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哲学诞生的重大标志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哲学诞生的重大标志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不赞同上述两种观点,重点评价黄楠森先生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持完全否定的观点。本文认为,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哲学诞生的重大标志,但是异化劳动论也存在一些不成熟的缺点,必须进一步发展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异化论。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哲学诞生的重大标志

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哲学诞生的重大标志——兼评黄楠森先生对马克思异化劳动论的否定

周树智

(西北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的经济哲学的原生形态,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萌芽,奠定了马克思哲学以人为本的原则,是马克思哲学真正诞生和秘密开始的重大标志。异化劳动理论尚存在缺点和失误,必须进一步发展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异化论。黄楠森先生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持完全否定的观点,不仅完全违背历史事实,而且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关键词:异化劳动论 马克思哲学 诞生标志

如何正确评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学者们分歧很大,争论很激烈。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法国结构主义者阿尔都塞、前苏联斯大林主义者和中国学者黄楠森先生则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本文不赞同上述两种观点,重点评价黄楠森先生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持完全否定的观点。本文认为,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哲学诞生的重大标志,但是异化劳动论也存在一些不成熟的缺点,必须进一步发展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异化论。

一、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的经济哲学的原生形态

黄楠森先生在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连发三篇系列文章,提出“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1]。黄先生指出:“马克思有一个从人道主义历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化过程,他的唯心史观的主要形态就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即劳动异化理论。”[2]我认为,他的观点貌似有理,其实质是不仅完全违背历史事实,而且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黄先生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忽略了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和新哲学的历史背景,忽视了马克思与以前旧哲学家的根本区别,没有看到旧哲学家只是在纯粹精神领域就哲学谈哲学,而马克思是为了解答现实问题创立新世界观和新哲学的,更没有看到马克思是通过对经济领域的经济学的研究才形成自己的新世界观和新哲学的,异化劳动论就是马克思最初提出的新经济哲学理论的原生形态。

马克思1841年大学毕业后,到《莱茵报》工作。在《莱茵报》期间他遇到了实践中物质利益决定思想行为的现实与在大学学习形成的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决定现实的理论发生的激烈冲突,思想很苦恼。当他看到费尔巴哈1841年出版的《基督教的本质》提出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和颠倒黑格尔头足倒置的观点,思想豁然开朗解放,一下子从唯心主义立场转向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立场。为了解除自己的思想苦恼,他于1843年运用费尔巴哈的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认识方法,撰写了自己的第一部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他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了“不是国家和法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极为重要的具有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观点,但是,这部书在总体上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不是联系原本,而是联系副本,即联系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旧哲学来进行的。”[3](P2)这里说的“原本”,是指市民社会本身,即作为国家哲学和旧哲学基础的人们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问题虽然提了出来,但是问题本身尚未开始全面研究和解决。

1844年2月马克思被德国反动政府驱逐出境,到达巴黎,开始全面研究人类现实历史的“原本”,即研究市民社会本身,也就是作为国家哲学和旧哲学基础的人们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这就是马克思1844年5月至8月撰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手稿》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和批判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手稿》始于经济学,终于经济学,异化劳动论就是马克思在《手稿》里提出的新经济哲学的原型。

从《手稿》里可以看到马克思这时学习、研究和掌握了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让·巴·萨伊、大卫·李嘉图、詹·穆勒等人的经济学思想,并初次对这些经济学家的思想展开全面批判,马克思批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私有财产作为当然的理论前提,却未对私有财产产生的原因给予说明;他们虽然认识到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却不考察劳动与工人的直接关系,掩盖工人的异化劳动。马克思引证李嘉图书中的话说:“各国只是生产的工厂;人是消费和生产的机器;人的生命就是资本;经济规律盲目地支配着世界。在李嘉图看来,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产品则是一切。”[4](P32)马克思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立场观点完全相反,正如列宁所说:“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地方(交换商品),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P50)所以,马克思在《手稿》里以工人的异化劳动为出发点,具体考察异化劳动和工人的关系。

马克思在《手稿》里最初把斯密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并列起来,加以分析批判。在斯密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形式,即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是价值理论的核心因素,是收入、交换价值的原因和自然价格的组成部分。马克思通过对斯密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的比较分析批判,揭示了斯密经济学说的矛盾。马克思首先考察了工人的工资。他指出:“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的长久。”[4](P7)说明工人工资主要是由资本家决定的。马克思指出:“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糊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至死绝的费用。按照斯密的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牲畜般的存在状态相适应的最低工资。”[4](P7)揭示了工人工资的价值本质。

其次,马克思考察了资本和利润。马克思认为:“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4](P21)“资本是积累的劳动。”[4](P22)说明资本是死劳动支配活劳动的权力。马克思初步考察了资本家利润的成因。他指出:“资本家赚得的利润首先同工资成比例,其次同预付的原料成比例。”[4](P22)马克思还进一步考察了利润和资本的比例、资本家最低的利润率和最高的利润率、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比例以及大资本和小资本的竞争等情况。

再次,马克思考察了地租的成因。他指出:“地租的数量取决于土地肥力的程度。决定地租数量的另一个因素是土地的位置。”[4](P36)初步说明了级差地租

马克思的《手稿》后来舍弃了按亚当·斯密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并列结构做批注的这种分类批判法,把三者归结为一处,即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进行全面研究和系统分析。马克思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识到斯密的经济学虽然把劳动规定为价值的源泉,但是却不考察劳动生产同工人的直接关系,掩盖工人的异化劳动。马克思发现异化劳动是个客观存在的经济事实,这个经济事实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现实劳动。马克思对工人的异化劳动进行了具体的详尽的分析,并给出了四项明确的规定:第一,劳动产品与工人劳动异化;第二,劳动本身与工人异化;第三,人的类本质在工人劳动中异化;第四,不劳动的人(资本家)与劳动的人(工人)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里进一步考察了非工人方面也就是资本家的异化存在。马克思指出:“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对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人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因此,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因此,我们通过分析,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4](P61)这样,马克思就解答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始终没有解答的私有财产产生的原因问题,说明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的直接原因。

当然,马克思并不否认私有财产后来又成为异化劳动最重要的社会条件。马克思说:“诚然,我们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的结果的外化劳动(外化的生命)这一概念。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智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智迷误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4](P61)这样,马克思既揭示了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的最初的原因,又说明了私有财产后来是异化劳动实现的最重要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手稿》里不仅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考察,而且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货币”等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马克思《手稿》里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蕴含着马克思新经济学全部观点的萌芽,成为马克思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里全面系统深入论述和阐发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价值、劳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货币、工资、资本、利润、利息、地租、剩余价值等范畴及其关系的理论前提、基础和源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学说,而且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新经济哲学观,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提出的人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思想及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论和现实人道主义价值观的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全面超越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异化论和费尔巴哈的抽象的神是人的本质异化论,成为马克思新哲学诞生的重大标志。

在马克思《手稿》里对异化劳动的全部论述里,我们找不到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文字和表述,我们看到的恰恰是马克思到处对以人为本的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论和现实人道主义价值观的论述,可见,黄楠森先生提出的“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显然是他主观杜撰的,完全违背马克思哲学史的事实。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研究经济领域的经济学的产物,黄先生脱离开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这一大历史背景,不了解异化劳动论与马克思经济学的关系,不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根基和出发点是经济领域的经济学研究,经济领域的经济学研究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他在纯粹精神领域就哲学谈哲学,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是唯心史观,只能说明他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的《手稿》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

二、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萌芽

黄楠森先生认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是人道主义的唯心史观,不是唯物史观。应当指出,马克思《手稿》里的确没有明确提出“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但是,如果我们不是从概念形式上看问题,而是从异化劳动论的内容和实质上看问题,那就不能不承认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不仅超越抽象的人道主义的唯心史观,而且是地地道道的以现实的人为本的现实人道主义价值观和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观相统一的唯物史观的萌芽。

我的依据是:第一,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论一开始就明确指出:“我们且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4](P51)很显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不是从客观精神或从神出发,不是从自我意识出发,也不是从抽象的自然人出发,他的出发点是唯物的历史的现实的经济事实。这个经济事实是什么呢?就是工人的劳动产品不归工人所有。马克思指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相对立。”“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4](P51)这是马克思所揭示的异化劳动的第一个客观事实,这是地地道道的唯物史观,怎么能说它是唯心史观呢?黄先生却否认这一客观事实,就有点不实事求是了。

第二,马克思揭示了工人的劳动过程本身与工人自己相异化。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本来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自己生命的活动。他说:“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的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4](P58)可是,现在工人的劳动过程本身对工人来讲是件极其枯燥痛苦的事情,工人的劳动如同机器运动,人被物化,工人劳动过程本身从工人自身中异化出去了。据此,马克思指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活动的产品怎么会作为相异的东西同工人对立呢?”[4](P54)就是说,工人的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这是马克思所揭示的劳动异化的第二种情形,这种情形不还是一个客观事实吗?怎么能说它是唯心史观呢?黄先生竟然否认这一客观事实,这能叫实事求是吗?

第三,马克思揭示了工人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说:“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4](P57)“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4](P58)黄先生认为,这一条是判断劳动异化论是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唯心史观的最有力的证据。由他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指出:“在这里,作为出发点的人的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仍然带有抽象的、理想化的性质,而现实劳动被归结为异化劳动,是人的本质的丧失,共产主义则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的本质的复归。这离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说明社会历史的唯物史观,显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6](P35)这里,有几个问题必须辨析明白。其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提法是否正确?马克思是这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一个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4](P57)在这里,马克思把人的物质生产劳动这种生命活动的本质规定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说明“自由的有意识的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的类特性,同时指出工人的异化劳动不再具有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特性。马克思指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4](P57)马克思说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的标志,主要根据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生产是有意识的自由的物质生产劳动,而动物生命活动的生产则是无意识的自在的本能的活动。客观的事实难道不是这样吗?应该说这个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必须明白马克思讲的“人的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指人的物质生产劳动,与黑格尔把人的抽象的自我意识的自由自觉的精神劳动规定为人的本质完全不同。黄先生认为,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仍然带有抽象的、理想化的性质”,貌似有理,但却无视马克思的观点的内涵及其论述的针对性,显然是不正确的。

其二,黄先生批评“现实劳动被归结为异化劳动,是人的本质的丧失”,表明他根本就没有读懂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有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那个时期的工人劳动如同做牛做马,如同机器运动,工人被物化,劳动仅仅是工人谋生的手段,而资本家也只是把工人作为牟利的工具,把工人不当人,工人已经人不成为人,完全丧失了人应有的人性。马克思把“现实劳动归结为异化劳动,是人的本质的丧失”,表达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中的工人深厚的感情和对资本主义无情的鞭挞,有什么不对呢?至于说我们今天现实中的劳动有无异化劳动及劳动者人的本质是否丧失的问题,稍有良知的人都会给出肯定的答案。不仅如此,人们看得很清楚在我们今天的现实中还存在着大量的经济异化、政治异化、文化异化、社会异化等现象,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可见,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类本质在现实中的异化的观点,是更深刻的现实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和现实人本主义唯物史观。黄先生竟然否认现实中的异化劳动的客观事实,只能表明他的观点正是唯心史观。

其三,黄楠森先生批评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则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的本质的复归”的观点,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原始人虽然愚昧和野蛮,但是相对动物的生命活动而言,他们的生命活动和物质生产劳动是有意识的自由的活动,却是不可否认的。可是,当人类迈入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之后,作为劳动者的人类大多数却发生了异化劳动的现象,而财产私有制则是异化劳动的社会条件。共产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所有制,这就从根本上扬弃了劳动异化,使劳动者获得解放,从而使劳动者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和更广阔的领域里自由自觉的活动,使劳动者得以复归人类自由自觉劳动的生命本质,这不正是我们共产党人追求的现实人道主义的价值理想吗?黄先生批评马克思这一观点,只能表明他忽视了历史的辩证法。

其四,黄楠森先生批评说:“这离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说明社会历史的唯物史观,显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更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马克思讲的人自由自觉的劳动、异化劳动和异化扬弃,正是指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历史,正是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出发说明全部人类社会历史的唯物史观。“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和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二者本来就是一件事,哪里存在什么“一定的差距”?黄先生硬要在这二者之间找差距,这真让读者看了哭笑不得。

第四,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揭示了工人的劳动异化必然产生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讲:“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4](P59)马克思在这里表述了资本家与工人相异化、工人从而受资本家奴役是工人异化劳动的又一个客观事实,这就彻底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剥削和压迫工人、资本家与工人相敌对这一本质。这是地地道道的唯物史观,怎么能说它是唯心史观呢?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做出的四项规定,无一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的现实的经济事实,它表明马克思不仅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而且在对人与人关系的本质的认识上,不仅与黑格尔把自我意识规定为人的抽象的本质的唯心论和绝对精神异化论彻底决裂,而且超出了费尔巴哈的以抽象的人为本的神是人的本质异化论及抽象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本体观的唯心史观,实现了向科学的以现实的人为本的现实人道主义价值观和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观相统一的唯物史观和新现实世界观的彻底转变。因此,我们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和新现实世界观开始萌芽的重大标志。马克思论述的异化劳动其实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经济事实,而黄楠森先生认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是人道主义唯心史观,不仅不尊重起码的客观事实,而且在理论上不能成立,这种不实事求是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www.xing528.com)

三、异化劳动论奠定马克思哲学以人为本的原则

黄楠森先生之所以否定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最根本的一条原因,就是他认为人道主义历史观就是唯心史观,他不了解、不理解人道主义历史观有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区别,抽象的人道主义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而马克思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历史观却是唯物史观,异化劳动论奠定了马克思哲学唯物史观的现实人道主义价值观和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观相统一的以现实的人为本的原则即马克思哲学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是贯穿于马克思哲学体系里一条一以贯之的最根本的原则。

从哲学史上看,马克思之前有两种以人为本的哲学学说,一种是黑格尔的以人的自我意识为本的哲学学说,黑格尔把人的自我意识等同于人的本质,并且把人的自我意识夸大为超出人之外的绝对精神,提出现实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和异化,“世界用头立地”[7](P719),这是一种抽象的神秘主义的人本主义学说。另一种是费尔巴哈以人的自然肉体本身为本的哲学学说,费尔巴哈把人视为自然界的一个类,人是具有生物性、生理性和心理性的自然人,人性是不变的,人就是人;他认为人的绝对本质就是“理性、情感(爱心)和意志”[8](P27);他虽然提出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但是,他不了解宗教产生的现实社会原因;他不了解人化自然,更不了解人与人之间还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现实的社会关系,他的人本学是另一种抽象的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哲学学说。这两种以人为本的哲学学说的历史观,从根本上看,都是脱离人类现实历史存在的抽象的历史观,因而是抽象的人道主义的唯心史观。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之后,提出了第三种以人为本的哲学学说,说明现实的个人在现实世界里的现实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现实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形成了自己的第三种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哲学学说,即现实人道主义价值观和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观相统一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唯物史观和新现实世界观,异化劳动论奠定了马克思新哲学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是以人的非异化劳动实践为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的。马克思指出,人的非异化的劳动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人自由自觉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恰恰就是人的类的本质和人的类特性[4](P57)。尽管马克思在论述人性时运用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类特性”的术语,但是概念的内涵已经大大超出费尔巴哈,因为在费尔巴哈那里“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类特性”概念,只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而马克思在使用这个概念时不仅继承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类的本质包括“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含义,而且增加了人的“类的劳动能力”这一社会属性,并且提出人的物质生产劳动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同时,马克思提出人的“自由自觉的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的类特性的规定性,也与黑格尔对人的本质的界定相区别,因为黑格尔把人的自我意识界定为人的本质,他只承认人的精神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从来不承认自由自觉的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己而诞生、关于自己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4](P92)就是说,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人,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人化自然界,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创造全部世界史,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和类特性。恩格斯完全赞同马克思的观点。他后来撰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具体论证了劳动创造人的历史进化过程。恩格斯在马克思提出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人化自然界和劳动创造全部世界史的观点四十年后,再次称赞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锁匙的新派别”。[9](P258)(重点号是引者所加)可见,马克思把人的自由自觉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规定为人的类本质和类特性,正是马克思对人性的伟大发现,正是马克思的人物一体化的以现实的人为本的现实人道主义价值观和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观相统一的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黄先生却认为马克思这一发现是唯心史观,持否定态度,显然是错误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不仅对人的现实生存有决定意义,而且是解除人在理论认识上的困惑的必由之路,是理论之谜的解答。他说:“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4](P88)就是说,鉴别和判断理论上的是非,不能在观念领域实现,只能以人们的实践结果为标准。马克思还说:“从拜物教就可看出,理论之谜的解答在何种程度上是实践的任务并以实践为中介,真正的实践在何种程度上是现实的和实证的理论的条件。”[4](P127)说明在观念领域不能破除拜物教的神秘观念,只有人们成功的实践,才能破除人们拜物教的神秘观念,才能破解理论之谜。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根本不懂得现实的人以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为本质,颠倒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和观念世界的关系。他说:在黑格尔哲学里,“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不过是成为这个隐蔽的非现实的人和这个非现实的自然界的谓语、象征。因此,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被绝对的互相颠倒了。”[4](P113-114)

马克思异化劳动论提出的四条规定,不仅说明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与劳动者相分离,劳动者的劳动异化为机器运动,异化劳动导致私有财产产生,而且说明劳动者失去了人性,人不成为人,而资本家则成为劳动的工人的敌人,充分表达了马克思同情劳动者、对资本家剥削和压迫工人的愤怒和鞭挞,异化劳动论到处渗透着马克思的现实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和现实的人本主义本体观相统一的以现实的人为本的精神。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可以克服的。他指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4](P78)这条道路就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实践。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及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4](P81)就是说,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实践是人的革命实践和劳动实践,是人物一体化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完全统一,从而消灭了私有制和异化劳动,实现了人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破解了人类历史之谜。

其实,在马克思之前,许多空想共产主义者也都探讨过通过共产主义消除异化劳动,但是因为他们把共产主义视为自己的天才设计,认为共产主义是上等富人对下等穷人的同情、怜悯和恩赐,没有找到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路径,从而使共产主义成为空想。马克思与这些人不同,他发现共产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消灭私有制的革命实践运动,无产阶级必须而且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类。马克思指出:“从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这里不仅涉及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人类奴隶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产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罢了。”[4](P62)这就找到了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异化劳动的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手段和现实路径,从而使共产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指出,这正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博爱不同于空想共产主义的博爱之处。后者的“无神论的博爱最初还只是哲学的抽象的博爱,而共产主义的博爱则径直是现实的和直接追求实效的。”[4](P82)说明科学共产主义的人道主义是现实的人道主义,高于空想共产主义的抽象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手稿》里的异化劳动论是一个全新的实践人道主义理论。马克思说:“正像无神论作为神的扬弃,就是理论的人道主义的生成,而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要求归还真正人的生命即人的财产,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一样;或者说,无神论是以扬弃宗教作为自己中介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中介的人道主义。只有通过扬弃这种中介——但这种中介是一个必要的前提——积极地从自身开始的即积极的人道主义才能产生。”[4](P112)(着重号为引者所加)说明实践的人道主义是高于理论的人道主义的积极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和现实的人本主义本体观相统一的以现实的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于异化劳动论的方方面面和自始至终,异化劳动论奠定了马克思哲学以人为本的原则,成为马克思新哲学唯物史观和新现实世界观体系里一以贯之的最根本的原则,为马克思后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新现实世界观和新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说《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新哲学真正诞生和秘密开始的重大标志。黄楠森先生不了解、也不理解马克思新哲学以人为本的原则,死死抱住传统的抽象的人道主义唯心史观说教,就难以避免把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的异化劳动论误解和曲解为人道主义的唯心史观。

四、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的缺点

与黄楠森先生的看法完全相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论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德国朗兹胡特和迈耶尔在出版发表《手稿》的“序言”里指出:《手稿》是“新的福音书”,“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应以《手稿》“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比利时德曼在《新发现的马克思》一文里指出:“《手稿》是马克思思想的顶峰”,“《资本论》则是马克思创作能力的衰退和减弱”,提出“两个马克思”。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认为,《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代表一种抗议,抗议人的异化,抗议人失去他自身,无上的地位。抗议人变为物。这是一股西方工业化过程中人失去人性而变成自动机器这种现象的潮流。”[10](P15)他们完全否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缺点。我认为,这种态度也不是实事求是的。

如果持实事求是态度,那就应当承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还存在不少缺点:其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开始创造新思想体系最原始的想法,马克思把自己随时产生的新的想法立即记下来,或对原先的想法不断加以补充,因此,异化劳动论在结构形式上显得很松散和零乱,缺少严格的逻辑结构。

其二,《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有浓厚的黑格尔式的思辨特征和晦涩难懂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直接明确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完全不同。

其三,《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大量使用费尔巴哈的学术话语,例如,费尔巴哈的“人”、“类”、“人的本质”、“人道主义”、“人本主义”、“自然主义”等概念。

其四,《手稿》里的异化劳动论虽然初步说明了异化劳动是私有制产生的原因,但是,它对异化劳动本身最初发生的原因却没有说明。马克思在《手稿》里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要问,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的本质的发展为根据?”[4](P63)问题虽然提出来了,但是,问题的答案还没有完全找到,这说明异化劳动论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尚需要发展。

其五,《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尚存在一些重要的错误观点,例如,马克思讲:“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真理。”[4](P105)

其六,《手稿》中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的新世界观概念尚不明确、也不规范、还未完全定型,例如,马克思提出“真正的唯物主义”、“彻底的自然主义”、“实践的人道主义”、“积极的人道主义”等。还未明确提出“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概念。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的缺点和失误,一方面表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还带有刚刚出生时的十分幼稚的不成熟的雏形的特征,另一方面也表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必须发展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异化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完全否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这些缺点和失误,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显然是不恰当的。当然,黄楠森先生等人错误地否定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却并没有真正找到马克思的《手稿》和异化劳动论的真正缺点和失误,更是错误的。

参考文献

[1]黄楠森:《人道主义与以人为本》,《北京日报》,2004.3.1

[2]黄楠森:《以人为本凸显人道主义价值观》,《人民日报》,2004.9.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列宁:《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6]黄楠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西方学者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