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名士与佛学的关系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名士与佛学的关系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名士与佛学西晋名士之佛学,今不能详。东晋则士大夫颇见有佛教撰述。而名士之未能尽解佛理,亦可想见。当时人物精研佛典者,《世说·文学篇》谓有殷浩。尝欲与支道林辩之,竟不得。其为名识赏重如此之至焉。则渊源于佛典名相,初亦未能了然。东晋名士,佛教著作《弘明集》载有孙绰之《喻道论》。此固可见东晋佛道门户之见不深,无大抵触。实尤因当时名士好玄学,重清谈,认佛法玄妙之极,而名僧风度又常领袖群伦也。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名士与佛学的关系

名士佛学

西晋名士之佛学,今不能详。东晋则士大夫颇见有佛教撰述。但《世说·文学篇》云:“三乘佛家滞义,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诸人在下坐听,皆云可通。支下坐,自共说,正当得两,入三便乱。今义弟子虽传,犹不尽得。”又云:“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都讲。(《高逸沙门传》曰:道林时讲《维摩诘经》)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忭舞。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辨其理之所在。”盖当时人士侧重清谈,一登龙门,身价十倍。佛理深微,一般学者未能具解。《世说》所言固美支公陈义之高。而名士之未能尽解佛理,亦可想见。当时人物精研佛典者,《世说·文学篇》谓有殷浩。

殷中军读《小品》,下二百签,皆是精微,世之幽滞。尝欲与支道林辩之,竟不得。今《小品》犹存。(原注云:《高逸沙门传》曰:殷浩能言名理,自以有所不达,欲访之于遁。遂邂逅不遇,深以为恨。其为名识赏重如此之至焉。《语林》曰:浩于佛经有所不了,故遣人迎林公。林乃虚怀欲往。王右军驻之曰:“渊源思致渊富,既未易为敌。且己所不解,上人未必能通,纵复服从,亦名不益高。若佻脱不合,便丧十年所保,可不须往。”林公亦以为然,遂止)(www.xing528.com)

《文学篇》又云:“殷中军被废徙东阳,大读佛经,皆精解。唯至事数处不解。遇见一道人问所签,便释然。”则渊源于佛典名相,初亦未能了然。其所签《小品》已不存,未悉亦悉关于名相之否也。东晋名士,佛教著作《弘明集》载有孙绰之《喻道论》。论信报应之有征,言圣人无杀心,谓牟尼为大孝,周、孔即佛,佛即周、孔,而称佛乃无为而无不为之教。其言曰:“夫佛也者,体道者也。道也者,导物者也。应感顺通,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无为故虚寂自然,无不为故神化万物。”《弘明集》又载郄超之《奉法要》,详叙佛法之内容。其中于无我义仍指为非身。于空义则颇与支道林相合。但当于后言之。

按史载晋哀帝雅好服食(终因中毒死,见《晋书·本纪》),简文帝见道士许迈(《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又曾事清水道师王濮阳(《尼传·道容传》),王羲之亦奉天师道(《晋书·本传》),而均优礼僧人。此固可见东晋佛道门户之见不深,无大抵触。实尤因当时名士好玄学,重清谈,认佛法玄妙之极,而名僧风度又常领袖群伦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