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异化劳动”与“以人为本”

“异化劳动”与“以人为本”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异化劳动”与“以人为本”——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杨文极摘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什么在前苏联和中国会发生争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848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决不是所谓马克思早期著作。现在,我们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发展上,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受到很多启迪,获得不少收益。

“异化劳动”与“以人为本”

“异化劳动”与“以人为本”——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

杨文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什么在前苏联和中国会发生争论?一个原因就是研究者未能从工业化、现代化的视角进行阅读,而只是从阶级斗争的视角去阅读;另一个原因,就是研究者把它与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和斯大林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四章二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立起来阅读,所以研究者们长期以来把马克思的这一手稿看作是早期的不成熟的著作,从而贬损了手稿的科学价值和现代意义。现在看来这是完全不对的。我们从资本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视觉来看,却能体会到另一番新意。马克思是从生产方式的变革上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把劳动、资本和土地作为生产力的要素和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资本创造利润,土地创造地租,工人劳动获得工资,资本家通过资本、土地不断地使资本增值,而工人通过劳动所得的工资,只能勉强维持其劳动力的再生产。资本家越来越富,工人越来越贫穷,两极对立贫富悬殊扩大,出现了工人运动。工人运动带领无产阶级展开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而要进行斗争必须要研究工人劳动现状,研究劳动异化;承认劳动异化就必须研究改变异化劳动这个经济事实;要改变异化劳动这个经济事实,就必须把工人当成社会的人;要把工人当成社会的人,而不是物,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不仅不能否认,而且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努力解决这个根本问题。

关键词:劳动异化 异化劳动 以人为本 人类解放 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哲学是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中心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这三者是不可分离的。有些人把三者分离开来,结果使哲学空洞化、抽象化;使政治经济学丢掉了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使科学社会主义变成了空想社会主义。这里有深刻的教训。

马克思主义是“文本”。列宁主义是它在俄国的具体应用,毛泽东思想是它在中国的具体应用。“文本”不等于具体应用,具体应用与“文本”有很大的不同,二者不可混同。

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的理论反映。如果不从现代化的高度看问题,仅从阶级斗争的角度看问题,那是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848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决不是所谓马克思早期著作。现在,我们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发展上,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受到很多启迪,获得不少收益。

一、资本、土地、劳动三者的统一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讲的是一个经济事实。这个经济事实,不论德国的黑格尔、费尔巴哈,还是英国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都是承认的,而且还就劳动异化问题讲了许多话,表达了他们各自的看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资本家的联合是很通常而卓有成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招来恶果。此外,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可以把产业收益加进自己的收入,而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所以工人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从而,资本、地产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是必然的、本质的、有害的分离。资本和地产无须停留于这种分离,而工人的劳动则不能摆脱这种分离。因而资本、土地和劳动这三者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而“最低的、唯一必要的工资,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糊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按照亚当·斯密的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畜类的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1](p49)

解读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资本、地产和劳动是不能分离的。这三者的分离,就不会生产。没有生产,首先受害的就是工人。所以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敌对的,异化劳动是一个不可否定的经济事实。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批判》序言中也讲,他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的次序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分成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的。资本可以产生利润,地产可以产生地租,劳动可以产生工资,利润、地租、工资与资本、地产、劳动相对应。资本有资本市场,地产有房地产市场,劳动有劳务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金融市场出现了股市,地产土地市场出现了楼市,雇佣劳动市场出现了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形成了白领与蓝领。这一切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要求产生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拒斥它,不要它,就必然要影响经济的发展。通常我们进行生产,必须有资金、厂房和工人,也就是说,必须要有资本、土地和劳动三个要素,这是一条生产规律,也是一个基本常识。我们曾记得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对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资本国有化;在实行土改后又对全国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形成了工地国有化;在全民所有制的体制下,即资本、土地国有化基础上,把劳动作了不同处置,把工人置于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之下,形成拿上“铁饭碗”,吃“大锅饭”的情形。把农民放在“人民公社”这个“政社合一”的组织中加以处理,生产队保证农民正常生活。我们又用户籍制度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形成城乡的二元结构,全国施行了计划经济体制。结果使资本、土地、劳动不能很好地结合,导致生产不能发展,经济不能繁荣。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不发展生产力,不解放生产力,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的。我们也曾记得,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工厂企业实行了股份制,进行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对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散了人民公社,从而又把资本、地产、劳动三者统一起来。这样,在中国大地上又出现了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市场,出现了为马克思所研究的经济发展所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的情形。

阅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马克思与列宁、斯大林,在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中,有着重大差异。正是这些差异,使我们在认识和行动中产生了许多偏差和错误。列宁和斯大林都是从阶级斗争的观点上定义的。例如:列宁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p10)斯大林说生产关系是由三个方面构成的:“(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相互交换其劳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3](p594)在这里,生产关系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列宁、斯大林,在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下,大讲生产资料公有制,企图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核心建立先进的生产关系。结果,这种所谓的先进生产关系,并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种所谓先进的生产关系,把资本、土地、劳动正常运行的规律否定了。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能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存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4](p83)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列宁、斯大林把生产关系理解成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这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完整表述的简单化、片面化,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表述出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理论的丰富而深刻内涵。马克思关于资本、土地、劳动的论述,既揭示了生产力要素,又揭示了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经济规律揭示了出来。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说:“说到生产,总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4](p87)“肤浅的表象是: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占有(开发、改造)自然产品供人类需要;分配决定个人分配这些产品的比例;交换给个人带来他想用分配给他的一份去换取的那些特殊产品;最后,在消费中,产品变成享受的对象。……因而,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这中间环节是二重的,因为分配被规定为从社会出发的要素,交换被规定为从个人出发的要素。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人中,物主体化;在分配中,社会以一般的、居于支配地位的规定的形式,担任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媒介;在交换中,生产和消费由偶然的个人的规定性来媒介。”“分配决定产品归个人的比例(分量),交换决定个人对于分配给自己的一份所要求的产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因此形成一个正规的三段论法: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全体由此结合在一起。”[4](p91)其实,它们决非是这种肤浅的联系。马克思认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生产与消费之间具有同一性。“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因此,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4](p92)“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4](p94)例如,“在吃喝消费中,人通过消费生产自己的身体而且只有吃喝的行为,才使饮食成为人的产品。消费也生产出新的生产需要,创造出在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创造出在生产中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创造出需要。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在分配上出现的是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而在生产上作为生产要素出现的是土地、劳动、资本。说到资本,一看就清楚,它被提出了两次:“(1)当做生产要素;(2)当做收入源泉,当做决定一定的分配形式的东西。”[4](p97)马克思认为,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既然交换只是生产以及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和消费一方之间的媒介要素,而消费本身又表现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交换当然也就当做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4](p101)关于交换,马克思提出了生产交换、产品交换、企业交换,并且还说:“(1)如果没有分工,不论这种分工是自然发生的或者本身已经是历史的成果,也就没有交换;(2)私的交换以私的生产为前提;(3)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例如,城乡之间的交换,乡村中的交换,城市中的交换等等。可见,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4](p102)

我们援引了马克思的许多话,就是要说明列宁、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与马克思根本不同。我们用列宁、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作为思想理论指导,已经造成了不少偏差和错误,现在应当说,我们要回到马克思,按照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事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已经说明社会主义的发展,现代化的建设,必须坚持、遵循马克思所揭示的关于资本、地产、劳动三者统一经济规律的内容,这是我们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的一条最重要的经验。马克思用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说出了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种理论与实践是完全一致的。

二、异化劳动

马克思说:“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作前提。我们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费用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正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可怕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靠地租生活的人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1](p89)“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应当加以论证的东西当作前提。”[1](p89)“因此,我们现在必须弄清私有制,贪欲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关系。”[1](p90)

从以上这一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是如何考察异化劳动的。

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是积累的劳动。土地所有者的权利来源于掠夺。土地占有是私有制的基础,农奴是土地的附属物。劳动则首先是人的本质。所以,资本、地产、劳动这三者的结合,才可以进行生产。在私有制条件下,无产者不但没有资本也没有地租,只靠劳动,而且只是雇佣劳动。这是一些片面的、抽象的依靠劳动为生的人,资产者只能把工人当作一匹马一样来考察,不能把工人当作人来考察。这样,在私有制条件下,在雇佣劳动中,劳动就被异化了。

异化概念,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学习德国古典哲学,可以发现它有一个很强烈的人本主义传统,这个传统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影响很大。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深受法国卢梭启蒙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屈服于人、依附于人的人,已经不是一个人了。在人类的天性中,奴性是最大的恶。这正是反映了德国市民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宗教势力的进步性。康德讲,“人是目的,又是手段。”然而,康德看到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现象,“有德者未必享福,而享福者实多恶徒”。作为追求个体欲望满足的非社会性的恶,成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创立了科学,但科学反而给人们带来了害处。人类追求和平,但战争却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人应该是目的,然而人却成了手段和工具,等等。所有这些矛盾都是异化现象,都是由于对抗性的社会关系把人的活动的产物变成了某种与他格格不入的、异己的、敌对的东西。虽然当时康德尚未正式使用异化这一概念,而且其目标是反对封建宗教神学的。因此,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开创者的康德,在这个问题上,也表现为人本主义的进步性。

费希特的哲学,则明确地提出并使用了异化概念。他认为,自我设定非我,就是主体创造客体的活动。主体创造了与自身相对立的客体,客体成了异化了的主体,它使主体丢掉了独立性,变成了被客体限制和束缚的力量。然而,又由于主体的能动性,主动克服客体的限制和束缚,并通过客体认识主体自身,从而使异化复归(扬弃),达到主体与客体、自我与非我的最高综合统一。(www.xing528.com)

谢林则与康德、费希特不同。他的“同一哲学”的绝对本原,是一个既非主体、又非客体的绝对的、无差别的同一性。谢林虽然也指出了当时人的异化,而异化的扬弃又不知在何时,所以他就由提倡非理性主义神秘主义,最后走向了天启哲学。

黑格尔对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外化为自然,又扬弃外化,返回自身,达到绝对观念与其自身同一的过程,就是作为主体的绝对观念,由于其自身的能动性,在他的发展过程中,从否定自身,异化为自己的他物,自己的对立面,即变成了客体,客体不仅仅反过来限制和束缚主体,而且还以客体为中介,达到了绝对观念与其自身的同一。因此,异化概念成了黑格尔哲学的一个中心概念。不仅如此,黑格尔在社会历史观中,还主张国家、财富、艺术、宗教等都是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的异化。通过劳动,使人成为物化劳动。然而,人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中,必须同满足他人的需要分开,并且只有在满足他人的需要的同时,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与自己劳动产品之间形成了一种社会关系及其有机体。个人异化自己的人格和原有本质,要求从他物中发现自己的存在,达到自己决定自己,不受外在于我的力量的限制和支配,从而又通过这一过程来把握必然性而获得自由,这就是异化的扬弃。

黑格尔在这个基础上,又进一步考察了劳动异化。关于劳动异化,黑格尔的观点是:(1)劳动与产品相异化;在市民社会中,人们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劳动产品必须通过市场才能达到消费者手中,而通过市场又受客观的“供求规律支配”,这样就产生了“生产过多”、“财富过剩”和“缺乏相应比例”的消费者的劳动与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劳动本身要求主客体统一,但结果使主客体、劳动与其产品疏远了。(2)劳动使劳动者丧失劳动对象的异化。在市民社会,由于劳动分工使财富增加,但劳动创造的财富却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劳动者本身却日益贫困化。主体和客体疏远,甚至同主体的意志和愿望相对立,反过来支配和奴役主体劳动者;(3)所谓劳动使劳动本身的异化。在市民社会里,由于分工的发展,生产工具机械化,劳动者的劳动日益简单化,结果使劳动者成为机器的附属物,劳动成了使人厌恶的事情;(4)劳动使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在市民社会中,劳动创造了现实的、具体的人,商品、价值、货币和资本都是劳动的产物,在这里人与人的关系隐藏在物与物的关系之中,从而产生了“拜物教”这种异己的、盲目的力量统治着人本身。人的本质被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异化了。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是自觉的劳动创造,但在市民社会里,人的本质发生了异化,人被物所支配。从而他就比较深刻地揭露了市民资产阶级社会的内在矛盾。

黑格尔具体考察了主人与奴隶的对立与斗争,他把主人与奴隶看作是两个自我意识斗争的结果。他认为,主人所以为主人,正是因为他对奴隶的关系而成为主人;奴隶之所以为奴隶,也正是因为他对主人的关系而成为奴隶。主人与奴隶是对立的。主人与物不直接发生关系,而是通过奴隶间接地与物发生关系。由于主人必须依赖于奴隶劳动才能对物进行享受。从这个意义上讲,主人又不是独立自为的了。主人由于丧失了对物的支配权而变成奴隶,而奴隶则由于具有对物的支配权而变成主人,主人与奴隶的关系不仅是对立的,而且其地位是可以转化的。与此相联系,黑格尔分析了精神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高贵意识与卑贱意识的对立与转化问题。他说,所谓高贵意识是指封建贵族的意识,卑贱意识是指蒙受封建压迫的平民意识,高贵意识与卑贱意识的对立与斗争,导致了封建制度的瓦解。结果是,高贵意识变成卑贱的,而卑贱意识变成高贵的。由此可见,黑格尔的异化概念,首先突出和深化了对于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认识,夸大了异化、主体、绝对观念的能动作用,把客体看成是由主体自身分裂而创造的产物;其次,他把异化理解为对立、差别、矛盾,把异化的扬弃看作是对立面的统一,以异化作为事物发展的桥梁和中介,从而又借助于异化把绝对观念的发展描写成为一个统一的过程;再次,黑格尔的异化表明,人的活动和劳动结果所产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社会关系,说明人的活动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顺从某种必然规律的。

费尔巴哈把异化概念,用人代替绝对观念,把异化概念纳入其人本主义的范畴。费尔巴哈把自然宗教看作是一种直接以某种自然物或自然力量为崇拜对象的宗教,认为“自然是原本的上帝”,自然界提供了造神的客观材料,人类的想象力又把这些材料变成了神圣的客体,所以自然宗教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费尔巴哈认为,作为异化了的人的本质,是指人的类本质,上帝就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把自己的类本质异化为上帝,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疏远了,从而日益丧失了人自身的本质,成了自己创造物上帝所奴役和支配的对象。

总之,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所表现出来的一条人本主义的主线,用“劳动异化”的概念抽象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中人的境况,人的劳动的境况。这对马克思影响很大。马克思没有停止对德国思辨哲学的思考,进一步研究英国政治经济学,认真阅读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有关国民经济学的著作,撰写了《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等等,认真思考了西方经济学家们对“劳动异化”的描述,承认“劳动异化”是一个既定的经济事实。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正是从这个经济事实出发,论述了他的异化劳动理论,其理论主要有四层含义:(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对象化同时表现为异化。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劳动者创造的产品越有价值,他自己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这种把劳动产品变成劳动者异己的、敌对的现象,就叫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或物的异化;(2)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他们在劳动中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感到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受到摧残。劳动仅仅是劳动者的谋生手段。这种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的现象,就是劳动者自我异化;(3)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仅表现为物的异化,劳动自身的异化,而且还表现为人的类本质同人的异化。劳动者受到了劳动产品的奴役,劳动变成了劳动者简单维持生命的手段,劳动者被剥夺了他的类生活,人过着非人的、动物般的生活,所以,人的本质被异化了;(4)人同人之间的异化。异化劳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不仅生产出同自己对立的产品,而且还生产出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支配关系和阶级关系。这样异化劳动造成了私有财产和阶级对立,劳动者生产的产品被资本家占有,劳动成了单纯的谋生手段,劳动者过着非人的、动物般的生活,劳动者与资本家相对抗,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既然马克思已经完整地表述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内涵,并考察了这一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那么现在就应当进一步考虑怎样解决“劳动异化”和扬弃异化的问题了。马克思从资本、土地、劳动三者的关系出发,讲资本为了追逐利润而竞争,大资本吃掉小资本,讲地产的土地所有者与农场主为地租而斗争,大地产吃掉小地产,地产转化为商品,最后资本家购买土地,土地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这样就形成了有产者与无产者、资本家与工人了。马克思说:“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1](p99)怎样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是一方吃掉一方吗?马克思认为“工资与私有财产是同一的,因为用劳动产品、劳动对象来偿付劳动本身的工资,不过是劳动异化的必然的后果,因为在工资中,劳动本身不表现为目的本身,而表现为工资的奴仆。”[1](p101)“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因此,随着一方的消亡,另一方也必然消亡。”“从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这里不仅涉及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人类奴隶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产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罢了。”“强制提高工资,无非是给奴隶以较多的报酬而且既不会使工人也不会使劳动获得人的身份和尊严。”[1](p101)因此,我们可以说,从异化劳动同私有制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人类的解放,依靠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依赖于精神文明极大提高。只有人类最终摆脱了对物的依赖,对人的依赖、对人给自己制造的精神枷锁的依赖,人才能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异化劳动”才可以最终彻底根除。

三、以人为本

“异化劳动”呼唤“以人为本”、要求“以人为本”。扬弃劳动异化,就是建立“以人为本”。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异化说、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的劳动异化说,指出他们都没有把人当“人”,而是把人当成了“物”。马克思说:“李嘉图在他的书《地租》中说:各国只是生产的工厂,人是消费和生产的机器;人的生命就是资本;经济规律盲目地支配着世界。在李嘉图看来,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产品则是一切”。[1](p72)亚当·斯密也是“对人的漠不关心”[1](p74)马克思说:“不言而喻,国民经济学把无产者,即既无资本又无地租,只靠劳动而且是片面的、抽象的劳动为生的人,仅仅当成工人来考察,因此,它才会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工人完全和一匹马一样,只应得到维持劳动所必需的东西。国民经济学不考察不劳动的人,不把工人当作人来考察,它把这种考察交给刑事司法、医生、宗教、统计表、政治和乞丐管理人去做”。[1](p56)“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1](p56)“国民经济学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1](p57)马克思还说:“可见,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它就是一种具有最不幸的商品。然而,甚至根据国民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劳动也不是商品,因为它不是自由交易的自由结果。”[1](p60)

资产阶级从来就不把工人当作人看,无论黑格尔把人当作精神,费尔巴哈把人当作“自然的人”、“抽象的人”,还是无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把人称之为上等人、把工人称之为下等人(如同中国的上智下愚),他们都从来不把劳动者、工人看作人。也有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从反面,从劳动异化的各种表现中,揭露和指出了资产阶级社会不把人当作人看的一些丑恶现象。马克思说:“国民经济学家对我们说,劳动的全部产品,本来属于工人,并且按照理论也是如此。但是他们同时又对我们说,实际上工人得到的是产品中最小的、没有就不行的部分,也就是说,只得到他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工人生存所必需的那一部分,以及不是为繁衍人类而是为繁衍工人所必需的那一部分。”“国民经济学家对我们说,一切东西都可用劳动来购买,而资本无非是积累的劳动;但是同时他又对我们说,工人不但远不能购买一切东西,而且不得不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人性。”[1](p54)“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他们越想多挣几个钱,他们就越不得不牺牲自己的时间,并且完全放弃一切自由来替贪婪者从事奴隶劳动。这就缩短了工人的寿命。”[1](p51)劳动过度和早死、沦为商品、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这一切都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不是把劳动者、工人阶级当作人对待,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人类社会不以人为本的错误,甚至连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不得不承认。他们说:在生产力要素中,人与物是不同的。其中,劳动是人,而劳动材料则根本不包括人。材料要素如没有人的劳动要素就根本不能创造财富。现在已经看得很清楚,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作为劳动力的人,不是片面的、抽象的人,而是社会的、具体的人。他们是会思考、能创造和运用生产工具进行生产劳动的人。他既有头脑,又有躯体。他既能学习科学技术,又能进行科学技术创造。如果不把劳动者当成人来对待,那生产力就很难发展。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就从根本上说明要发展生产力,就必把劳动者、工人阶级当作人来看待。

马克思从“资本、土地、劳动”三者的关系中,分析劳动与工资,分析既无资本又无地产的劳动者工人阶级,得出异化劳动的结论。劳动异化是说劳动本来是生产的灵魂,生产是劳动的结果,但结果劳动异化了,这成了一个经济事实。异化劳动是说劳动异化既然成了一个经济事实,那么我们就要从异化劳动出发,来研究这一问题,解决异化劳动的扬弃问题。现在我们看得很清楚,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为了追逐利润,大资本兼并小资本,展开了竞争,在竞争中产品质量低劣,伪造、假冒、食品有毒等等,成了必然结果;在竞争中,资本金融市场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产追逐地租,地面的农业、林业、畜牧业和地上的房地产业,地下的矿藏采掘业,水资源等等,都成了国家的重要资源。过去的贫瘠土地,现在由于交通发达、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地价高攀,地租也在大大增值了。例如我国的山西、陕北的煤老板、油老板、气老板发财就是由于土地资源不断上涨。土地所有者的权利来源于掠夺,地租是通过农场主和土地所有者的斗争确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越来越成为雇佣劳动。马克思说:“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1](p93)针对异化劳动,马克思又说:“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的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p93)人可以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无机界,但有钱的人却不能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无机界,有钱的人把劳动者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无机界,这是一种不尊人权、蔑视人权的行为。然而,这种行为至今仍然存在,中国的2亿农民工,也逃脱不了这种命运。

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同时,这一思想也是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想完全一致的。何谓“以人为本”?胡锦涛所讲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有三个方面:一是要为人民谋幸福,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要尊重人权、要尊重人的生存权、发展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社会的主体,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是要人民既有权利又有义务,要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里的问题是,我们还要搞清楚“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二者的区别。我们认为,“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以民为本”,官与民相对应。当官的要以民为本,民如同水,既可载舟,又可覆舟,这是一种维护皇权的思想。“以人为本”,人与物相对应。也就是说要把人当人,不能把人当成物、当成牲畜,无论是当官还是做民,都是平等的。把人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内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联系,还有一个“为民作主”与“由民作主”的区别。“为民作主”和“由民作主”也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它们也反映出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为民作主”,谁为民作主?你为民作主的权力是谁给的?封建皇帝、清官大老爷说他的权力是上天给的,利用“天命论”、“君权神授论”进行辩护;资产阶级政客说他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利用“社会契约论”进行辩护;各种政党说他们的权力是人民群众给的,利用“先进政党论”进行辩护。这说明,权力本是人民自己的,由于人类社会要进步,所以人民需要把权力让渡出去,外化或异化出去,结果权力成了奴役自己的力量,成了压迫自己的工具,这就是权力异化。毛泽东也讲过,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人民给的。共产党要为人民做主,是由于人民掌权的条件尚不成熟,人民群众还不能自己做主,所以选择、委托共产党为民作主。共产党的权力既然是人民给的,所以共产党就应当把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人民自己作自己的主。共产党的领导最终还是要做到“还政于民”,要人民真正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把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这就说明,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在宪法、法律的基础上执政。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用宪法和法律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列宁、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和表述,与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理论的系统论述有着明显的区别。列宁、斯大林从生产关系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出发,把“白俄”驱逐出境,没收其财产,建立了国家所有制,实现了资本国有化;在农村,实行消灭富农和农业集体化政策,建立国营农场、集体农庄,实现了土地国有化;在资本和土地国有化基础上,对工人和农民分别纳入国有制之中进行劳动;在全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如此这般也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关系,并企图以这种先进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也是这样,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对民族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资本国有化;在土地改革之后,推行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实现了土地国有化;把工人和农民纳入国营企业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中,并以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政策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固定下来;如此这般就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企图以此种先进的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结果是事与愿违。这种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直接破坏了马克思“资本、土地、劳动”三者统一,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最后,前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把“资本、土地、劳动”三者统一起来,建立了市场经济。在中国,邓小平搞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资本、土地、劳动”三者统一起来,结果是生产力奇迹般发展了,经济繁荣了。这一切都说明,我们应当认真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论,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关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应当说,这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马克思的“资本、土地、劳动”三者统一的关系的论述,揭示了发展生产力的秘密。这是一个发展生产力或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同时,我们从这里也看出:“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1](p101)一方面,资本追求利润,地产收取地租,这些都是产生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异化劳动是既无资本又无地产的工人阶级的劳动,这种劳动得到了工资,所以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从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的关系看,私有财产,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的形式来表现的,而工人阶级解放又包含了全人类的解放,全人类的解放必然要消灭私有财产奴役制。马克思说,占有表现为异化,异化表现为占有,异化表现为真正得到公民权。[1](p101)这说明,以人为本与异化劳动二者紧密相连。要实现以人为本,必须要消除异化劳动,而消除异化劳动的结果,必然是以人为本。当劳动者、工人阶级真正得到公民权,即当社会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时,异化劳动的现象就被扬弃了。马克思说:“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的关系问题,也就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因为当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认为他们谈的是人之外的东西。而当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谈到人本身。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问题的解决。”[1](p102)我们期盼着异化劳动的被否定与扬弃和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与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