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慧远东止庐山-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慧远东止庐山-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慧远东止庐山慧远既去襄阳,先与弟慧持及弟子数十人下荆州。后当系欲应慧永之要约,拟往罗浮山。及届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于龙泉精舍。时慧永先远到庐山,住西林寺。桓乃为远复于山东更立房殿,即东林是也。并命弟子道秉远至江东,嘱谢灵运制铭,以充刻石。慧远在匡庐三十余载,自年六十,不复出山。《比丘尼传》载有尼道仪,慧远之姑,夫为浔阳令,夫死出家,应曾居浔。

慧远东止庐山-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远东庐山

慧远既去襄阳,先与弟慧持及弟子数十人下荆州。过江,住上明寺。昙翼、昙徽等亦在上明。后当系欲应慧永之要约,拟往罗浮山。及届浔阳(陈舜俞《庐山记》引《十八高贤传》,谓太元六年至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于龙泉精舍。陈舜俞叙《山北篇》有龙泉庵,即此处。(《水经注》云:“庐山之北有石门水,其水历涧经龙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门释慧远所建也”)时慧永先远到庐山(在太和中,约十年前,见《名僧传抄》),住西林寺。寺在山北,太和二年(公元367年)浔阳陶范为永缔构。(陈舜俞《庐山记》引欧阳询《西林寺碑》)永与远同门旧好,遂要远同止。永谓刺史桓伊曰:“远公方当弘道,今徒属已广,而来者方多。贫道所栖褊狭,不足相处,如何?”桓乃为远复于山东更立房殿,即东林是也。远创造精舍,洞尽山美,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叠基,即松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森树凝烟,石径苔合,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僧传》)按桓伊于太元九年为江州刺史,曾移镇浔阳,约至十七年卒。(参看《晋书》本传,《晋略方镇表》)东林寺之立,盖在此诸年中。(陈舜俞《庐山记》谓龙泉精舍距东林寺十五里而远)陈舜俞《记》引《十八高贤传》,谓寺成于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或实录也。

昔慧远奉侍道安,尝闻西域沙门言西域有佛影。(按安公曾作《西游志》,盖集录游方僧人传说)及至义熙中,在庐山值宾禅师佛陀跋多罗(约于六七年顷到山),及南国律学道士(不知为何人,但似非法显。因显时尚未归来),详问其所亲见,乃立台画像(义熙八年五月立台),并刻铭于石(义熙九年九月作铭)。于是挥翰之宾,佥焉同咏。(详《广弘明集》慧远《佛影铭》)并命弟子道秉远至江东,嘱谢灵运制铭,以充刻石。(见《广弘明集》。铭作于义熙九年秋冬之后,故言及法显。又铭之序中,言“庐山法师闻风而悦”,乃指远公在远方闻天竺佛教流风遗泽而悦,非闻法显言也。铭中有“承风遗则”句可证)又相传昔时陶侃在广州得阿育王像,送至武昌寒溪寺,及远创寺既成,迁佛于寺。(详见《高僧传》)(www.xing528.com)

慧远在匡庐三十余载,自年六十,不复出山。(见《世说注》引张野《铭》。又《祐录》、《僧传》并云,远居山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焉)而四方靡然从风,来归者甚众。其弟子之知名者,有慧观(《僧传》有传)、僧济(有传)、法安(有传)、昙邕(有传)、道祖、僧迁、道流、慧要、昙顺、昙诜(并见《道祖传》,传中又言有法幽、道恒、道授等百余人,或均远弟子)、僧彻(有传)、道汪(有传)、道温(有传)、法庄(有传)、慧宝、法净、法领(并见《慧远传》)、道秉(谢灵运《佛影铭序》)、昙恒(见陈舜俞记引《十八高贤传》,或即《僧传·道祖传》之道恒)、道敬(《广弘明集》有《若耶山敬法师诔》)。而同时居山者有远公之弟慧持(弟子有道泓、昙兰。持后入蜀,据《高僧传》丽本,卒于蜀,时年七十六,他本作八十六,均误),同学慧永、慧安(住凌云寺,有传)、山阴慧静(上四人均有传。又《佛祖统记》二十六载庐山僧,别有慧恭等数人。《比丘尼传》载有尼道仪,慧远之姑,夫为浔阳令,夫死出家,应曾居浔。参看《僧传·慧持传》)等。谢灵运《远法师诔》(《广弘明集》)云:

昔释安公振玄风于关右,法师嗣沫流于江左。闻风而说,四海同归。尔乃怀仁山林,隐居求志。于是众僧云集,勤修净行,同法餐风,栖迟道门。可谓五百之季,仰绍舍卫之风,庐山之□,俯传灵鹫之旨,洋洋乎未曾闻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