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创视角看世界全集:青少年的第四只眼创新思维

独创视角看世界全集:青少年的第四只眼创新思维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独创视角看世界独创常常表现为打破常规。一些青少年运用第四只眼所做的发现、发明及创造,令众多专家学者也为之折服和倾倒。青少年运用“第四只眼”,展开想象的翅膀,其创造才能最直接地体现在写作、绘画领域。而这种独创性恰恰是构成创新思维的基础。所谓人的“第四只眼”,本质上说的是人的独创性。“第四只眼”常常用一种近乎挑剔的眼光看问题。

独创视角看世界全集:青少年的第四只眼创新思维

用独创视角看世界

独创常常表现为打破常规。打破常规就要求思维具有批判性:追求与众不同,就要求思维具有求异性。“第四只眼”常常用一种近乎挑剔的眼光看问题,并总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罕见的、非常规的想法。

印度一位学者曾写过一本讲述创造学的书,名为《第四只眼》。他说,人有两只眼睛,神有三只眼睛,如果通过创造力开发,那么人人就会有第四只眼。可以比神还聪明。

每个人都有创造力,人和人的差异在于有的人注重创造力的开发,固而显得创造力更强些;有的人总是墨守成规,忽略创造力的开发,因此就显得创造力弱一些。

创造力的另一神奇之处在于,孩子的创造力不一定比成人差。文化水平低的其创造力不一定比专家学者差。这一点颇可鼓舞广大青少年的信心。

一些青少年运用第四只眼所做的发现、发明及创造,令众多专家学者也为之折服和倾倒。

青少年运用“第四只眼”,展开想象的翅膀,其创造才能最直接地体现在写作、绘画领域。1996年8月,第一届全国少年儿童想象绘画展览在天津举行,其精品佳作让人目不暇接。

一位小朋友画了未来的电视机模型,这是一种电视机机壳的4个面都能出现电视画面的“多频道、多屏幕电视”,不同的家庭成员可以选择不同的频道,在不同面看电视,而互不干扰,未来的电视机设计者们能否实现她的这一独创性想法呢?

一位小朋友的画表达了“我长大后要造一种语言翻译机,使世界这个大家庭中所有的人和动物都能随意进行语言交流,也能更好地保护人类的朋友——动物”这一梦想。一位小朋友画的“解脱”,反映她幻想发明一种“百科知识输入机”,当人们睡觉时,机器能把所需的知识输入脑子里。

还有一位小朋友画的“长大了,我要种这样的树”,他设想:只要种一棵树,就可以结出苹果、梨、桃、菠萝、葡萄香蕉、橘子、石榴等各种美味水果。从节省土地的经济学角度看,这一设想极为合理,但它又大胆地向现代生物工程的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个难题,谁敢轻易就说这是荒唐的呢?

上海一位名叫王驷通的三年级学生,他穿的风衣上有一根带绳,绳的两头从风衣内串出来,可以把衣服扎紧。他有时会不小心将绳从一头拉出来,但要将绳的一头沿细窄的串绳洞串回去可就难了。每次他都要找妈妈。妈妈用一根别针连在绳头上,由于别针是硬的,可以用它来“牵引”带绳。有一天,带绳又“逃”出来了,可家里一时却找不到别针。一天,他从冰箱中取一根雪糕吃时,突然想到可以先把这根绳弄湿了放进冰箱里,把它冰成马蹄形,然后就能轻而易举地把已冻硬的“冰绳”串过风衣上的串绳洞了。(www.xing528.com)

王驷通同学运用“第四只眼”所做的发现,虽然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他的设想却有其独创性的一面,因为“把绳子也像雪糕一样冻硬”,恐怕很少有人能够想到。而这种独创性恰恰是构成创新思维的基础。

所谓人的“第四只眼”,本质上说的是人的独创性。独创常常表现为打破常规。打破常规,就要求思维具有批判性;追求与众不同,就要求思维具有求异性。“第四只眼”常常用一种近乎挑剔的眼光看问题。并总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罕见的、非常规的想法。

过去曾有一位画师收了几个徒弟,为了考验徒弟们的天赋。画师给了每个徒弟一张白纸,出了一道题,要大家用最简练的笔墨画出最多的骆驼。结果当答卷交上来时,师傅发现,几个徒弟的画法有很大的差异。

几个年龄较大的徒弟想法很普通,有的在纸上画了许多小骆驼,有的干脆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了大量的圆点,用圆点表示骆驼。但这些画都被画师认为缺乏创意。因为这几幅画的思路是一样的,即尽可能画更多的骆驼,而纸上无论画多少,都是有限的。只有小徒弟的画最有独创性:他画了一条弯弯的曲线表示山峰和山谷。画上只画了一只骆驼从山谷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一个头和半截脖子。这可以表明,谁也不知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或许就是这一、两头,或许三四头,或许是一个庞大的骆驼群……

最早的火车是用齿轮做车轮的。轮与铁轨之间是用齿轮咬合着齿轨行驶的,因为人们认为只有这样,火车才不会脱轨。但这样一来,火车行驶得很慢。火车司炉工史蒂文森用“第四眼”想到“让火车改用平轮、平轨”。结果证明,火车不但没有打滑脱轨,而且速度提高了将近10倍。

一个人若潜心发挥自身的创造才能,善用“第四只眼”,其能力也会增大十倍甚至百倍。

费涅克是一名美国商人,深知许多城市居民饱受各种噪声干扰之苦。在一次休假旅游中,小瀑布的水声激发了他的灵感。他用立体声录音机,录下了许多小溪、小瀑布、小河流水发出的声音,还录下了许多鸟鸣的声音。然后,将复制整理的录音带高价出售。这种商品把那些久居闹市的人们,带进了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他的生意十分兴隆,尤其买“水声”的顾客川流不息,因为许多市民喜欢在“水声”的陪伴下安然进入梦乡。

弗雷德里克·图德被称为“冰王”,他因为经营人们认为不值钱的冰而发了大财。图德的想法很简单:把冰从不值钱的地方运到可卖高价的地方。这个大胆的想法,曾使同时代的人感到迷惑和可笑。不管别人怎么想、怎么说,图德全力以赴地忙于运冰,随之而来的是滚滚财源。仅1856年,图德就向菲律宾、中国、澳大利亚、西印度群岛等地用船运送了14.6万吨冰。天道酬勤,图德从司空见惯的冰中获取了大笔利润。可以说,到了19世纪中期,图德已经牢牢地确立了自己的冰王地位。

浅野总一郎23岁时走出故乡的小山村,来到了满眼繁华的城市——东京。当时浅野总一郎身无分文,吃饭也成了问题。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泉眼。已经整整一天没吃东西的浅野总一郎,用手捧起泉眼里的水来充饥解渴。没想到,他一喝完泉水,顿时觉得非常清凉,非常可口。他想:“干脆卖水算了。”于是,他捡来卖水的工具,在路旁摆起了卖水的小摊,开始了他的卖水生涯。两年后,25岁的浅野总一郎已赚了一笔为数不少的钱,开始转向经营煤炭……

在许多人眼中根本不值钱的东西,却可能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的商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