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富人复归: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挑战

财富人复归: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挑战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8〕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人类解放的理想,如果没有现实的历史运动提供感性实践的基础,就只是理念世界中的“应然”。马克思由此揭示出二律背反的人类存在与发展状态,并得出结论,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扬弃,财富的人本复归,不是一种精神的批判,而是通过内在否定的财富创造实践过程而不断使人性自由得以实现的历史过程,是一种现实的革命运动,必须通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抗甚至斗争来实现。

财富人复归: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挑战

从根本上说,异化关联着人的个性能否彻底解放、人类自由能否彻底实现的问题,异化表征着社会进步与人的非人化同时并存,这一二律背反的事实被马克思称为“历史之谜”。而解决这个历史之谜的途径就在于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即建立以人的世界而不是物的世界作为生产目的的共产主义社会,并以建立起的新的社会关系扬弃一切异化形式而使人得到彻底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尽管工业直接完成着人的非人化,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式,但它同时是以感性的、对象的形式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他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62〕也就是说,在私有财产的形式下,虽然工业创造财富成为压迫人、奴役人的力量,但它并不是与人无关的力量,而是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因此它同时也是人从那种奴役和压迫中解放出来的现实力量。与此同时,这种社会关系的异化在人类历史中具有真实的解放力量:“在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中,劳动即生产活动对它本身的条件和对它本身的产品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极端的异化形式,是一个必然的过渡点,因此,它已经自在地、但还只是以歪曲的头脚倒置的形式,包含着一切狭隘的生产前提的解体,而且它还创造和建立无条件的生产前提,从而为个人生产力的全面的、普遍的发展创造和建立充分的物质条件。”〔63〕较之于古代单个人之间直接的统治与从属关系而言,资本主义社会以物的形式占有权力,单个人的生命活动转化为交换价值,转化为货币,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为正是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64〕

马克思深刻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65〕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是从人的异化的极端形式导向人性复归的历史阶段,产生异化的社会关系本身包含着它的否定性的环节,发展着扬弃异化的条件,“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66〕。这种辩证发展的理解,决定了马克思对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改良的社会主义空想的批判态度。马克思认为,改良的方案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他们试图通过毫不触动私有制本身的方法来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而早期的共产主义之所以是一种“粗陋的共产主义”,就在于它虽然提出了否定私有财产的要求,但实际上只是追求财产的绝对平均主义,只是要求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即把共产主义视为财富在一切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试图使人人都成为私有者,因此它“不过实现把自己作为积极的共同体确定下来的私有财产的卑鄙性的一种表现形式”〔67〕。这种共产主义不是把财富视为“人的对象性本质”的体现,而“想用强制的方法把才能等等抛弃”,“到处否定人的个性”,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向贫穷的、没有需求的人——他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的非自然的单纯倒退,恰恰证明私有财产的这种扬弃绝不是真正的占有”。〔68〕

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人类解放的理想,如果没有现实的历史运动提供感性实践的基础,就只是理念世界中的“应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69〕因此,异化的扬弃,必须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为前提。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没有物质财富的充分涌流,就没有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私有财产普遍发展经历了从外在财富向内在的农业劳动的产物再到工业劳动的产物的三个历史阶段,其当代形式已从工业资本发展到了商业资本、金融资本,而现代资本运动本身所包含的消灭资本原则的感性实践趋向正是人的本质得到彻底实现的共产主义。一方面,现代生产力的发展高度社会化,先进的生产工具、现代化的通讯科技使得世界交往的程度日益加深;另一方面,资本的全球化正在成为对被资本主义生产抽去了感性生命的现代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性”否定。资本财富越是张扬、有力量,越是同自身矛盾、相冲突。因此,“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70〕

马克思由此揭示出二律背反的人类存在与发展状态,并得出结论,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扬弃,财富的人本复归,不是一种精神的批判,而是通过内在否定的财富创造实践过程而不断使人性自由得以实现的历史过程,是一种现实的革命运动,必须通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抗甚至斗争来实现。马克思以共产主义作为历史之谜的回答,揭示了通过社会财富的创造实现人的发展及以其为目的的社会的发展的意义。那么,马克思是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铁笔,镌刻下人类历史进程方向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财富观的要义是什么?本书将在第三章中详细剖析。

【注释】

〔1〕罗伯特·J.海尔布伦纳:《财富》,转引自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4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51—954页。

〔2〕色诺芬:《经济论》,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页。

〔3〕[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上),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1页。

〔4〕[奥]卡尔·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5〕[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01页。

〔6〕[英]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3页。

〔7〕[英]彼得·杰伊:《华尔兹舞步:财富的历程》,杨建民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3页。

〔8〕由嵘主编:《外国法制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9页。

〔9〕《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4页。

〔10〕参见法国《人权宣言》第2、17条。

〔11〕Christine Sypnowich:The Concept of Socialist Law,Clarendon Press,Oxford,1990,p.83.

〔12〕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4条。

〔13〕刘敬鲁:《经济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7页。

〔14〕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8页。

〔1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9页。

〔16〕张雄:《西方近现代经济哲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2期。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21页。

〔18〕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5页。

〔20〕徐亦让、解庭晨、胡香桂:《人类财产发展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21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21页。

〔24〕同上书,第527页。

〔25〕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219页,第7页。

〔2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27〕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上册,晏智杰、刘宇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28〕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98页。

〔29〕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二章、第三章。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4页。

〔31〕张雄:《财富幻象:金融危机的精神现象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32〕Albert O.Hirschman,The Passions and the Interests:Political Arguments for Capitalism before Its Triumph(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pp.100—102.转引自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33〕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96页。(www.xing528.com)

〔34〕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页。

〔35〕同上书,第66页。

〔36〕洛克:《政府论》上篇,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5页。

〔37〕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页。

〔38〕同上书,第54页。

〔39〕同上书,第76页。

〔40〕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92页。

〔41〕同上书,第73页。

〔42〕同上书,第184页。

〔43〕同上书,第185页。

〔44〕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3页。

〔45〕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页;另见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72页。

〔46〕张雄:《财富幻象:金融危机的精神现象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47〕徐大建:《社会公平、和谐与经济效率》,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4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大纲》(草稿)第3分册,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05页。

〔5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页。

〔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26—427页。

〔5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54〕同上书,第76页。

〔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0页。

〔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5页。

〔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3—244页。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0—361页。

〔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0页。

〔61〕同上书,第102页。

〔62〕同上书,第128页。

〔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页。

〔64〕同上书,第109页。

〔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6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9页。

〔68〕同上书,第118页。

〔6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70〕同上书,第8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