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波普:后现代艺术的开端

波普:后现代艺术的开端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出乎汉密尔顿本人的预料,这个用于展览目录和海报的“平面设计”,后来被视为全世界第一幅“波普经典”,开了当代艺术史上可能是最为大众熟知的流派“波普艺术”之先河,汉密尔顿也因此被称为“波普艺术之父”。

波普:后现代艺术的开端

波普一词源于英语的“Popular”,有大众化、通俗、流行之意。它反映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大众文化和20世纪60年代波普美术的影响,认为艺术不应仅供少数人享用,而应走向普通大众,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缘此要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颠覆一切传统的审美观念。当然,最早进行这方面创新的不是美国人,而是英国人理查德·汉密尔顿,他在1956年创作了拼贴画《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迷人?》,画中首次出现“波普”(Pop)字样,画家在第二年致朋友信中对“波普”一词做出解读,称之为“流行的(为大众设计)、瞬时的(短期解决方案)、易耗的(容易被忘记)、低成本的、批量生产的、年轻的(以年轻人为目标)、顽皮的、性感的、手法巧妙的、引人入胜的大生意”。谁都知道,在此之前,生活和艺术的界限是分明的,绘画和其他姊妹艺术很少发生联系,而波普艺术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固有格局,它消解了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的区别,让艺术走入平常生活。至此,商品形象或工业设计品形象大量进入艺术创作,对英国设计乃至后来国际上的设计风潮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折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于1922年2月24日出生在英国皮姆利科,是杜尚多年的崇拜者。小学毕业后,汉密尔顿开始从事广告工作,为了深造,他先后在圣马丁艺术学院、皇家艺术学院、斯莱德艺术学校的各种夜校班进修,获得了设计类课程的教师职位。由于长期教授设计课,汉密尔顿格外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从1952年开始,以伦敦当代艺术学院为中心,人们开始讨论当代技术和通俗表现媒介的相关问题。汉密尔顿当时刚过30岁,他和一批年轻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评论家自称为“独立派”团体,着重讨论大众文化和含义,例如电影广告牌、机器之美等,该团体迷恋新型城市通俗文化,特别被美国的表现形式所吸引。1956年,汉密尔顿因创作拼贴画《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迷人?》而一夜成名,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先锋艺术家,并获得了皇家艺术学院的教职。20世纪60年代,他同友人在纽卡斯尔创办学校,教授基础艺术设计。汉密尔顿晚年隐居于牛津郡,后期作品也有了一些改变,他不断从快餐文化的网络里跳脱出来,开始关注和表现国际性政治问题。2011年9月14日凌晨,汉密尔顿辞世。

图397 汉密尔顿(1922—2011)

图398 《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迷人?》,拼贴画,26厘米×25厘米,汉密尔顿作,现归私人(小埃德温·詹斯)收藏

这是现代艺术史上最有感染力、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1956年,独立团体在伦敦白教堂艺术画廊举办大型展览“这就是明天”(This Is Tomorrow),汉密尔顿负责设计展览用宣传品。他直接挪用消费社会中的大众偶像级图标,并从《妇女之家》《生活》《商业周刊》等时尚杂志和广告册页中剪裁下形象元素,然后拼贴成了一幅图画,题为《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迷人?》(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so appealing?)。作品全部由印刷图片拼贴而成,反映着画家所要提示的西方现代的流行生活方式:一套公寓房间,现代化的陈设。女主人公是一个坐在床上卖弄风情的裸体模特儿,房中间站着的男主人公肌肉发达,是当代青年崇拜的健美型男性标准。地上有一台带式录音机、床柜前一台电视机,正播放着好莱坞女明星的广告片,墙上有放大的连环图画的封面,左侧立一福特徽章。此外,还有漂亮的女仆拉着吸尘器长长的管子正在为铺着地毯楼梯吸尘,窗外左边有一个电影屏幕,上面正映现着电影《爵士歌手》中的艾尔·乔尔森的特写镜头。作品提示着人们,这些大众传播媒介正是波普美术所要提示的东西,它也是西方现代文化的潮流事物。画中男子手上拿着一支写有“POP”字样的棒棒糖,波普艺术(Pop Art)一词由此而来。POP既是英文Lollipop(棒棒糖)一词的词尾,又可看成是“流行的、时髦的”(Popular)一词的缩写。出乎汉密尔顿本人的预料,这个用于展览目录和海报的“平面设计”,后来被视为全世界第一幅“波普经典”,开了当代艺术史上可能是最为大众熟知的流派“波普艺术”之先河,汉密尔顿也因此被称为“波普艺术之父”。

80多岁时,汉密尔顿曾把这件令他有点厌烦了的作品称为“小小的印钞机”。在中后期的创作时期里,他为披头士创作出了“White Album”(白色相簿),作出了系列以“Brown Toaster”(布朗烤面包机)为蓝本的设计,更以美国敞篷复古跑车“Chrystler”装置出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梦”。汉密尔顿宣称:“通俗艺术作为不同于美术的一个部分,今天并不存在。波普艺术今天的对等物是消费者的产物,它有众多的人口来消受,由巨大的娱乐机器来创造……其结果是高度的个性化和老练,但也有其健康的活力。”[3]这就道出了20世纪50年代伦敦和纽约年轻画家的愿望:寻求独特的时代气质。汉密尔顿标举和实现的创新在美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一批重量级人物横空出世,安迪·沃霍尔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

安迪·沃霍尔(1928—1987)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是捷克移民的后裔。沃霍尔从小酷爱绘画,曾在卡耐基技术学院学习。21岁时离开匹兹堡去纽约寻找发展机会。他知道要在美国的视觉艺术上获得成就,就必须让人们看到他,知道他的存在,大众传媒在这方面给了他许多启示。1952年他在纽约以商业广告绘画初获成功,逐渐成为著名的商品设计师。在艺术实践中,安迪·沃霍尔大胆尝试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1954年,沃霍尔首次获得美国平面设计学会杰出成就奖。其后3年,他连续获得美国艺术指导人俱乐部的独特成就奖和最高成就奖,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之一,也被称为“波普艺术之父”。

图399 安迪·沃霍尔自画像,1986年。(www.xing528.com)

在60年代的波普艺术中,对美国充满商业气息的社会的善意讽刺是最引人注目的了。电影当红明星玛丽莲·梦露照片的泛滥,也和可口可乐的广告一样,标志着美国社会大众的审美趣味。安迪·沃霍尔采取照相版丝网漏印技术,让画面像一张刚从印刷厂取来的未完成样张一般,图400《25个彩色的玛丽莲·梦露》是其中最具典型意味的代表。画家故意把印刷过程作两部分展现:右半边是印刷的第一道黑线效果;左半边是用丙烯色套印的彩色效果,并仿效廉价印刷品的低质量效果,使镂版定线不精确,造成套色错位,重复50次地印制在一个画面上,以加强其低俗的性质。画家借用这种手法来说明,此类大众趣味正像他这幅画一样,在大批量地被制造出来,直至你感到厌倦为止。

图400 《25个彩色的玛丽莲·梦露》,51厘米×41厘米,安迪·沃霍尔作,1962年,现被纽约画家贾斯帕·约翰斯收藏。

和理查德·汉密尔顿、安迪·沃霍尔齐名的美国后现代艺术领军人物还有劳森伯格。

图401 劳森伯格(1925—2008)

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年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亚瑟港,求学巴黎和纽约,曾跟随极简主义大师、德国现代派画家兼设计师约瑟夫·亚伯斯学习。1949年曾入“纽约艺术学生联盟”(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York)短暂学习,开始在全球的剧场中从事现代舞的舞台与服装设计,并创作实验性剧本。之后,他以抽象表现主义风格试验摄影设计与绘画,逐渐发展出个人的独特艺术风格——结合绘画(Combine Painting)。这是一种美术拼贴技法,利用生活上的实物与新闻图片组成抽象的画板画。在《影》(Shades)和《白霜系列》(Hoarfrost Series)这类作品中,他实验了多种印刷技术和材料。当时抽象艺术盛行,但劳森伯格却对抽象艺术推崇的即兴创作非常反感,反而对制作材料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的创作世界里,报纸、广告、商标、影视图像、封面女郎、快餐、卡通漫画等都可以成为创作素材。他几乎把所有可以找到的东西,甚至喂饱的山羊、剪碎的报纸、布料、时钟、摄影、绘画等,一股脑儿地塞进自己的作品中,再用颜色拼合。在《神谕》和《声测》(Soundings)等雕塑作品中,他利用了电子和其他技术设备。劳森伯格打破了传统的绘画、雕塑与工艺的界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他的“集成”作品引发了二战后美国艺术界的骚动,成为美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2008年5月12日夜,劳森伯格去世。

图402 《驳船》,布面油画与丝网墨印,9.8厘米×2米,劳森伯格作,1962年至1963年,今藏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

《驳船》是劳森伯格花了一年的时间创作完成的一幅全景式作品,艺术家运用拼贴技术、丝网印,把大众图像和五花八门的物品放进这幅综合式“画作”,从而把二维平面绘画和三维雕塑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美国式艺术形式,画面还融合了抽象表现主义的泼洒、挥洒技法,恣意纵横,展示了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工业化消费社会后的生活景象,这里有太空世界的漫游,也有繁华都市的交通枢纽,运动和变化成为作品的主旨。新一代年轻艺术极力追求的新美学表现,在这幅作品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可以在巨幅的图像、物品重叠中,体会美国年轻艺术家的时代精神和对艺术的想象,一种努力突破艺术极限的革命性创新。劳森伯格于1962年以此代表美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获得大奖,一下名声大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