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编著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编著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丁)史地编著欲知时代思想之不同,亦当寻其变迁之迹,则史地著述尚矣。欧西史家,称为大恨。而我国当佛教兴盛之时,史书并未受其影响。对佛教史料,于中国则极意保存,于西域则常致力诠定。所录虽非限于释迦,然当以之为主体,故亦属此类。《南史》谓其撰《沙门传》三十卷。《冥祥记》十卷王琰撰。据之与《高僧传》对校。《隋志》、《唐志》均著录。此不以时地性质为限。书分三部,一佛史,二法传,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编著

(丁)史地编著

欲知时代思想之不同,亦当寻其变迁之迹,则史地著述尚矣。寻当时人作僧史,记寺塔,或多意在弘法。而自后人视之,疏抉其信伪,考定其因果,史家所凭借之鸿宝也。夫论者常谓印度以重宗教之故,偏于出世,而略于世事之记载。印度所有之史书,或杂神话,或残缺不完。欧西史家,称为大恨。而我国当佛教兴盛之时,史书并未受其影响。对佛教史料,于中国则极意保存,于西域则常致力诠定。比之印度,岂不异欤!兹分类言之。

第一为释迦传记。如——之《释迦谱》是也。书分五卷,载佛一生事迹。“总钞群经,附以世语。意在使圣言与俗语分条,古闻与今迹共证”。又梁中书侍郎虞阐、太子洗马刘(或到字之误)溉、后军记室周舍,奉敕博寻经藏,搜采注说,撰为《佛记》三十篇。记如来之圣迹及佛法之感应,沈约为之作《序》。(载《广弘明集》)所录虽非限于释迦,然当以之为主体,故亦属此类。

第二为印土圣贤传记。印土圣贤传记,为我国人所自作者,有玄畅之《诃梨跋摩传》。罗什之马鸣、龙树、提婆诸传,则目录列为传译。至如真谛之《婆苏?豆传》,虽亦标为译出,按诸文体,似系真谛口传,而由其助手笔录者也。

第三为中国僧传。为两晋南北朝最发达之史书。其名见于《高僧传》、《隋志》及诸目录及类书者极多。

有一人之传记。现所知者列下:

佛图澄传》《艺文类聚》八十一引之,而《世说·言语篇》注,引作《澄别传》。

《佛图澄别传》《御览》引之。或与上同为一书。

《支法师传》《世说·文学篇》注引之。《高僧传》谓郄超为作《序传》,不知是此否。

《支遁传》《御览》引之。

《安法师传》见《世说·文学篇》注。

《安和尚传》见《世说·雅量篇》注。

《释道安传》《御览》引之。

《高座道人别传》见《世说》《赏誉》、《言语》两篇注。《僧传》载王曼颖书曰,“王秀但称高座”,或即此。

《于法兰别传》《高僧传》引之。

《道人善道开传》一卷康泓撰。见《隋志》。《晋书·艺术传》及《高僧传》“善”均作“单”。《御览》作“善”。王曼颖书有曰,“康泓专记道开”,即指此。

《竺法旷传》顾恺之撰,见《僧传》。

《远法师铭》张野撰,见《文学篇》注。

《竺道生传》王微撰,见《僧传》。

《僧瑜传赞》张辩撰,见《僧传》。王曼颖书,谓“僧瑜卓尔独载”,想即指此。

《昙鉴传赞》张辩撰,见《僧传》。

《梁故草堂法师传》一卷陶宏景撰,见《唐志》。法师谓慧约。

《草堂法师传》一卷萧回理撰,见《唐志》。

《稠禅师传》一卷见《唐志》。

《僧崖菩萨传》亡名撰,见《房录》。

《韶法师传》亡名撰,见《房录》。

《慧达别传》见《续传·感通篇·慧达传》。

《真谛传》曹毗撰,见《续传》。

有一类僧人之传记。知名者有四:

《高逸沙门传》一卷竺法济撰。济乃竺道潜之弟子,或即道安友人之大阳竺法济。剧剡东□山。此书《高僧传》言及。《内典录》、《法苑珠林》均著录。《世说》、《言语》、《文学》、《方正》、《雅量》篇注引之。

《志节传》五卷释法安撰。法安,东平人。止建业中寺。《高僧传》谓其曾著《净名》、《十地论疏》并《僧传》五卷。慧皎《自序》中,谓“法安但序志节一行”,当即指五卷之《僧传》。——《法苑集》引其一段,见《祐录》十二。

《游方沙门传》释僧宝撰。慧皎《序》谓“僧宝仅述游方一科”。此书当名《游方沙门传》。《高僧传》有三僧宝,附见于僧钟、慧次、宝亮传中。此僧宝不知何指。往天竺者,谓之游方。故皎在《智猛传》中有曰:“余历寻游方沙门,记列道路,时或不同”云云。则此书者,实义净《求法高僧传》之类也。

《沙婆多部相承传》五卷——撰。此专记有部律师,详目见《祐录》。《隋志》、《唐志》均著录。《房录》作《沙婆多师资传》,《内典录》同。

有一时一地僧人之传记。慧皎《序》曰:“中书郄景兴《东山僧传》,治中张孝秀《庐山僧传》,中书陆明霞《沙门传》,各竞举一方,不通古今,务存一善,不及余行。”此三书,当均属此类。

《东山僧传》郄超撰,据《僧传·支遁传》,东山当指剡之诸山。

《庐山僧传》张孝秀撰。孝秀博涉群书,专精释典。于梁时与刘慧斐共隐庐山东林寺

《沙门传》三十卷陆杲撰。杲字明霞,梁武帝时曾为御史中丞、义兴太守、临川内史等。素信佛,持戒甚精,曾舍宅为龙光寺。(见陆广微《吴地记》)《南史》谓其撰《沙门传》三十卷。

有尼传,如梁释宝唱作《比丘尼传》四卷(今存),历叙晋宋齐梁之女尼。(《隋志》著录皎法师撰《尼传》二卷)

有感应传。六朝人多记鬼神之作,亦系受佛教之影响。但此类著作既多,不能详列。仅载与佛教有关者于下:

《搜神记》干宝撰。《隋志》、《唐志》著录,《珠林》引之。

《搜神后记》陶潜撰,《隋志》著录。《高僧传·序》称之为《搜神录》,谓其旁出诸僧。

《宣验记》三十卷刘义庆撰。《高僧传·序》言及此书。《安清传》引之。《珠林》、《御览》、《广记》、《初学记》、《艺文类聚》均引之。

《幽明录》三十卷刘义庆撰。《隋志》作二十卷,《唐志》作三十卷。《高僧传·序》亦言及。常见引用。(如《珠林》、《世说注》等,“明”亦作“冥”)

《冥祥记》十卷王琰撰。《僧传·序》言及此书。《法苑珠林》引之极多。据之与《高僧传》对校。则《僧传·神异部·昙霍传》等,全引用此书。《珠林》并载其《自序》。琰太原人,南齐建元初撰《冥祥记》。《隋志》、《唐志》均著录。《广记》、《御览》亦引之。

《征应传》朱君台撰。亦见慧皎《序》中。《唐志》有《徵应集》二卷,无撰者姓名。《破邪论》曰:吴兴朱君台。

《感应传》八卷王延秀撰。《僧传·序》言及。《隋志》、《唐志》均著录。延秀太原人。据《宋书·礼志》,泰始中为祠部郎。

荀氏《灵鬼志》三卷《唐志》著录,《珠林》引之。

观音应验记》陆杲撰。《续高僧传·法力传》亦有《观音感应传》,乃另一书。或即下项亡名之书。《唐志》有陆杲《系应验记》一卷。

《验善知识》释亡名拟陆杲《观音应验记》而作,见《续传》六《道辩传》。(www.xing528.com)

《续冥祥记》十一卷王曼颖撰。

《搜神论》昙永作,见《续传》六《道辩传》。

《冤魂志》三卷颜之推撰。见《唐志》。《珠林》著录作二卷。

《因果记》十卷刘泳撰,《唐志》著录。

有通撰僧传者。此不以时地性质为限。二则附之他书。如齐竟陵王之钞《三宝记》十卷。(《内典录》著录)书分三部,一佛史,二法传,三僧录。又如僧祐《出三藏记集》十五卷,本为目录,而其后三卷附以僧传。一则叙列历代诸僧,另立专书,所摄至广,因至重要。隋以前此项撰述之知名者列下(下列外有法论作《名僧传》,未成,见《续传》):

宋法进《江东名德传》三卷(《慧皎传序》引之,似为宋时书)[《隋志》]

齐王中《僧史》十卷(见《慧皎序》。《隋志》称为《法师传》)

梁宝唱《名僧传》并序录三十一卷今存节钞一卷。

梁慧皎《高僧传》古本十四卷,近刊十六卷。(现存)

梁裴子野《众僧传》二十卷[《隋志》](《内典录》十,著录裴子野《沙门传》三十卷,并注云,其十卷刘谬撰)

梁虞孝敬《高僧传》六卷[《隋志》](又《郡斋读书志》著录《高僧传》六卷,梁释惠敏撰,分译经、义解两门云云。按《珠林》末卷谓虞出家,名慧命。郡斋所见即此书)

北齐明克让《续名僧传记》一卷,见《北史》。

此中最要者为慧皎之《高僧传》。始于汉明帝永平元年,终至梁天监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载。包举南北二百五十七人,而傍出附见者二百三十九人。采访极广,务求实信。其评同时作《僧传》者(系宝唱),谓其“或褒赞之下,过相揄扬。或叙事之中,空引辞费。”皎之所作,义例甄著,文词婉约。唐释智癉谓可传之不朽。(《释教录》六)后之作《高僧传》者,均继其成规焉。

宝唱之书今虽不存,惟日本沙门有宗性者,于文历二年(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于东大寺藏三十卷中,钞取一卷,多为弥勒感应之文。前全钞原书目录,后附说处。(此即逐卷摘其要事)号曰《名僧传钞》,载于日本《续藏》中。观其所钞,具见宝唱原书,搜集宏富,叙事或不如慧皎之谨严。但其材料之多,实可补正皎书。兹就宗性所钞,叙其优处于下:

(一)慧皎录僧人作品甚少,且罕详述僧人之学说。但宝唱书似多有之。如下列六项:

卷十三问三乘渐解实相,又问无神我,似出于慧观之《渐悟论》。

卷十六昙济《七宗论·序》。

卷十慧远习有宗事。

卷十竺道生立佛性义、观空义、善不受报义。

卷十二叙维摩诘事二条。

卷十三叙释迦如来事二条。

(二)慧皎书僧人未立传者,宝唱书中常有传。今仅就宗性所钞者列皎书无传之人,如下:

僧行、昙济、道韶、僧印、道海、僧业(慈氏寺)、僧表、法盛、道矫、昙副、法祥(?)

第四为佛教通史。其见于正史者,为北齐魏收之《魏书·释老志》专记魏二教史事,兼及汉晋。此外南齐竟陵王之《三宝记传》,北周净蔼之《三宝集》,想均叙佛之平生,直及教化东流以后之状况。上列三书,均纪事本末体也。而编年体裁,则尚未有作者。

第五为名山寺塔记。僧人超出尘外,类喜结庐深山。故名山记略,恒于佛史有关。慧远之《庐山记略》(一卷,见《唐志》),支遁之《天台山铭序》(《隋志》),均为有名。而其记寺塔者,则宋昙宗有《京师寺塔记》(二卷,见《高僧传》十六。《隋志》有昙景《京师寺塔记》二卷,景字系宗字),又有刘悛之《益部寺记》(《高僧传·序》。悛,湎之子,南齐人,见《南史》),刘谬之《京师寺塔记》(见《隋志》。据《法苑珠林》称有二十卷,为梁尚书兵部郎中兼史学士刘谬奉敕撰。《隋志》著录十卷,录一卷。《说郛》引有《梁京寺记》,不悉是刘作否。又《内典录》五,载《唐京寺录传序》曰:“江表梁室,著记十卷。东都后魏,亦流五轴。”五轴指《伽蓝记》,十卷当系刘书),《晋南京寺记》(见《法苑珠林》三十一,不知何人所撰)等是也。最有名者为东魏杨之所著《洛阳伽蓝记》五卷。其所载录洛阳诸寺,多系目睹,且叙述时事极详,保存史实不少。宋云之《西域游记》一部,即为其所录赖以得存者也。

第六为外国传志。自我国沙门西行者多,遂有外国传志之发达。兹列举两晋南北朝僧人此项著作于后(此外尚有见于载籍者。然或非僧人所作,或失作者姓名,均未列入):

晋佛图调《佛图调传》见《水经注》。仅云《佛图调传》,不知是否即书名。据同书作《西域志》之释氏曾引之。查释氏指道安,调当为晋世人。《高僧传·佛图澄传》,有佛调者,来自天竺,从佛图澄受学。系与安公同学。又《僧传》亦别有此《竺佛调传》。

晋释道安《西域志》一卷见《隋志》及《祐录》五。又《水经注》录有释氏《西域志》多条。又引释氏与法汰书。晋人因道安始改姓释,称为释法师,或释和尚。法汰又为其同学。则释氏应即指道安。彼未至外国,此书系据西来人传述而作。

晋释道安《四海百川水源记》一卷《隋志》著录。又《水经注》引释氏与法汰论河源,又谓并宣为《西域图》,以示法汰,当即指此。是此记并有图。

法显《历游天竺记传》一卷今存。按《隋志》,杂传类著录有(一)《法显传》二卷,(二)《法显行传》一卷。又地理类著录有(三)沙门释法显撰《佛国记》一卷。后二项当为一书,重出别见,俱指法显之游记。而据《水经注》、《隋法经目录》,则并称此游记为“《法显传》”。《法苑珠林》一百、《房录》、《内典录》、《开元录》称为《历游天竺记传》。(均作一卷)《开元录》并注曰:“亦云《法显传》”。则法显游记,原名有四。(甲)《法显行传》,(乙)《佛国记》,(丙)《法显传》(疑乃《法显行传》之省略),(丁)《历游天竺记传》。(《通典》又略作《游天竺记》)但《祐录》二,法显录中著录《佛游天竺记》一卷。世人多疑“佛”字乃“历”字之讹。但唐道宣《三宝感通录》四、《艺文类聚》七六,引本书之佛为母说法条,均称出于“《佛游天竺记》”。《初学记》二十三,引“《佛游天竺记》”记达□国事,文亦见于现存之书。故本书原亦名(戊)《佛游天竺记》。惟称法显为佛,殊费解。

通常多疑法显游记本有二书。其理由有可信者,有不可信者。(子)现存之书末有跋云:“先所略者,劝令详载,显复具叙始末。”由此可知显传本有详略二种。(丑)《白帖》引法显记有僧尼罗佛像事,与佛生于殷末成道于周初事,及周平王时立像事三条,均为现本所无。又《祐录》及《高僧传》载黑师子事,亦为《佛国记》所无。此均引为《法显传》另有一书之证。但现书无僧尼罗国。而记黑师子事一段,尤与现本大相歧异,显系后人附会讹传之说。疑《祐录》、《僧传》、《白帖》所引,本出一种之小说。(如《西游记》小说,乃假托之玄奘游记)其中故夹有佛初成道及平王时立像诸说。均非引自法显之游记,实不能据此而谓法显有二传也。(寅)《祐录·法显传》云:“其所闻见,别有传记。”《高僧传》钞祐原文,但改此句为“其游历诸国,别有大传。”按此“大传”,即指《佛国记》。“大传”乃对《祐录》或《僧传》之略传而言。实则慧皎未必知游记有二种也。(卯)《隋志》著录之二卷《法显传》,恐系即上文所言之小说,非游记也。世人往往据此谓游记有二,亦误。总之显之游记原有详略二种。及详者出,略者早已不行。而《祐录》等所引,及《隋志》所称之二卷本,均非显自述行程之作也。

中外学者研究本书之著作甚多。最近出版者,有岑仲勉之《佛游天竺记考释》,及日人足立喜六之《考证法显传》。上来所论,均参考此二书。

晋支僧载《外国事》见《水经注》。曾否往外国,不明。

晋竺枝《扶南记》见《水经注》。自言曾到扶南,并曾目睹林杨国之不朽肉身,“枝”又作“芝”。

晋昙景《外国传》五卷见《隋志》,疑系晋时人。

北凉法盛《历国传》二卷见《隋志》。《高僧传》作四卷。

北凉智猛《游行外国传》一卷见《隋志》。《出三藏记集》,引其一段。

北凉竺法维失书名见《水经注》,及《释迦方志》。

北凉僧表失书名据《释迦方志》,表似曾作有传。

宋昙无竭《历国传记》,《高僧传》卷三。

宋法献(别记)见《僧传》。不详书名卷数。

宋宝云《外国传记》《祐录》十五及《高僧传》三。

宋道普《游履异域传》四卷见《释迦方志》,《僧传》二。

北魏道药《道药传》一卷见《隋志》。

北魏宋云《家记》见《隋志》。《洛阳伽蓝记》录其大部分。《唐志》另有宋云《魏国以西十国事》,不悉是否一书。

北魏慧生《行传》一卷见《隋志》。《伽蓝记》引。

道安未至外国,所作并非游记。支僧载之书,《水经注》引之,必在晋代,而不知其曾否往外国。宋云非僧人。此外均僧人纪游之作也。上列各书,仅法显《佛国记》全存。馀均散失。

第七为史料之保存。一如诸种法集所载,于我国掌故思想,保存不少,二则特可注意者,为梁僧祐,集《诸寺碑文》四十六卷(《隋志》著录,另有《众僧行状》四十卷,亦祐撰),及梁元帝《内典碑铭集林》,三十卷之作。历史之根本原料为同时人著述,而碑文自为其一种。元帝《内典碑铭集林》实佛教史料之宝藏,惟其书不传。《金楼子》载其序曰:“峨眉庐阜之贤,邺中宛邓之哲,昭哉史册,可得而详。”此中峨眉宛邓,吾人即不知其果何所指。惜哉!(僧祐有《法集杂记铭》,其内亦收入碑铭四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