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陀跋多罗与罗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的关系

佛陀跋多罗与罗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的关系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陀跋多罗与罗什《隋书·经籍志》称什公在长安时,西国僧人来者数十辈。此中所谓禅师者,当系佛陀跋多罗。[《僧传》未载领请外国法师事,仅《四分律序》称领与佛陀耶舍同东来])而同时尚有弗若多罗,昙摩流支,卑摩罗叉,均集长安,则于中国律藏至有关系也。佛陀跋多罗,此云觉贤,生于天竺那呵梨城(《僧传》并云,本姓释氏,迦维罗卫人,甘露饭王之苗裔也。实则其原因在于与罗什宗派上之不相合。

佛陀跋多罗与罗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的关系

佛陀跋多罗与罗什

隋书·经籍志》称什公在长安时,西国僧人来者数十辈。据今所知,苻秦时长安外人已甚多。姚秦时当更有增加。(《僧传》谓什公有外国弟子在侧,又《道融传》言,有师子国婆罗门外道至长安)按僧肇《致刘遗民书》(载《肇论》中),述长安佛法之情形曰:

领公(慧远弟子支法领)远举,千载之津梁也。于西域还,得《方等》新经二百余部。请大乘禅师一人,三藏法师一人,毗婆沙法师二人(《僧传》、《祐录》均缺请字下十九字)。什法师于大寺(亦作大石寺,此依《祐录》)出新至诸经,法藏渊旷,日有异闻。禅师于宫寺(即逍遥园。现行本《肇论》作“瓦官寺”,当误。慧远疏作“官寺”,亦误。今据丽本《祐录》改正)教习禅道,门徒数百,夙夜匪懈,邕邕萧萧,致自欣乐。三藏法师于中寺出律藏,本末精悉,若睹初制。毗婆沙法师于石羊寺出《舍利弗阿毗昙》胡本,虽未及译,时问中事,发言新奇。(《高僧传·肇传》,《出三藏记集》三均引之,而文略异)

此中所谓禅师者,当系佛陀跋多罗。三藏法师者,佛陀耶舍。(按《祐录·长含阿经序》曰,“以弘始十二年,岁在上章掩茂[庚戌]请三藏沙门佛陀耶舍出《律藏四分》四十卷,十四年讫。”[现存《四分律序》所记不同,但此序《祐录》不载,未可为据。]《祐录》三亦云《四分律》乃三藏法师佛陀耶舍所出。[《祐录》二亦称耶舍为三藏法师。]秦司隶校尉姚爽请其于中寺安居,三藏法师译律藏者,乃译《四分》也。[《肇论疏》多有谓为《十诵》者。但《祐录》三《十诵》系在逍遥园出,当非是])毗婆沙法师二人者,乃昙摩耶舍及昙摩崛多二师也。(据道标《舍利弗阿毗昙序》,二人于弘始九年写梵文,十六年始译之。肇公此书疑作于弘始十二年,而支法领即于此年前返抵长安。[《四分律序》谓领于弘始十年返,不知可据否。]至所谓禅师一人,三藏法师一人,毗婆沙师二人,或法领在西域得见而请之来,然未必同行至华也。[《僧传》未载领请外国法师事,仅《四分律序》称领与佛陀耶舍同东来])而同时尚有弗若多罗(助罗什译《十诵律》,未竣而卒),昙摩流支(助什续译《十诵》),卑摩罗叉(罗什之师,晚住寿春,大弘《十诵》,江南人宗之),均集长安,则于中国律藏至有关系也。

佛陀跋多罗(《祐录》作佛大跋陀),此云觉贤,生于天竺那呵梨城(《僧传》并云,本姓释氏,迦维罗卫人,甘露饭王之苗裔也。但《祐录》无此语),以禅律驰名(慧达《肇论疏》无律字)。游学宾,受业于大禅师佛陀斯那。秦沙门智严西行(《达疏》多一慧睿),苦请东归。于是逾越沙险至关中(此据《智严传》。《僧传·觉贤传》称其东来度葱岭,路经六国,疑即《西域记》卷十所谓东南大海隅之六国,至交趾乘海舶达青州,再行入关,殊不可信),得见罗什,止于宫寺(《僧传·智严传》谓住大寺。《玄高传》作石羊寺。《祐录》十二《师资传》作齐公寺)。教授禅法,门徒数百。名僧智严、宝云(据《僧传》)、慧睿(据《达疏》)从之进业。乃因弟子中颇有浇伪之徒,致起流言,大被谤黩。秦国旧僧僧□、道恒谓其违律,摈之使去。贤乃与弟子慧观等四十余南下到庐山,依慧远。(事详《僧传》)计贤约于秦弘始十二年(公元410年)至长安,当不久即被摈。停庐山岁许,慧远为致书姚主及秦众僧,解其摈事。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乃与慧观至江陵,得见刘裕。(《通鉴》裕是年十一月到江陵)其后(公元415年)复下都,译事甚盛。(后详)(www.xing528.com)

觉贤与关中众僧之冲突,慧远谓其“过由门人”。(据《贤传》)实则其原因在于与罗什宗派上之不相合。《僧传》云,什与贤共论法相,振发玄微,多所悟益。贤谓什曰:“君所释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什曰:“吾年老故尔,何必能称美谈。”觉贤对于罗什之学,可知非所伏膺。盖贤学于宾,其学属于沙婆多部。(《祐录》十二《师资传》)罗什虽游学宾,精一切有学,但其学问则在居沙勒以后,已弃小就大(沙婆多部即小乘一切有)。据当时所传,佛教分为五部。不惟各有戒律(参看《祐录》三),且各述赞禅经。(语见《祐录》慧远《庐山出禅经序》)罗什于戒律虽奉《十诵》(沙婆多部),但于禅法则似与觉贤异趣。什公以弘始辛丑(公元401年)十二月二十日至关中,僧睿即于二十六日从受禅法。什寻抄究摩罗罗陀(简称罗陀)、马鸣、婆须密、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疑系胁比丘)等家禅法,译为《禅要》三卷。(据《祐录》当即《坐禅三昧经》,一名《菩萨禅法经》,现存,但系二卷)后又依《持世经》益《十二因缘》(各录均言阙,但恐即现存《坐禅三昧经》之末一经)及《要解》二卷(《禅法要解》,现存)。至弘始九年(公元407年)复详校《禅要》(据《祐录》,此当即现存之《禅秘要法》),因多有所正,而更详备,当与第一次所译极不同。(上以据《祐录》僧睿《关中出禅经序》)什公之于禅法,可谓多所尽力。《晋书·载记》云什公时沙门坐禅者恒有千数,《续僧传·习禅篇》论曰:“昙影、道融厉精于淮北”,则什之门下坐禅者必不少。但约在弘始十二年(公元410年),觉贤至关中,大授禅法,门徒数百。当什公弘三论鼎盛之时,“唯贤守静,不与众同”。(语出《僧传》)而其所传之禅法,与什公所出并相径庭。于是学者乃恍然五部禅法,固亦“浅深殊风,支流各别”。(《祐录》慧观《修行不净观经序》中语。按此序乃现存经第九品以下之序)而觉贤之禅,乃西域沙婆多部,佛陀斯那大师所传之正宗。其传授历史,认为灼然可信。(慧观序详叙传授历史。而旧有觉贤师资相承传。[《祐录》十二]盖禅法重传授家法,不独戒律为然也)觉贤弟子慧观等,必对于什公先出禅法不甚信任。慧远为觉贤作所译《禅经序》(此序称为统序,乃现存经全书之序。慧观序,则为其后半部之序),谓觉贤为禅训之宗,出于达摩多罗与佛大先(即佛陀斯那)。罗什乃宣述马鸣之业,而“其道未融”。则于什公所出,直加以指摘。按什公译《道楞严经》,又自称为《菩萨禅》。(见《僧传·僧睿传》及所译禅经)而觉贤之禅则属小乘一切有部。其学不同,其党徒间意见自易发生也。

觉贤所译《达摩多罗禅经》,一名《修行道地》,梵音为“庾伽遮罗浮迷”,此即谓《瑜伽师地》。按大乘有宗,上承小乘之一切有部。则有宗之禅,上接有部之法,固极自然。觉贤所处之时,已当有部分崩之后,其学当为已经接近大宗之沙婆多也。《僧传》云:

秦太子泓欲闻贤说法,乃要命群僧,集论东宫。罗什与贤数番往复。什问:“法云何空?”答曰:“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唯色常空。”又问:“既以极微破色空,复云何破一微。”答曰:“群师或破析一微,我意谓不尔。”又问:“微是常耶?”答曰:“以一微故众微空,以众微故一微空。”时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道俗咸谓贤之所计微尘是常。余日长安学僧复请更释。贤曰:“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缘一微故有众微。微无自性,则为空矣。宁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此是问答之大意也。

据此,贤之谈空必与什公之意不同。而其主有极微,以致引起误会,谓微尘是常。而什言大乘空义说无极微(见下文),则似贤之学不言毕竟空寂,如什师也。又按贤译《华严经》,为其译经之最大功绩。而《华严》固亦大乘有宗也。总之觉贤之被摈,必非仅过在门人,而其与罗什学问不同,以致双方徒众不和,则为根本之原因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