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举民主革命旗帜,以武装起义为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方式,是其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民权主义反映了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单选、多选)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此后,资本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利权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

1904年至1905年,为争夺在华利益,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开战,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最终,日本以战胜国的身份,攫取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的特权。在日、俄相斗之时,英军侵入中国西藏地区;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列强勒索的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日益高涨,清政府面临革命风暴的冲击。

(二)清末“新政”的破产

清朝末年,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主要内容是:筹措军饷,训练新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育才兴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随后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实质是以立宪为名,行集权之实的政治骗局,因而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

(三)资产阶级革命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阶级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洲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新的社会力量即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的政治力量的增长,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了一个不断壮大的阵营。

2.骨干力量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他们受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在革命中常常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他们是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单选、多选)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中日甲午战争前,孙中山曾幻想通过和平改造的道路挽救中国,他上书李鸿章,提出一系列改革主张,上书失败后,他决心以革命的方法推翻清朝统治。1894年,他在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次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革命的总目标。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举民主革命旗帜,以武装起义为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方式,是其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宣传革命

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猛烈抨击康有为的保皇谬论。邹容的《革命军》一书,则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步系统地宣传革命、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思想的著作。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明确地表达出把反清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

2.成立革命团体

1904年后,随着反清革命运动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如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它们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中国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革命纲领,首次提出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取代腐朽专制的清封建王朝的革命目标。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负责会内日常工作,《民报》为其机关报。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选择题命制重点)(www.xing528.com)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一)政治纲领

1905年,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了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二)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1.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也就是孙中山说的“民族革命”。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满洲封建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族主义一方面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另一方面强调对满族封建势力的打击而放松了对汉族封建势力的清除,因此,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口号。

2.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的内容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反映了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它的缺点是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

3.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也就是孙中山说的“社会革命”。具体做法是:第一,核定地价;第二,照价抽税,国家抽收累进税,以限制地主的财富;第三,照价收买,利用国家政权逐步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它的缺点是,不敢发动广大贫苦农民,通过自上而下的斗争,改革封建土地制度。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单选、多选)

(一)论战的三个核心问题

20世纪初,面对民主革命的潮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保守主义立场,鼓吹保皇立宪、反对革命,形成改良派。1905年至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阵地,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论战,促成了戊戌维新之后的另一次思想解放热潮。其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改良派用“国家主义”来反对革命派,认为革命会招致瓜分、内乱;革命派反驳,清政府的卖国方针才会导致瓜分险境,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

2.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

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恶劣”,“民智不逮”,缺乏作“共和国民”的资格,没有实行民主政治的能力;甚至认为,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的资格也不够,必须由清政府先实行十年“开明专制”,以资过渡。革命派反驳,“民权”的兴起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公理”,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在推翻君主专制后,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

3.要不要进行平均地权

改良派认为,封建土地所有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土地国有违背了“自然法则”,将妨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触动封建土地制度就是危害“国本”,就是“煽动乞丐流民”暴动。革命派反驳,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并举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最为有利的。

(二)论战的重大意义

同盟会成立后两年多的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使众多知识分子站到革命的阵营中来。但是,在论战过程中也暴露出革命派的弱点:在要不要反对帝国主义和依靠下层工农群众这两个关键问题上,革命派并没有作出正确的回答。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又不愿意发动劳苦群众。这些认识上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辛亥革命的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