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安年历: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道安年历: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安年历《高僧传》谓道安卒于太元十年二月八日,年七十二(此据丽本。然据《中阿含经序》,道安实约死于苻坚末年。而道安作《四阿含暮抄序》及《毗婆沙序》,均有“八九之年”之语。石虎死于晋永和五年,安公在濩泽至早亦在永和三年。如指刘渊、石勒乱河北,并执二帝事,则时安公年仅数岁。其后道安入邺师事澄。晋孝武帝太元之十年,二月八日,卒于长安,年七十四。据近人考订,道安死时不应在二月八日。

道安年历: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道安年历

《高僧传》谓道安卒于太元十年二月八日(即苻坚建元二十一年),年七十二(此据丽本。宋、元、明三本均无此四字。《太平御览》卷六五五引《高僧传》及《名僧传抄》,均有此四字)。此言不知何所本。然据《中阿含经序》,道安实约死于苻坚末年(建元二十一年)。而道安作《四阿含暮抄序》及《毗婆沙序》,均有“八九之年”(即年七十二岁)之语。考二经之出也,其时约在自建元十八年八月至十九年八月。二序之作,或均在建元十九年中,皆自言七十二岁。如安公死于二十一年二月,则实七十四岁。

《僧传》谓安公先避难濩泽,遇竺法济、支昙讲。(《僧传》曰:“大阳竺法济、并州支昙讲《阴持入经》,道安从之受业。”然据安公《阴持入经序》及《道地经序》,支昙讲乃人名,并州雁门人。“讲”字不得作动字读。而《阴持入经序》亦仅言二沙门冒寇远集,诲人不倦,遂与折槃畅得,造兹注解云云。安公实不能谓为从之受业)顷之与法汰隐飞龙山。僧光(一作先)、道护亦在彼山。后又至太行、恒山,且至武邑。年四十五复还冀都。其后石虎死,石遵请其入邺。未久而石氏国乱,安公乃西去牵口山、王屋、女林山,等语。慧皎似谓安公避难濩泽、隐居恒山在石虎去世之前,实大讹误。道安《大十二门经序》,言《大十二门》乃汉桓帝世安世高所出,安公所得之本,乃嘉禾七年在建邺周司隶舍写,缄在箧匮,盖二百年矣。(《祐录》六)查汉桓帝即位之初年,至石虎死年亦不过二百有二岁(如自吴嘉禾至石虎死时,则只百一十余年)。石虎死于晋永和五年,安公在濩泽至早亦在永和三年。而《道地经序》则谓在濩泽时“师殒友折”。按佛图澄死于永和四年。则安在濩泽已在永和四年以后。又慧远见安公于太行、恒山,从之出家,时石虎已死(《慧远传》语),且当为永和十年。(说见后)又若还冀都后,石虎乃死,则永和五年安公似仅年三十七岁,亦与还冀部年四十五之说不合。又据《僧光传》,谓因石氏之乱,隐于飞龙山,后乃南游,卒于襄阳。则石氏之乱,显系石虎死后之乱。(《法和传》谓石氏之乱,率徒入蜀,乃指道安南趣襄阳时事,可证)故飞龙山隐居,濩泽避难,太行立寺,均当在石虎死后。而其所谓避难,实避冉闵之难也。(按《道地经序》有“皇纲绝纽,□狁猾夏,山左荡没,避难濩泽”诸语。如指刘渊石勒乱河北,并执二帝事,则时安公年仅数岁。故所言系泛指东晋偏安后北方情形)

兹依上说,作安公年历如下:

晋怀帝永嘉六年(公元312年),道安生于常山扶柳县。

晋成帝咸康元年(公元335年),年二十四,石虎迁都于邺,佛图澄随至邺。其后道安入邺师事澄。

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年三十七,石遵请入居华林园。其后避难,疑先居濩泽(晋县,属平阳郡),后北往飞龙山(一名对龙山)。(www.xing528.com)

晋穆帝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安公年四十二,慧远就安公出家。时安公在太行恒山立寺。后应招至武邑(晋郡)。

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年四十五,还冀部,住受都寺。(冀部疑冀都之误。按石虎时,冀州治于邺。慕容,平冉闵,冀州又徙理信都。安公未曾至信都。此云还冀部,疑即再至邺都也)疑此后又西适牵口山(《水经·浊漳水篇》“白渠水出钦口山”即此,在邺西北),又至王屋女林山(一作女休或女机。应在王屋附近。又按濩泽与王屋甚近。《僧传》述安公自濩泽,北至飞龙山,最后又至王屋,事虽可能,但依地望言之,则似由濩泽至王屋为较合。今无确证。仅列石虎死事于前,馀均依《僧传》所述次序)。复渡河居陆浑(洛阳之南)。

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年五十三,慕容氏略河南,安公南投襄阳。(查《僧传》及《世说注》均言事在慕容,[原作俊]时。计之,当在再前十余年,与安公在襄阳十五年之说不合。又《名僧传抄》云,安公在襄阳立檀溪寺,年五十二,疑系指其到襄阳时,五十二乃五十三之误)

晋孝武帝太元四年(公元379年),己卯,年六十七,时已在襄阳十有五载。(《祐录》八道安《般若抄序》)二月,苻丕克襄阳,道安遂赴长安。(《祐录》十一道安《比丘大戒序》云,岁在鹑火,自襄阳至关右,见昙摩侍,令其译比丘戒本,至冬乃讫。同卷关中近出尼坛文记云,太岁己卯,鹑尾之岁,十一月十一日,昙摩侍译比丘尼戒本。盖安公是年春末夏初至长安,昙摩侍先译比丘戒,至冬讫,又译尼戒。惟据汪日桢超辰表计算,太元四年岁星鹑首,上引二文所记岁星均误也)

晋孝武帝太元七年(公元382年),壬午,年七十一,八月东赴邺视佛图澄寺庙。(明年《毗婆沙》译出,道安作序,有“八九之年”之语)

晋孝武帝太元之十年(公元385年),二月八日,卒于长安,年七十四。八月苻坚被杀,即秦建元二十一年也。安公卒年月日,《祐录》、《僧传》及《名僧传抄》均同。据近人考订,道安死时不应在二月八日。盖《祐录》十《僧伽罗刹集经后记》云,此经于建元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译讫,“秦言未精。沙门释道安、朝贤赵文业研核理趣,每存妙画,遂至留连,至二十一年二月九日方讫”。此记明说二月九日,而不言道安之死。倘安卒于二月八日,岂得不提及?此可疑之点一。又《祐录》九,道安《增一阿含序》云:“岁在甲申(建元二十)夏出,至来年春乃讫。……余与法和共考正之,僧略、僧茂助校漏失,四十日乃讫。”此似谓经于二十一年春译讫后,安公等校定,又经四十日。则自正月初一起算,校定完毕已在二月八日之后。此可疑之点二。据此二证,安公之死,当在二月八日以后也。(按二月八日为佛教圣日之一,道安死时《祐录》等均载其瑞相。疑后人故神其说,遂以此日为其入灭之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