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开幕式致辞:佛教与当代文化建设论文集

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开幕式致辞:佛教与当代文化建设论文集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尊敬的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代表:首先非常感谢会议主办方邀请我出席这样一次研讨会,我觉得这个主题非常有现实意义——佛教与当代文化建设。所以把佛教和迷信联系在一起是对佛教一个极大的误会,极大的误解。以上是我们对佛教的一个基本的认识,并以此来看佛教在构建中国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开幕式致辞:佛教与当代文化建设论文集

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尊敬的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代表:

首先非常感谢会议主办方邀请我出席这样一次研讨会,我觉得这个主题非常有现实意义——佛教与当代文化建设。佛教应当为当代文化建设做出贡献,佛教也可以为当代文化建设做出贡献。因为佛教已经经历了2600年的历史,至今不仅没有衰退,反而呈现出非常兴盛的趋势。最近我和宗教局的一位领导谈话,他说从印度驻华大使馆获得这样一个信息,讲到佛教在欧洲发展情况,其中讲到英、法、德佛教发展很快,信众越来越多,特别是德国佛教信徒已经达到500万,是德国人口的十分之一。这说明佛教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适应当代文化发展的需求。

在物质主义泛滥的今天,佛教可以为净化人类心灵发挥它的作用,在治疗当今人的心理疾病方面,心理学学者非常认同的一点就是,佛教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佛教在推动当今社会道德建设,从而获得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和谐方面做出贡献。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部分,是一个主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在十年前就讲,中国传统的文化在今天要继承和发展,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要借助于佛教,因为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系统,而是把传统文化各个因素吸收和融合到它的系统当中去了。

我觉得我们对佛教的看法要有一个新的认识,也涉及我们对整个宗教的认识。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总是把宗教信仰跟有神信仰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宗教信仰不一定都要和有神信仰联系在一起。佛教信仰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宗教,因为我觉得佛教之所以能适应中国文化整体的环境,就是因为佛教有这样一个特点。因为中国文化的整体环境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所以佛教在中国文化中发展便如鱼得水。刚才增勤法师也提到,佛教在中国两千多年传播的过程中,是有许多创造的,跟印度的佛教不是完全相同的。

我想对佛教敢于提出一个这样的认识,从古代的高僧到当今的高僧都讲过,佛教不怕不信,就怕迷信。所以把佛教和迷信联系在一起是对佛教一个极大的误会,极大的误解。为什么说佛教不是迷信呢?我曾经讲过佛教的几个特征:(www.xing528.com)

第一是正信,正信什么呢?正信诸法因缘所生,而不是神的创造;第二正信命运是由因果业报所造成的,不是神来决定的。

佛教还是一种智信,所谓智信就是要转识成智的“智”,因为识是分别的,我的意识对现实世界做出千差万别的分别,由于分别我们被现实世界的千姿百态所诱惑,于是我们就失去了理智,产生了执著、产生了烦恼和痛苦,所以佛教要让我们转识成智,所谓“转识”就是要我们通过“识”的局限性而获得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可以用来消除分别,也就是让那个我们通过现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也就是佛教讲的破相显性。所以说佛教是一种智信。

那么佛教又是一种自信,因为佛教反复强调让我们自作明灯。释迦牟尼在临终的时候,他的弟子们哀求他,请他不要往生,请他留下来。弟子们说:如果你走了之后,我们去依靠谁?当时释迦牟尼讲了三句话:第一,我死了以后,大家可以以戒为师,这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说法;第二,大家要以法为依,就是说用释迦牟尼所说的佛法作为依据,第三句话就是自作明灯,自己照亮自己。所以佛教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脱的这样一个宗教,我称它为自信。

第四,佛教是一个实信,实实在在的信仰。特别是佛在当下,证在当下,解脱在当下,而不是把这个修证寄托在一个遥远的未来,或者一个不可把握的世界,而是在当下就证悟成佛。所以中国近代著名的太虚大师就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此名真现实。我们敬仰的是佛陀,但是完成在我们自己的人格,人圆满了,也就成佛了,所以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真实的,也就是“此名真现实”。

以上是我们对佛教的一个基本的认识,并以此来看佛教在构建中国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我相信把佛教运用在当代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间,肯定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社会道德滑坡、道德底线突破,这样一些令大家担忧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我想佛教作为一种文化,至少在这个方面具有补救的作用。所以我觉得这个会议的主题是非常的好,我衷心地祝愿“佛教与当代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