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与当代文化建设:和谐发展成果

佛教与当代文化建设:和谐发展成果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佛教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佛教中优良成分的借鉴和吸收对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极为必要。佛教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影响。佛教中的不少成分有利于缓和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矛盾,减少冲突,放松紧张情绪。

佛教与当代文化建设:和谐发展成果

佛教与现代社会和谐发展

姚卫群[1]1

内容提要:佛教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起过重要作用,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和民众和睦相处做出过积极贡献。今天,佛教仍然在不少国家或地区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较大影响。在新时期,广大民众应正确看待佛教,借鉴其中的有益成分;佛教也应与时俱进,努力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两方面的协调发展,将对促进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佛教 和谐社会 文化遗产

佛教的出现是人类对自身和周围世界进行探索和思考的产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印度释迦牟尼提出佛教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思想观念,对当时该地区人们的思维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后,对后世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也有宝贵的启发意义。我们现在看到的佛教的精细理论体系,不仅包括佛教创立者的基本构思,也包含了后来不同时期佛教信众和思想家的补充和丰富。因此,从历史上看,佛教是一个发展中的文化体系,是与时俱进的。在新时期,一方面,广大民众应进一步吸收传统佛教中的优良文化遗产,从中继续借鉴有益的思想成分;另一方面,佛教自身也应适应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其理论体系,焕发出更新的面貌,在新形势下造福社会,利益众生。以下就这方面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深入研究传统佛教思想体系中的优良文化遗产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研究传统佛教中的优良文化遗产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开展这种研究既是有关社会文化教育科研机构的责任,也是佛教团体或组织的义务。这种研究可在多方面展开。从当前来看,有三方面是较为基础性的,也是比较重要的。

1.加强印度佛教的基础理论研究

佛教产生在古代印度,它的主要经典也产生在印度。因此,佛教的基本理论体系是在印度形成的。我们要深入研究佛教思想,继承和发扬传统佛教中的优良文化遗产,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认真了解佛教在古印度发展时期的基本观念或本来面目。具体来说,就是要大力开展对佛教的经、律、论的学术研究。这种研究世界各国的学者已进行了很长时间,取得了大量成果。但佛教的文献浩如烟海,人们远没有穷尽其内容,还有许多研究空白,先前的不少研究成果也还有不少需要完善和补充。这方面可做的事还有很多,本世纪也不一定能做完。目前应当对这些佛典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重点研究。这种研究应是多角度或多方面的,但对有关佛典的文本和主要义理的研究是最基础的。只有在这种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其中的优良文化遗产,并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佛教进行较深入的分析。

2.重视对佛教在有关学科分支中内容的研究

佛教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它实际涉及许多学科,如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算等等。在长期的发展中,佛教在这些领域中都有重要影响,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因此,所谓继承传统佛教中优良的文化遗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包括借鉴和吸收佛教在许多领域中展示出来的具体内容。要注重多学科的专门和综合研究。现代化的佛教研究应该有多学科的专门研究,还应该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所谓专门研究指在某一学科中进行该学科中佛教影响或佛教内容的专门研究,即除了进行传统的文本和义理的研究外,特别应重视从语言学社会学考古学心理学政治学、美学等方面进行多学科的专门研究。在这些专门研究的基础上,再对佛教进行综合性研究。这样,有可能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这种成果会使人们对佛教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对新时期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3.重视对世界各主要佛教流传国家中佛教特色的研究

佛教虽然诞生在古印度,但后来成为世界性宗教,在其发展流传过程中,又不断提出了大量新的思想或观念,增加了新的文化成分。这些成分也是传统佛教中的重要内容,也包含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因此,在借鉴和吸取佛教中的优良文化遗产时,也要重视对世界各主要佛教流传国家中佛教特色的研究。佛教的流传地域极为广阔,古代佛教主要在亚洲地区流传。从流传系统来讲,主要可分为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中国、韩国日本等国流行的佛教主要属于北传佛教。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流行的佛教主要属于南传佛教。无论是北传佛教还是南传佛教,都有着不同于古代印度佛教最初教义或理论的内容。中国佛教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印度佛教的许多文献原文在本国没有保存下来,而中国的汉译和藏译佛典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种巨大的损失,使后人得以了解印度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佛教在中国又发展出来许多宗派(无论汉地还是藏地都是如此)。这些宗派提出了大量印度佛教先前不曾有的思想,确立了印度佛教僧团先前不曾有的寺院规章。韩国和日本佛教也提出了不少适合这些国家国情的佛教观念或佛教制度。南传佛教在佛教发展中亦占有重要地位,它保存了许多早期或部派佛教的重要文献,此外还形成了不少独特的南传佛教国家的僧团形态和思想观念。研究这些佛教流传国家的佛教的特色,可以完整准确地认识佛教文化,能够更全面地或更多地吸收佛教中对当代人类有益的成分。

对佛教中优良成分的借鉴和吸收对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极为必要。佛教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影响。与古代社会相比,它传播的区域更为广泛,影响的人民更为众多,提出的观念也不断增多。对佛教文化遗产的挖掘和研究,有助于启发今天人们更好地分析事物和认识事物,丰富精神生活。佛教中的不少成分有利于缓和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矛盾,减少冲突,放松紧张情绪。这对于创建和谐社会是十分重要的。

二、努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当代一般民众应对佛教文化中存在的积极成分有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其对社会进步能起的有益作用。佛教教团也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对自身进行认真的思考或反思,开展可行的改革与创新活动,努力为创建和谐社会而尽力。这方面需要教内外僧俗大众的共同努力,促进佛教在新时期适应现代人类社会的需求。从教界来讲,至少应致力于以下几方面:

1.努力开展造福民众的社会活动

进入佛门,成为佛弟子,常被称为是“出家”,但出家并不就是与世俗世界完全隔绝。在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中,就已强调要不离世间,要在现实世界中达到涅槃或觉悟。中国古代的禅宗也发扬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弘扬“不离世间觉”或“佛法在世间”的思想。近代中国佛教界又大力倡导“人间佛教”的思想。这些为当代佛教僧团积极开展造福民众的社会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佛教的一个基本观念是慈悲。强调当民众有困难时要伸出援助之手,给民众消除痛苦,带来快乐。在当代社会中,虽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科学技术有很大进步,人民大众的生活状况有较大改善,但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区民众的生活水平常有很大差距,不同行业和不同职位的人员的收入常常极为悬殊。不少人或不少家庭经常会因为某种原因而陷入困境。佛教僧团如果有可能的话,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这些民众,尤其是一些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寺院,应发扬佛教的慈悲精神,给这些处在贫困或危难中的民众以救济。当然,这要视寺院自身的财力而定。有些处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寺院经济实力雄厚,在这方面可多做一些事情,以实际行动体现佛教对众生的关怀。而一些在经济不很发达地区的佛教寺院,经济力量有限,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开展这种活动。只要有从事这类活动的积极意愿,还是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的。

佛教僧团开展积极的社会公益活动,也不仅仅限于特殊情况下的扶危济困,在促进文化事业发展上也可以发挥作用。在这方面做贡献的途径很多。例如,经济状况较好的寺院可以捐资助学,帮助一些家境较差的学生完成学业,帮助一些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改善状况。此外,寺院也可以筹资实施或协助实施一些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项目,如修建某些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开展某些学术研究活动,出版一些学术系列著作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明显地改善佛教寺院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能够使佛教寺院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去。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虽然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但丑恶的现象也不少,如损人利己、贪得无厌、欺压弱小、行骗牟利、背信弃义等。这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定因素,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痛苦。打击或抑制这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当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国家机关主管部门的相关措施,但佛教僧团或组织在这方面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也是造福民众的社会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佛教寺院可以在所在地区根据自身和当地的具体情况做一些宣传活动,特别是通过信教群众影响更大范围内的民众来抵制这些社会丑恶现象。佛教的理论或教义中实际有大量反对或抑制上述社会现象的成分。如佛教的伦理思想中有不少克制自己私欲的内容,反对侵害别人的利益。佛教反对所谓“三毒”——贪、瞋、痴。这些内容都可以加以引申,直接用来反对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反对“贪”,在当代社会中可以用来抑制人们的贪得无厌;反对“瞋”,在当代社会中可以用来抑制人们的损人利己、欺压弱小等的行为;反对“痴”,在当代社会中可以使人们认识到不当得利是不可能长久的,执著一时的私利是最大的无知。佛教中类似的观念或理论还有许多,有不少对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有益的。佛教寺院在参与社会活动时可以有意识地将宣传自己的教义与社会上开展的反对或打击丑恶现象的活动结合起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净化社会风气做出贡献。

2.认真加强寺院或佛教组织内部的自身建设(www.xing528.com)

佛教自身也是与时俱进的,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佛教寺院或组织也要不断完善自己,这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寺院的规章制度应适合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时代要求,另一是僧众或教职人员的素质应不断提高,跟上时代的发展。

佛教从古印度产生时就制定了约束信徒的戒律,确立了这方面的基本精神。但佛教的戒律在其后来的发展中实际上是不断完善,修订的。后世佛教所执行的戒律在不少内容上是印度早期佛教所没有的或与之不同的。即便是古印度佛教的戒律,在历史上也有不同版本,反映了佛教中不同派别,不同时期所持戒律的情况。佛教传入其他国家后,虽然原来印度佛教戒律的基本内容在总体上保持了下来,但在各个国家中还是形成了一些有本国特色的佛教戒律。如汉地的佛教戒律与藏地的有很大不同,南传佛教的戒律与北传佛教的戒律也有不同。同一地区的佛教戒律,古代与近代也会有不少差别。这种情况说明,佛教戒律是随时代变化或随地区不同而变化的。这种变化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在新时期,佛教的寺院或组织应稳妥地进行自身内部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僧众的具体行为规范和管理规章。这些规范或规章应在总体上不违反佛教传统戒律的基本精神,但又能反映时代特色,适应地区情况,执行起来便利有效。

佛教僧众或教职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佛教适应时代发展的极重要的一环。佛教在现代社会所开展的佛事活动有着新的时代内容或特征。这就对现代寺院僧众的文化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佛教寺院或组织应有意识地提高所属人员的文化素质。提高文化素质的途径很多。如选派人员去教内外的学校学习,不仅提高僧众的佛学造诣,而且提高僧众的综合素质。有条件的寺院可派人员去国内外的著名学府学习,攻读学位,在整体上提高寺院僧众的学历层次。如果因种种原因不能去有关学校学习,则可通过其他途径提高僧众的文化素质,如请一些教界高僧或教外学者来寺院开办各种学术或文化讲座,学习或了解一些新的思想或掌握一些新的研究技能。当然,这种文化学习应结合提高僧众的佛学造诣或佛学研究能力展开。例如,为了提高僧众学习或研究佛典的能力,可以安排一些年轻的法师学习与佛典关联较大的语言。汉地的僧人学习一些梵语和藏语。非汉地的僧人学习古汉语等。佛教思想博大精深,义理不容易理解。现代人看古佛典困难较大,一些译本的经文含义不是很清晰。如果能对照不同文本的佛典来阅读,许多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再有,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计算机的技能对于各行各业的工作都很重要。佛学研究或佛教活动的开展也需要借助计算机来提高效率。现在我们整理佛典、查找佛教资料、开展佛教学术交流,都离不开计算机。对僧众的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也是提高寺院人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3.积极进行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创新

佛教的与时俱进表现在多方面。它的基本理论体系或主要思想也应包括在内。任何一种理论或学说,如果是有生命力的,就不可能是僵化不变的,要有创新和发展。到现在为止的佛教历史本身也证明了这一点。就印度佛教本身来讲,其基本理论体系就是不断发展的。原始佛教时期,佛教注重探讨人生现象,提出了四谛、十二因缘、五蕴、无常、无我等观念。部派佛教则除了继续探讨人生现象外,进一步探讨更多的宇宙现象,对法的分析较原始佛教明显细致和深入了。大乘佛教对人或事物本质的看法与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又有明显的差别,内容更为丰富。后期佛教中密教占了很大的比重,佛教的理论重心与先前也有不同。佛教传出古印度后,在不同的国家中,理论上又呈不同特色,不同时期的学说也有变化。因此,佛教的理论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佛教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即佛教僧团或佛教组织中能否继续产生历史上出现的那种佛教著名论师,如印度的龙树、世亲,中国的玄奘、宗喀巴等这样的对推动佛教思想发展有极大贡献的人物。笔者认为,现代的佛教僧团或组织应以历史上佛教内的伟大思想家为榜样,努力对以往的佛教理论进行总结,思考,创新。要吸收现代科学的许多新成果,分析现代社会面对的新问题,提出佛教理论上的新观念,对许多现实问题作出解答,表明看法,丰富和发展佛教的理论体系。这也是当代佛教对创建和谐社会应当做出的贡献。

三、倡导佛教与不同思想派别或文化团体的相互理解与接触

人类世界的文化是多元的,佛教是人类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产物之一。与佛教同样存在于世界上的文化体系有很多。从历史上看,佛教对于其他的不同思想形态,基本上能够采取宽容的态度,虽有不同思想间的交锋,但总体上说是持一种和平相处的态度。在现代社会,佛教僧团和组织应当保持和发扬过去的优良传统,努力与不同文化形态相互理解,保持友好接触。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了解当代流行的思想观念

在当代社会中,除了以往流传下来的重要思想派别之外,又涌现出不少新的思潮或流派。这些思潮或流派有的仅存在于个别国家或地区中,有些则是流传于多个国家或地区中。它们的作用范围不同,影响大小不一。佛教既然要参与社会事务,既然要借鉴吸收当今社会中的各种有益成分以充实和丰富自己,就应了解各种流行的思想观念。了解这些思想观念并不等于全部接受它们,也不是要都反对它们,而是要进行分析比较,摒弃其中的消极成分,吸收其中的积极成分。而且,了解这些思想或流派的过程,也是佛教融入现代社会,适应现代社会的过程。这对于佛教的发展是有益的。

2.理解不同文化形态的差别

不同的文化形态的出现都有其形成原因。许多文化形态的观念与佛教有不同。现代佛教僧团或组织对这些不同应有正确的认识或理解。要认识到,这些不同有些是形式上的,有些则是实质上的。

对于一些形式上与佛教思想的表述有不同,而实质内容与佛教没有多少差别的学说,佛教完全可以赞成。例如,佛教讲诸行无常,这种观念在许多思想派别或体系中都有相应的说法,只是所用言词或表述形式与佛教不同而已。再如,佛教的一些伦理观念,不少内容在许多思想流派或文化体系中是类似的,对于这些流派或体系中的这类主张,佛教自然也是不应否定的。

对于一些在实质上与佛教理论不同的思想派别或文化体系的观念,佛教也应具体分析。有些观念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例如,一些大的世界性宗教,形成于不同的国度和历史环境中,这些教派提出自己的学说,与佛教理论不同,这是很自然的。当代佛教对于这些教派的观念也应当理解。再有,一些派别或思想体系提出与佛教不同的看法,是因为它们看问题的角度与佛教不同,或涉及一些重要的政治、经济利益。对于这类理论,佛教可能不赞同,但却也应持理解态度。这对于创立和谐社会也是需要的。

3.增进与不同思想文化团体间的友好往来

现代社会中存在不少思想流派或文化团体。佛教要了解它们,客观认识它们,就要与其接触。在接触时友好相待,增进友谊,建立社会中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观念的社会团体之间的良好关系。

现在人们经常讲“对话”,特别是不同宗教间的对话,如“佛耶对话”“回佛对话”等等。这类活动在世界上逐步增多。当代佛教僧团应积极对待这种对话,大力加强与不同思想文化团体间的友好往来。有了接触才可能更好地彼此了解,一些未接触之前的偏见或误解才能够消除。

不同的思想派别或文化团体间肯定有对事物的不同看法,但通常也会有相同的看法。佛教在与它们的接触中应努力求同存异,强调有共识之处,从共同点出发,合作开展一些造福社会,利益众生的活动。这也是促进现代社会文化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

佛教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起过重要作用,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和民众和睦相处做出过积极贡献。在21世纪,我们相信,在广大民众和佛教团体的共同努力下,建设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注释】

[1]作者简介:姚卫群,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系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