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慧远早年-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慧远早年-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慧远早年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楼烦人也。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慧远亦精丧服经)而其隐居之愿,亦怀之久矣。及远公年二十一,即永和十一年,桓温继之北征。按远长于持约三岁,是出家时为十二岁。是后安公特听慧远不废俗书。晋哀帝兴宁三年,远公年三十二,追随安已过十年。慧远奉师命下荆问疾。后远公当复还襄阳。有河内沙门慧永,年十二,伏事沙门竺昙现为师。素与慧远共期,欲结宇罗浮之岫,但远为道安所留。

慧远早年-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慧远早年

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楼烦人也。弱而好书,皀璋秀发。年十三(《世说·文学篇注》引张野《远法师铭》作年十二),随舅令狐游学许、洛。盖是时石虎方强,从事修复洛阳宫殿,南北无战事,中原粗安也。远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老》、《庄》。性度弘伟,风鉴朗拔。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焉。年二十一(《祐录》、《僧传》、《世说注》同),欲度江东,与范宣子(名宣)共契嘉遁(此依《祐录》及《僧传》丽本,余本均缺此二字)。范宣少尚隐遁(《晋书》本传),未尝入公门(《世说·栖逸篇》),时潜居豫章,雅好经术。是则远公当时,仍志在儒学。(按范宣子曾与雷孝清论丧服,见《通典》九十七。慧远亦精丧服经)而其隐居之愿,亦怀之久矣。惟其时石虎已死,殷浩连年北伐。及远公年二十一,即永和十一年桓温继之北征。故传谓中原寇乱,南路阻塞,志不获从。时沙门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赞像法,声甚著闻。远遂往归之,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名僧传抄·说处》云,远以道安敬为真吾师事)。后闻安讲《般若经》,豁然而悟。乃叹曰:“儒道九流,皆糠?耳。”及其晚年,尝致书刘遗民(名程之),叙其所学云:“每寻畴昔,游心世典,以为当年之华苑也。及见《老》、《庄》,便悟名教是应变之虚谈耳。以今而观,则知沉冥之趣,岂得不以佛理为先?”(《广弘明集》)远公出家,盖由学悟,非比寻常也。

远见安公,便与弟慧持投簪落□,委命受业。(《名僧传抄·说处》卷十云:“惠持九岁随兄[原作兑]同为书生,俱依释道安抽簪落发”云云。按远长于持约三岁,是出家时为十二岁。《广弘明集》谢灵运《远法师诔》云:“0角味道。”又云:“公之出家,年未志学。”但《祐录》、《僧传》、《世说注》,均言远二十一岁出家,今从之)既入乎道,厉然不群。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思讽持,以夜续昼。贫旅无资,纩常阙。而昆弟恪恭,终始不懈。同学沙门昙翼每给以灯烛之资。安公闻而喜曰:“道士诚知人矣。”远藉慧解于前因,发胜心于旷劫,故能神明英越,机鉴遐深。安公常叹曰:“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年二十四,便就讲说。尝有客听讲难实相义,往复移时,弥增疑昧。远乃引《庄子》义为连类,于是惑者晓然。是后安公特听慧远不废俗书。安有弟子法遇、昙徽,皆风才照灼,志业清敏,并推服焉。(上引《祐录》、《僧传》)(www.xing528.com)

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远公年三十二,追随安已过十年。至是,与弟慧持复随师南下樊、沔。既至襄阳,竺法汰东趋,遇疾停扬口。荆州刺史桓豁遣使要过。慧远奉师命下荆问疾。时道恒常执心无义,大行荆土。汰使弟子昙壹难之。远亦就席攻难数番,恒为之屈。后远公当复还襄阳。有河内沙门慧永,年十二,伏事沙门竺昙现为师。后又服膺道安(《名僧传抄》无此六字)。素与慧远共期,欲结宇罗浮之岫,但远为道安所留。永乃先行,至浔阳为郡人陶范(侃之子)所留,遂住庐山之西林寺。(参看《僧传》及《名僧传抄》)至晋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7年),苻丕寇斥襄阳,道安为朱序所留,不得去,乃分张徒众,各随所之。自是远即与师别,终身未得再相见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