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任用人才,齐桓公与曾国藩的成功秘诀

任用人才,齐桓公与曾国藩的成功秘诀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管仲的到来,使得齐桓公十分注重有才干的人,他深知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清末名臣曾国藩颇具容人之量,很会用人所长。其幕府之中,人才济济,文武兼备。在使用人才时,要识大体、看主流,苛求小过,有时无异于打击人的积极性,而“赦小过”,实质上是一种最起码的激励方式,是对一个人社会价值的最根本的肯定和认可。

任用人才,齐桓公与曾国藩的成功秘诀

管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治国贤才,他本是齐桓公的对手公子小白的师傅。但齐桓公不计前嫌仍然重用管仲,终于把齐国治理得强盛起来。管仲的到来,使得齐桓公十分注重有才干的人,他深知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想,齐国只有一个管仲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更多像管仲这样的人才才行。

一个领导者如果真心求贤,就必须有诚意,礼贤下士,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人才,不管他以前做过什么。

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就足以让一些现代的领导者效法。诸葛亮胸怀伟略,卧居隆中,声明远播。刘备和曹操几乎同时听说了诸葛亮的大名。据野史记载,曹操比刘备更早一步来请诸葛亮,但最后却是刘备得偿所愿,而曹操却失之交臂,其原因就是:刘备能够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而曹操却只派出莽将夏侯以势相逼,以祸相胁。

曹操幕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但最终也没有在其有生之年一统天下;刘备将寡兵微,地少人稀,却能维持局面几十年而不倒,其主要差别就在于:曹操心胸狭窄,生性多疑,不能公平地任用人才,他手下几乎都是曹氏家族和夏氏家族的人;刘备一直能平等地对待和恰当地使用荆襄、巴蜀两大集团中的精英分子。

清末名臣曾国藩颇具容人之量,很会用人所长。其幕府之中,人才济济,文武兼备。当时,李鸿章是一个好喝懒做之徒,几乎所有的人都对他深恶痛绝,必欲驱之而后快。但唯有曾国藩独具慧眼,充分发挥了他的才能。李鸿章眼光敏锐,见地深刻,看问题常能一针见血。曾国藩启用他后,一方面时加责骂,挫其傲气;一方面则法外开恩,还往往主动去和他讨论战略战术。曾国藩的一番苦心,终于造就了一个近代史上的大人物。(www.xing528.com)

还有左宗棠,他是“大清王朝”的“中兴三杰”之一。左宗棠虽然很有才华,但他为人非常傲慢,曾经因此而得罪了很多人。曾国藩爱才心切,执意栽培他,总是给他最大的发展空间,使他有机会从浙江、福建一直打到新疆、甘肃,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清世宗说:“赦小过,举贤才,为政之体当如是也。”又说:“知识短浅之过,朕自然宽恕,加之教训,但必须知过必改……”意思是,“赦小过,举贤才”是为政的主要方面之一,由于知识缺乏而犯的过失,自然会受到宽恕,只是要加以教育训导,使之知过就改。也就是说,对于犯小过的人,“宜教而勿逐”。不仅要赦免一个人的小过,而且要帮助教育他改正,这才是真正爱护人才的做法。

在使用人才时,要识大体、看主流,苛求小过,有时无异于打击人的积极性,而“赦小过”,实质上是一种最起码的激励方式,是对一个人社会价值的最根本的肯定和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