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夷夏之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夷夏之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夷夏之争按《时非时经》后有《记》曰:被褐怀玉,深智作愚。而读其后记,则更可测知魏晋玄佛同流,必使夷夏之界渐泯也。然自汉以后,又因佛道二教分流,而夷夏之争以起。南方道佛之争根据为理论。一为神灭,一为夷夏。而震动一时之著作,则为顾欢之《夷夏论》。但慧通另作有《驳夷夏论》),僧人慧通与僧愍亦有驳议。顾欢虽谓孔、老、释同为圣人,然其执夷夏之界以黜佛则甚明。剪发旷衣,群夷之服。棺殡椁葬,中夏之风。

夷夏之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夷夏之争

按《时非时经》后有《记》曰:

被褐怀玉,深智作愚。外如夷人,内怀明珠。千亿万劫,与道同躯。

是记为凉州道人于阗城中所写。(未详年代)夫华人奉佛,本系用夷变夏。及至魏晋佛教义学与清谈玄学同以履践大道为目的。深智之夷人与受教之汉人,形迹虽殊,而道躯无别。自无所谓华戎之辨。由凉州道人在于阗城中写汉文经典之事观之,东西文化交相影响,可谓至深。而读其后记,则更可测知魏晋玄佛同流,必使夷夏之界渐泯也。

但魏晋以来虽因玄佛二家合流,而华戎之界不严。然自汉以后,又因佛道二教分流,而夷夏之争以起。(西晋道士王浮作《化胡经》,提出此问题)晋宋之际,道教之势力逐渐确立,教会之组织、经典之造作整理均已具有规模。北朝道教势力由寇天师而光大,遂有太武世之法难。南方佛道之争亦渐烈。晋简文帝时,尼道容反对清水道师王濮阳。(见《尼传》)宋时沈攸之刺荆州,普沙简沙门。(《尼传·慧绪传》)攸之在荆州曾有道士陈公昭,贻以天公书。攸之当信道教者也。齐初丹阳尹沈文季奉黄、老,欲沙汰僧尼。又于天保寺设会,令道士陆修静与僧道盛议论。(《僧传》)因二教之斗争,而双方伪造经典,以自张其教。道士所据者为《化胡经》、《西升经》等。僧人亦唱月光童子及三圣化导之说。月光童子故事,见于《申日经》。三圣化导之说,见于《冢墓因缘四方神咒经》与《清净法行经》。盖皆于晋宋间发见而流行者也。(详《国学季刊》四卷二号王维诚《老子化胡说考证》)及至宋末,道士顾欢乃作《夷夏论》以黜佛。为宋齐间二教上之一大事。(论见《南齐书》五十四)

北朝道佛之争根据在权力。故其抗斗之结果,往往为武力之毁灭。南方道佛之争根据为理论。而其争论至急切,则用学理谋根本之推翻。南朝人士所持可以根本推翻佛法之学说有二。一为神灭,一为夷夏。因二者均可以根本倾覆释教。故双方均辩之至急,而论之至多也。

自汉时牟子述或人之问,即讥信佛者之用夷变夏。晋世王浮作《化胡经》,亦持华戎之辨。其后朝臣奏疏,道俗论著,常有所争辩。而震动一时之著作,则为顾欢之《夷夏论》。顾欢,字景怡,一字玄平,吴兴盐官人。好黄、老,通解阴阳书。为数术,多效验。卒时在南齐初。其作《夷夏论》,在刘宋末叶。(时袁粲为司徒)初欢以佛道二家互相非毁,乃作此论。虽会同二教,而意党道。谢镇之(明帝时散骑常侍)、朱昭之(谦之之父,吴郡钱塘人)、朱广之(字处深,吴郡钱塘人,才理精诣,临川王常侍)均著论难之。司徒袁粲亦托为道士通公作驳(文见《南齐书》。通公或曰慧通。但慧通另作有《驳夷夏论》),僧人慧通与僧愍亦有驳议。(除袁粲文外,均载《弘明集》中)而明僧绍之《正二教论》,亦对顾论而作。(《通载》谓周颙亦有驳论)

顾欢虽谓孔、老、释同为圣人,然其执夷夏之界以黜佛则甚明。如曰:

端委绅,诸华之容。剪发旷衣,群夷之服。擎跽罄折,侯甸之恭。狐蹲狗踞,荒流之肃。棺殡椁葬,中夏之风。火焚水沉,西戎之俗。全形守礼,继善之教。毁貌易性,绝恶之学。(www.xing528.com)

又曰:

今以中夏之性,效西戎之法。既不全同,又不全异。下弃妻孥,上废宗祀。嗜欲之物,皆以礼伸。孝敬之典,独以法屈。悖礼犯顺,曾莫之觉。弱丧忘归,孰识其旧?且理之可贵者道也,事之可贱者俗也。舍华效夷,义将安取?若以道邪,道固符合矣。若以俗邪,俗则大乖矣。

其答袁粲之文有曰:

又夷俗长跽,法与华异。翘左?右,全是蹲踞。故周公禁之于前,仲尼戒之于后。又佛起于戎,岂非戎俗素恶邪?道出于华,岂非华风本善邪?

顾玄平之要旨在根据中、印国民性之殊异,而言西方之教不可行于中国。至谓印土俗恶,华风本善,则疑本出于《化胡经》。按汉代所传,称印人不杀伐,未言风俗不良。至晋以后,乃有其说。《后汉纪》言身毒俗修浮图道,不杀伐,弱而畏战。并言其内属之后,因汉人之奸猾无行者来居,遂诈谋滋生,习俗以坏。此当为汉代之传说。但晋时《化胡经》谓“胡人刚而无礼”。(见《笑道论》。又《北山录》五引王浮《化胡经》云:“胡人凶犷,故化之为佛,令髡赭绝嗣。”又吴去谦《维摩经》云:“此土人民刚强难化。”则《化胡经》之言疑采佛经所传,而过甚其辞)《正诬论》诬佛者申《化胡经》说,谓“其俗父子聚,贪婪忍害,昧利无耻,侵害不厌,屠裂群生”。《后汉书·西域传》虽亦言天竺人弱,“修浮图道,遂以成俗”。然其《赞》则谓其人“不率华礼,莫有典书,若微神道,何恤何拘”。此外在范蔚宗之前,桓玄难王中令,亦言“六夷骄强,非常教所化。故大设灵奇,使其畏服”。与范同时之何承天答宗少文,亦谓华戎自有不同。“何者?中国之人,禀性清和,含仁抱义,故周、孔明性习之教。外国之徒,受性刚强,贪欲忿戾,故释氏严五科之戒”。(均见《弘明集》。谢康乐亦以为华夷性殊,故孔释立教有异。详见《广弘明集·辨宗论》)顾欢之论,全用斯义。故其辨二教曰:

寻圣道虽同,而法有左右。始乎无端,终乎无末。泥洹仙化,各是一术。佛号正真,道称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生。在名则反,在实则合。但无生之教赊,无死之化切。切法可以进谦弱,赊法可以退夸强。佛教文而博,道教质而精。精非粗人所信,博非精人所能。佛言华而引,道言实而抑。抑则明者独进,引则昧者竞前。佛经繁而显,道经简而幽。幽则妙门难见,显则正路易遵。此二法之辨也。圣匠无心,方圆有体。器既殊用,教亦异施。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兴善则自然为高,破恶则勇猛为贵。佛迹光大,宜以化物。道迹密微,利用为己。优劣之分,大略在兹。

顾本信道,其说上溯出自王浮,自不足怪。及齐世有道士假张融作《三破论》,诋毁佛法,极为无理。但其言曰:“此三破之法(入国破国,入家破家,入身破身),不施中国,本止西域。”因“胡人无二(疑是仁字),刚强无礼,不异禽兽,不信虚无,老子入关,故作形像以化之。”又云:“胡人粗犷,欲断其恶种。故令男不娶妻,女不嫁夫。”其大意仍指佛教为“灭恶之术”,与顾欢之旨无异也。论出,刘勰、释僧顺作文驳之。约在同时,释玄光作《辩惑论》,亦痛斥道教之妄。(上均见《弘明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