会底生产力》,载《学习》1950年第1卷第1期。

[44]张鱼:《对于生产力问题的商榷》,载《学习》1950年第2卷第7期。

[45]林京耀:《关于生产力要素的问题》,载《光明日报》1959年12月7日。

[46]骆耕漠:《关于生产力二要素和三要素问题的研究》,载《江汉学报》1962年第3期。

[47]王启荣:《生产力二要素论之讨论》,载《江汉学报》1962年第7期。

[48]毛泽东:《〈关于修改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给刘少奇的信(1950年6月4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84页。

[49]参见《经济研究》编辑部:《论生产力——建国以来关于生产力问题的论文选》(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4页。

[50]《经济研究》编辑部:《论生产力——建国以来关于生产力问题的论文选》(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9页。

[51]参见范定九:《评谢昌余先生“有关生产力的几个理论问题”》,载《学术月刊》1960年第4期。

[52]参见余兆梓:《我也来谈谈生产力性质问题》,载《学术月刊》1960年第5期。

[53]参见孙冶方:《论生产力问题》序,三联书店出版社1980年版。

[54]参见胡星:《什么是生产力的性质》,载《光明日报》1959年10月12日。

[55]参见周治平:《不能把生产力性质与生产关系混而为一:与平心先生商榷》,载《光明日报》1959年10月12日。

[56]参见杨宇:《给平心先生的一封信:就生产力的“社会属性”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平心先生商榷》,载《学术月刊》1959年第12期。

[57]参见谢昌余:《有关生产力的几个理论问题》,载《学术月刊》1960年第12期。

[58]参见刘诗白:《怎样理解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平心先生“四论生产力性质”中一些问题的商榷》,载《光明日报》1960年5月16日。

[59]参见王振民:《必须正确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关于生产力性质问题讨论中若干方法论上的问题和平心先生商榷》,载《学术月刊》1960年第6期。

[60]参见跃青:《评平心先生的“生产力自己增殖”论》,载《学术月刊》1960年第6期。

[61]参见高学文:《分歧何在:驳平心先生的生产力理论》,载《学术月刊》1960年第8期。

[62]参见乔林:《是辩证唯物论还是“循环论”?——关于生产力性质问题和平心先生商榷》,载《光明日报》1960年8月8日。

[63]参见卫兴华:《也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与平心先生商榷》,载《光明日报》1960年9月5日。

[64]参见陈振维:《恩格斯把生产力当作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吗?——驳平心先生的一个论点》,载《光明日报》1960年9月5日。

[65]参见陈泽连:《对平心先生关于生产力的动力问题的意见》,载《光明日报》1960年11月11日;陈泽连:《评平心先生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问题的论点》,载《光明日报》1960年11月21日。

[66]参见关梦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速度发展》,载《新建设》1960年第1期。

[67]参见徐崇温:《评平心的生产力观》,载《经济研究》1959年第9期。

[68]参见骆耕漠:《论我国人民公社产生和发展的根据并驳斥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谬论》,载《新建设》1960年第12期。

[69]参见子文:《驳平心的“生产力自己增殖论”》,载《经济研究》1960年第6、7月合刊。

[70]参见汤敬昭:《略论生产力的各种要素》,载《江海学刊》1962年第10期。

[71]参见方永祥:《也谈生产力性质的几个问题》,载《江海学刊》1962年第11期。

[72]参见孙叔平:《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载《哲学研究》1962年第3期。

[73]参见陈志安:《关于生产力性质问题的探讨》,载《江海学刊》1962年第8期。

[74]参见电子工业革命大批判小组:《电子中心论批判》,载《人民日报》1971年8月12日;第一机械工业部写作小组:《沿着毛主席指引的农业机械化道路前进》,载《人民日报》1971年9月17日。

[75][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序,万丹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