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方佛教: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对比

东方佛教: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对比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方佛法与经学魏末孝庄、节闵、孝武诸帝,享国日浅,祸乱相寻。但其后佛陀与达磨诸师之学,大行于大河南北。彭城本为南北交通之枢纽,亦为北方义学之源泉。北方佛教信仰与南迥异,其经学崇尚与南方亦不同,南方学术主流为玄学,而北方经学则亦较江左为盛。南方佛理,因与玄学契合无间,故几可视为一流。北方经学之于佛教虽少交互之影响,但经术既与佛义俱起俱弘,儒师遂不免与僧徒发生学问上之因缘。

东方佛教: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对比

东方佛法经学

魏末孝庄、节闵、孝武诸帝,享国日浅,祸乱相寻。至孝静帝立,而魏分东西。(公元534年到535年)高欢迁孝静帝都于邺。洛中诸寺,僧尼亦与俱徙。(《伽蓝记》)臣民多擅舍宅地,任立新寺。至元象元年(公元538年)秋,特下诏禁止,并令天下不得立新寺。但其后三年,又诏以邺城旧宫为天平寺。(《释老志》)可见虽经丧乱,立寺之风犹盛。北齐篡位(公元550年),仍都于邺。其诸帝对于佛法,仍循前规。《隋书·百官志》云:北齐置昭玄寺,掌诸佛教,置大统一人,统一人,都维那三人,亦置功曹主簿员,以管诸州郡县沙门曹。《续高僧传·法上传》云,昭玄一曹,纯掌僧录,令史员置五十余员。又谓齐天保之中,国置十统。文宣帝手令法上为大统,馀为通统。则昭玄寺有统九人,大统一人也。东魏孝静帝(《北齐书·杜弼传》)、北齐文宣帝(《续传·那连提黎耶舍传》,《贞玉》、《慧嵩》、《法上》、《道慎》、《灵裕》、《僧稠传》)、武成帝(《慧藏传》)、后主(《彦琮传》)并敬礼僧人(皇后李氏、斛律氏并为尼。而据武成胡后事言之,则宫闱僧尼,甚为不净),奖励译经,建立寺塔。(文宣帝造寺见《北史》七及《续传·法上传》。但传记其立报德寺乃系魏孝文帝之误。又武成及后主经营兴圣寺,见《北齐书》及《北史》,然年岁互异)都下大寺略计四千,所住僧尼将八万。讲席相拒,二百有余。听者常过一万。(《续传·靖嵩传》)天下僧尼二百余万,寺四万余。(《续传·法上传》)文宣及其后诸帝,常幸晋阳。亦于其地建寺造像。幼帝承光元年,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油万盆,光照宫内。(《北史》卷八)而北齐之造像刻经,比之元魏更为有名。

元魏自孝文帝后,佛教义学始渐兴盛。当时徐州名僧聚居。前有僧渊、僧嵩,后有道登、慧纪、昙度,均传《成实》、《涅槃》之学。而约在同时,僧人智游兼擅《毗昙》、《成实》。逮及魏末齐初,渤海明彦称为《成实》元绪。彭城慧嵩号为《毗昙》孔子。而合水法上、净影、慧远,均以《涅槃》命家。于时《涅槃》、《成实》、《毗昙》之学,普及于燕、齐、赵、魏诸地矣。宣武帝时,洛阳出《十地经论》,学者纷起。道宠、慧光,声名高广,学者如云。及孝静迁邺,僧人与之俱徙。于是《地论》之学,转以邺城为中心。而有相州南北二道之分,四宗五宗之别。慧光兼修《华严》,复精律学。门下学者亦多在东方。至若禅学之盛,原称嵩、洛。但其后佛陀与达磨诸师之学,大行于大河南北。齐文宣帝末年,幸辽阳甘露寺,深居禅观,不理政务。禅法于北齐亦影响深厚也。

东方义学之光大,不但由于名僧之教授,帝王之提倡,而亦由于其与南方之交通。彭城本为南北交通之枢纽,亦为北方义学之源泉。在孝文帝世,朝臣之知佛教义学者,如崔光、王肃等则原均系出江南。及至魏齐之际,士大夫为学,颇重谈论,与南方之风从同。孝静帝召名僧于显德殿讲说佛理。杜弼、杨?、邢邵、魏收并侍法筵。杜弼升师子座,当众敷演,昭玄都僧达及僧道顺并缁林之英,问难蜂至,往复数十番,莫有能屈。弼耽好玄理,尝与孝静帝谈佛性法性。又在齐文宣时,与邢邵扈从东山,共论名理,辩神形之生灭。孝静帝读《庄子》,弼注《庄子》、《周易》,并注《老子》,且表上之。孝静帝诏答有曰:“卿息栖儒门,驰骋玄肆,既启专家之学,且畅释、老之言。”盖其时北朝君臣已略具东南之格调矣。《续高僧传》叙魏末佛教有云:“山东江表,乃称学海。”(《菩提流支传》)盖不但山东义学之盛,有似江表。而二地学风,至南北朝末叶已有相同,因此而可并称也。(www.xing528.com)

但概括论之,南北二朝,究有不同。南朝之学,玄理佛理,实相合流。北朝之学,经学佛学,似为俱起。合流者交互影响,相得益彰。俱起者则由于国家学术之发达,二教各自同时兴盛,因而互有关涉。盖魏帝信佛,始于道武,而道武即重经学。北方佛义之兴由于孝文,而孝文帝并益崇儒术。北方佛教信仰与南迥异,其经学崇尚与南方亦不同(参看《北史·儒林传序》),南方学术主流为玄学,而北方经学则亦较江左为盛。(参看《二十二史札记》卷十五《北朝经学》条)至宣武时,天下承平,学业大盛。故燕、齐、赵、魏之间,横经著录不可胜数。(迨及隋初,齐、鲁、赵、魏儒学负笈者尤多。语均见《北史·儒林传序》)儒风极盛之区,亦即佛教义学流行之域。北朝文治,至此大兴。儒经、佛义,乃同时在山东并盛。南方佛理,因与玄学契合无间,故几可视为一流。北方经学之于佛教虽少交互之影响,但经术既与佛义俱起俱弘,儒师遂不免与僧徒发生学问上之因缘。经师最初知名者为高允,已言颇信佛法。刘献之注《涅槃经》。(《魏书》本传)孙惠蔚正始中侍讲禁中,夜论佛经,有惬帝旨。诏使加法师之号。卢景裕在邺,寓托僧寺,听讲不已。李同轨兼读释氏,又好医术。在洛平等寺与僧徒论难,往复可观。(上均见《北史·儒林传》)崔暹好佛经(令沙门明藏著《佛性论》),儒者权会馆于其家。(《北史·暹传》及《儒林传·会传》)名僧昙迁乃会之甥。并从之学《易》、《礼》、《诗》、《书》、《老》、《庄》等。杜弼好名理,知佛义,亦通经术。(见本传)释道宠,俗姓张,名宾。释僧范,俗姓李,名洪范。原俱游学于大儒熊安生之门。(熊《续僧传》原作雄。按《北史·熊安生传》云:安生将通名,见徐之才、和士开,以徐讳雄[其父名],和讳安[亦父名],乃自称“触触生”云云。则熊雄二字,同音相讳,而《续传》之雄安生,即熊安生也)时人语曰:“相州李洪范,解彻深义。邺下张宾生,领悟无遗。”二人后并背儒入释,均为《地论》大师。《续高僧传》曰:“僧范旋趾邺都,可谓当时明匠。遂使崔觐注《易》,谘之取长。(崔瑾受《易》于徐遵明,见《北史·儒林传序》,觐即瑾也)宋景造历,求而舍短。”(宋景即《北史·艺术传》之宋景业,造《天保历》)则似范出家以后,仍讲儒术也。传又曰,大儒徐遵明、李宝顶等(李铉字宝鼎,乃遵明弟子)一见僧范,信于言前,授以菩萨戒法。按熊安生受礼经于李铉,铉则传遵明之业。如范为安生弟子,则徐、李受戒之说,恐不可信。然道宠、僧范甚通经术,则当系实情,并非诬罔也。此外兖州沙门昙衍,定州沙门灵裕,亦并早修儒书,后乃出家。大师慧光门下称有十哲,儒生冯衮,亦入此数。(定兴北齐石柱颂与昙遵同学居士冯昆字叔平,当即衮。昙遵本慧光弟子)衮本冀人,通解经史。被贡入台,往候光师,因而笃信。(慧光本为律学元匠。僧范、冯衮均为儒生,从之出家。而当时儒之三礼、释之戒律俱盛行于世。疑此中亦有关系,但证据缺乏,未敢臆说也。上均见《续传》)魏齐之际,儒佛二家常生关系,实至显著之现象也。

北朝经学上承汉代,本杂谶讳。而元魏僧人,颇兼知术数,则亦汉世佛道与阴阳历数混杂之馀绪。汉魏以后,北方释教巨子:后赵佛图澄,姚秦之罗什,北凉之昙无谶,均善方术。而澄之弟子道安亦特精七曜,谓有注《素女经》四纸。(《续传·道辩传》)魏世殷绍,自言以姚秦之世,受《九章》要术于游遁大儒成公兴。(即寇谦之之师,见《释老志》)后又问术数于阳翟九崖岩沙门释昙影(即罗什弟子)及道人法穆。约在文成之世,有沙门昙靖出《提谓经》,糅杂阴阳五行五方五常十二月与五戒等。(下详)又李修学医术于沙门僧坦,略尽其术。崔在青州逢隐逸沙门,教以《素问》九卷,及《甲乙》,遂善医术。(医术本为阴阳之学)僧化识星分,案天占,以言灾异。沙门灵远有道术,能预言成败。綦母怀文有道术,遇一胡沙门及一蠕蠕客,客有异数术。(上均见《北史·艺术传》。又胡沙门即勤那漫提,见《续僧传》。此外有檀特师,善法术。而精术数之陆法和来自江南,其行事亦似沙门)胡太后曾使沙门惠怜咒水疗百姓病,清河王怿上表谏,谓为张角之法。(见《魏书》二十二)释僧范原业儒,亦精《七曜》、《九章》、天文筮术。崔瑾注《易》,宋景业造历,均有所谘禀。(已见前引)元魏之世,甚至多有奸人假名佛法,兼用方术,以谋叛乱。《续高僧传·超达传》曰:“魏氏之王天下也,每疑沙门为贼。”又曰:“魏帝(不知是何帝)禁图谶尤急,所在搜访,有人诬达有之。”据此则沙门当尝藏图谶,善术数也。及至北周,甚重经术。而阴阳术数之学亦流行。萧吉博学多通,尤精阴阳数术。那崛多译经,曾为笔受。《五明论》(一声明,二医方明,三工巧明,四咒术明,五符印明)、《婆罗门天文》,亦在关中译出。又周僧卫元嵩善术数,能预言,原奉释教,后乃破僧。并著《元包》,幽赞《易》学。则亦以一身而兼习释教及图谶之学也。由此言之,阴阳谶讳,为北朝经师以及沙门释子之所尝同习。则二者之所以常生关系,其故应在乎此也。

总之,中国溯自汉兴以来,学术以儒家为大宗,文化中原为主干。而其所谓外来之瞿昙教化,方且附庸图谶阴阳之说,以争得地位于道术之林。汉末以来,世风渐变。孔教衰微,《庄》、《老》兴起。中朝文物,经乱残废。北方仕族,叠次渡江。于是魏晋释子,袭名士之逸趣,谈有无之玄理。其先尚与正始之风,留迹河、洛。后乃多随永嘉之变,振锡江南。由是而玄学佛义,和光同流,郁而为南朝主要之思想。返观北方,王、何、嵇、阮,本在中州。道安、僧肇,继居关内。然叠经变乱,教化衰熄,其势渐微,一也。桓、灵变乱,以及五胡去扰,名士南渡,玄学骨干,不在河、洛,二也。胡人入主,渐染华风。而其治世,翻须经术,三也。以此三因,而自罗什逝世,北方玄谈,转就消沉。后魏初叶,仕族原多托身于幽、燕,儒师抱晚汉经学之残缺于陇右。而燕、陇者,又为其时佛法较盛之地。则佛教之与经学,在北朝开基已具有因缘。及北方统一,天下粗安,乃奖励文治,经术昌明。而昌明经术之帝王,又即提倡佛学最力之人。于是燕、齐、赵、魏,儒生辈出,名僧继起,均具朴质敦厚之学风。大异于南朝放任玄谈之习气。盖其所谓儒学,仍承炎汉通经致用之义,终成北周之政治。而致用力行,乃又北方佛子所奉之圭臬也。元魏经学,上接东都,好谈天道,杂以谶讳。而阴阳术数者,乃北方佛子所常习,则似仍延汉代“佛道”之馀势者也。及至隋帝统一中夏,其政治文物,上接魏周。而隋唐之佛理,虽颇采取江南之学,但其大宗,固犹上承北方。于是玄学澌尽,而中化教化以及佛学乃另开一新时代。夫佛学在北之与经学,固不如其在南与玄学之密契。然俱起俱盛,其间转移推进最相同,故在全体文化上,此一大事因缘,实甚可注意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