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手稿》中的劳动与异化劳动:马克思主义探索

马克思《手稿》中的劳动与异化劳动:马克思主义探索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试就《手稿》中的劳动和异化劳动思想进行分析和论述,探讨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古典经济学只看到了劳动的肯定形式,而忽视了劳动的否定形式。马克思的哲学和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就在于揭示了“劳动为谁创造财富”的秘密,这一秘密存在于《手稿》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之中,以及《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资本运行的分析之中。这种劳动不是劳动者自觉自

马克思《手稿》中的劳动与异化劳动:马克思主义探索

劳动与异化劳动

赵润琦

(西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由人的生命本性所规定的对象化活动,既是人的谋生手段,又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劳动丧失了自由的特性,仅仅是谋生手段,就是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异化是人的生命本性的异化,是人的生命本性对象化的反向运动和非正常状态,是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共产主义是异化的克服和扬弃,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全面占有。

关键词:劳动 实践 对象化 异化 活动

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也是马克思分析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初始概念之一,对劳动和异化劳动的分析,是马克思哲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切入点。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劳动和异化劳动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克服劳动异化的途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商品生产中的不同作用。恩格斯也论述了劳动在人类进化和起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论断。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对劳动的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完成了哲学的历史变革。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归根到底就是生产劳动的发展史。本文试就《手稿》中的劳动和异化劳动思想进行分析和论述,探讨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

一、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是由人的生命本性所规定的对象化活动。“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一种手段。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p57)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二重性:(1)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是人维持自己的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劳动是人为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去进行的活动,只有依靠劳动,人才能获得自己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人才能生活,才能生存。劳动作为谋生手段,是一种现实的生命状态,也是一种客观的生命活动状态。(2)劳动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生命特性和生命本质的体现。人的劳动是自愿的,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人在劳动过程中是轻松的,愉快的,人能够享受劳动的成果,享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劳动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类似于“游戏”,是一种轻松的、自由的、令人愉快的审美状态。因此,劳动是现实状态和审美状态的统一。

劳动作为人的谋生手段,它体现了人与物的对立关系,是人通过对物的占有,对物的改造和利用,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存续和发展,这是人对物的私有制,它进一步可以发展为人对人的私有制;劳动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则体现了人与物、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在这种和谐关系中,人获得了幸福愉悦的感受。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与动物的分界,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源和动力。

二、劳动为谁创造财富——对劳动创造财富的具体分析

对“劳动为谁创造财富”的分析,是剩余价值理论产生的基本前提。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既是物质生活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是精神价值创造的源泉。劳动是善之源,也是恶之源。善和恶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外化的产物,善是劳动的肯定形式,而恶则是劳动的否定形式,是劳动的异化。古典经济学只看到了劳动的肯定形式,而忽视了劳动的否定形式。马克思不仅看到了劳动的肯定形式,也看到了劳动的否定形式。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的命题,揭示了劳动是财富创造和价值创造的源泉。马克思的哲学和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就在于揭示了“劳动为谁创造财富”的秘密,这一秘密存在于《手稿》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之中,以及《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资本运行的分析之中。对“劳动为谁创造财富”的分析,可以简化为以下三个方面:

(1)当人为了自己的生活而进行劳动时,劳动为自己创造了财富,给自己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在这种意义下,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是人谋取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活动。也就是说,人为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存,就必须进行劳动,不得不去劳动;不劳动,就不能生活,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当人为了自己的生活进行劳动时,劳动是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劳动是幸福的、快乐的、自由的,因而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是因为,人们在自由劳动的同时,可以自由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自由幸福地进行生活。农人在丰收时所获得的喜悦,是他在享受自己劳动的喜悦;当他在食用自己的劳动所得的食物时,更有一种喜悦之情。这和一个人在欣赏自己的孩子的可爱之情,和一个艺术家在欣赏自己的作品时的喜悦之情,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既是自己谋取生活的手段,又是自己的生活本身,劳动既是自己所进行的活动,又是为了自己生活所进行的活动,劳动的过程和劳动的结果都是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是劳动的付出和生活的享受的统一。

(2)当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给别人劳动时,这时的劳动,不仅给自己创造了生活的资料,而且也给别人创造了赖以生存的财富。如果这种劳动是自觉自愿的,这种劳动对他来说,就是幸福的、快乐的。这是因为,他为别人的生活创造了财富,作出了贡献,他为别人的生活的快乐、幸福而感到幸福和快乐。社会慈善机构或慈善家都在为别人服务,对生活不幸的人捐款资助,帮助这些人度过生活的难关,其善举的施行所取得的效果,也令他们感到幸福和快乐。(www.xing528.com)

(3)当人为了自己的生活和生存,不得不给别人劳动时,况且这种劳动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被迫的劳动时,虽然这种劳动也给自己创造了财富,提供了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但与这种劳动给别人创造的财富相比,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也就是他的劳动给别人创造的财富大于给自己的生活财富的数量,这种劳动就仅仅是自己谋求生活的手段,而不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种劳动是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强制的劳动,其劳动过程和结果与劳动者和劳动者本人的生活相对立,这种劳动就是一种异化的劳动,他劳动的越多,他的劳动成果就越不属于自己,他自己的生活就越贫穷。这种劳动不是劳动者自觉自愿的活动,劳动者在这种劳动过程中,不是感到幸福和快乐,而是感到不幸和痛苦。

上述三种情况,(1)和(2)是劳动的本然状态,劳动既是人的谋生手段,又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3)是劳动的异化状态,劳动仅是人的谋生手段,但不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三、劳动的异化及其克服

“对象化”和“异化”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哲学概念。对象化,就是一物指向他物,在与他物的关系中确证自身的活动,对象化,就是外化和物化,在对象化中,一物与他物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劳动作为一种对象化活动,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是人的生命本性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命本性是内在的,是人所本有的,它要表现出来,必须借助于外物,借助于一定的客体对象,通过人对客体的改造制作的活动表现自身,而这种活动就是生产劳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人的生命本质和生命特性的外化和物化,是人的生命本质和生命特性的现实化、活动化,其根本特征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异化”是对象化的反向运动,是对象化的非正常状态,它不是主体和对象本身所本有的东西,不是主体和对象的和谐与统一,而是二者的紧张与对抗,它表现为对象化的过程和结果,远离了主体的生命本质和生命特性,成为支配和决定主体的生命本质和生命特性的东西,成为与主体的生命本质和生命特性相对立的东西,从而使目的成为手段,手段成为目的,使生产变成了生活,生活则变成了生产。

劳动作为人的谋生手段,是与人的欲望和本能相关联的,是恶的起源,它表现为人对物的支配和占有,也表现为人对人的支配和占有,一旦当人失去对物的支配和占有权时,它就被劳动本身所支配,所占有。也就是说,他仅有劳动,而没有对物的支配和占有的权利时,亦即不能完全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时,他就会失去自己的劳动,成为自己的劳动的对立物。劳动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与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相关联的,是善的起源,是人对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而当劳动失去自由,成为一种强制的劳动时,它就会成为一种异己化的力量,与劳动本身相对立,与人的本质相异化。因此,劳动的异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劳动者失去对物的支配和占有权,劳动者不能完全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时劳动不仅是自己的谋生手段,而且也是别人的谋生手段,异化也就发生了;二是当劳动失去了自由的特性,成为强制的劳动时,异化也就发生了。

在私有制(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失去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他本人只有劳动力,而无任何其他可以直接享用的生活资料,他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别人劳动,以获取自己生活的必需资料。这时的劳动就转化为一种异己的劳动,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劳动,仅仅是劳动者自己谋取生活的手段,而不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资本家雇佣工人去劳动,而付给工人的工资,相当于工人劳动成果的一小部分。工人不能拥有和占有自己的全部劳动成果,而只能拥有和占有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仅仅只能勉强维持个人的生命存在和家庭生活。这种劳动就是一种异化劳动或劳动的异化。

人的生活从根本上看,也是一种对象化活动,是生产和消费的相互连接和相互统一。劳动作为人的对象化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生活,而劳动的异化则使生活成为手段,使资本对利润的追求成为目的,使劳动失去了自由自觉的特性,使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结果与人的生命本质和生命特性相对抗,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紧张与对抗。劳动的异化,即是人的异化,人的活动及其成果的异化。“异化劳动,由于(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是使类同人相异化;对人来说,它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1](p57)“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1](p59)在这种劳动中,工人作为劳动者首先与自己的劳动成果相对立,其次与自己的劳动过程相对立,劳动成果与劳动过程反过来以一种异己的力量支配着工人,从更根本的意义上看,劳动异化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就是人的异化。因此,工人的贫困化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社会历史现象,“工人的毁灭和贫困化,是他的劳动的产物和他生产的财富的产物,就是说,贫困是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1](p13-14)这种异化的克服和扬弃,必须借助于劳动的发展来实现,借助于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亦即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来实现。

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类特性,劳动的异化在本质上就是人性的异化,劳动的异化和私有制都是劳动的产物和表现,异化的克服和私有制的扬弃都必须在劳动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实现。克服劳动的异化是工人自己的历史使命。“共产主义是私有制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范围内生成的。”[1](p181)共产主义是异化劳动的克服,是人向自己的本质的全面复归。

马克思是按照“人性”——“人性的异化”——“异化的扬弃,人性的复归”

这一思维模式来论述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的,这一思维模式不免带有黑格尔哲学的思辨特征,是正题——反题——合题在马克思历史观上的体现。但马克思对劳动和异化劳动的分析和论述,却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现实世界的革命化变革找到了真正的实践途径。研读马克思的劳动和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审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异化现象,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转换。市场经济从根本的意义上来看,是一种以欲望为发动机制的逐利性经济,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在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和发生异化现象。”[2](p119)对这种异化现象,既不能回避,又不能夸大,必须从理论上予以关注,才能显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劳动作为谋生手段,是人对物支配和占有,是人和物的关系的对立与紧张,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使得劳动这一生活的手段转化为生活的目的,成为一种异己化的现象。一些私有企业、独资企业都程度不同存在着劳动异化的现象。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劳动异化现象,与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密切相关的,不是社会主义本有的,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有的,与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异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异化是制度性的,而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异化则是非制度性的,二者不能同日而语。对这种异化,必须以制度的力量和法制的规范予以克服,恢复劳动的自由本性,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健康轨道持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陈志尚主编:《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