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建章宫若干问题初探 晏 波

汉建章宫若干问题初探 晏 波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建章宫若干问题初探晏波一、建章宫修建的年代及其原因建章宫是汉代长安宫殿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研究,建章宫因位于当时的建章乡而得名。笔者通过文献、考古并结合现代学者的论述以及实地考察,对建章宫的相关问题作以初步的探讨,这里所提及的建章宫,是以建章宫为皇宫主体的建筑群。王莽篡汉后,修九庙,建章宫被部分毁坏,后来他被杀死于建章宫渐台。何清谷对建章宫的门阙作了分析,认为有四个阙。

汉建章宫若干问题初探 晏 波

汉建章宫若干问题初探 晏 波

(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一、建章宫修建的年代及其原因

建章宫是汉代长安宫殿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研究,建章宫因位于当时的建章乡而得名。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修建,建成以后直到汉昭帝元凤二年(公元前79年)一度作为皇宫使用,其间许多大事、政令都出自这里。许多学者借助文献考古资料对诸如未央宫、桂宫、长乐宫等,尤其是建章宫东面的整个长安城布局以及行形制作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述,专著、论文颇多[1]。对于建章宫的研究却只是附带论及,并没有做独立论述。笔者通过文献、考古并结合现代学者的论述以及实地考察,对建章宫的相关问题作以初步的探讨,这里所提及的建章宫,是以建章宫为皇宫主体的建筑群。

建章宫修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元年……帝于是作建章宫”[2]。建章宫的修建是两方面因素促成的:首先,汉代风水学的“厌胜说”对汉武帝的影响。建章宫的修建具体时间在柏梁殿火灾后,突如其来的大火使得柏梁殿化为灰烬,如何让这种意外事故不再出现?有一位从粤地来的巫师建议他按粤地风俗“复起大屋以厌胜之”[3]东汉张衡的《西京赋》有“柏梁既灾,越巫陈方。建章始经,用厌火祥”也记载了这件事。早有想法修建一个大一些宫殿的武帝,于是“作建章宫,度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难道仅仅是粤地巫师的一句话就促成了武帝修建章宫?另一个原因是以未央宫为核心的长安城太小,武帝借柏梁台火灾而提出修建建章宫。武帝时期,未央宫一带建筑用地面积已经很小,无法再作大规模的建设。作为处于西汉上升时期的汉武帝,不但对外开疆拓土,而且大量建造离宫别馆,满足其好大喜功的心理。长期生活于未央宫的他觉得“未央宫营造日广,以城中为小,乃于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下”[4]。未央宫一带城市拥挤,需要通过辇道的架设来解决来往交通问题,“城小”促成汉武帝修建建章宫,甚至在交通方面以“飞阁、辇道以上下”。这些建筑相当于空中走廊,和今天的立交桥有相同之处,成为皇帝及其大臣、宫妃们的通道。

可以说建章宫的修建,是在未央宫“城小”的实际情况和武帝迷信心理双重作用下共同促成的。

建章宫因其与未央宫飞阁相连,实质上是长安城的一部分,地位和未央宫相差无几。武帝以后直至东汉初年,这里发生过很多历史事件。武帝“夏五月还幸建章宫,大置酒赦天下”,改元太初,以正月为岁首[5]。护卫武帝的军队随建章宫建成而设立,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这支部队后来即为赫赫有名的羽林孤儿[6]李陵卫青等曾担任这支部队的将领[7]。其他如武帝接见单于,匈奴归附的庆贺、国家灾难大赦令的颁布,武帝末年太子作乱其避难等都发生在这里。王莽篡汉后,修九庙,建章宫被部分毁坏,后来他被杀死于建章宫渐台。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从武帝太初元年始,自汉昭帝元凤二年(公元前79年)迁回未央宫后,它成为离宫别馆,直到西汉末间或使用,延续近百年,新莽地皇元年(公元20年),王莽毁坏城西苑中建章、承光、犬台、储元宫等宫殿十余所,建章宫因此而废弃[8]

但是,从历史记载来看,王莽后来被追杀曾躲藏在建章宫一带,可见还有建筑存在。光武帝即位,曾再次修缮未央、建章等宫殿[9]。直至前秦太元八年(公元383年)苻坚送吕光西征时,建章宫部分建筑依然存在[10]

二、建章宫的布局形制

建章宫因战乱和风雨侵蚀,晋以后正史不载。历经千余年,目前仅可以见到的建章宫前殿以及相关建筑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的高堡子、低堡子、双凤村、柏梁村和孟庄一带。关于建章宫的形制问题,以前的史家和现在的学者做过一些说明,但是并没有一致的观点。首先是城池面积范围,比如“建章宫周回二十余里,其制度事兼未央”(宋求敏《长安志》卷三)。《三辅黄图》引《三辅旧事》说“建章宫,周回三十里”。何清谷对《三辅黄图》作了详细的校注,并认为三十里是不确的。[11]从考古发掘来看,目前明确的有建章宫城平面呈东西宽南北窄的长方形,东西约2130米,南北约1240米。其余发现的还有太液池、渐台、神明台、凤阙、圆阙、别风阙等。[12]依照考古实测来计算,建章宫城面积为2.64平方公里,若按汉代里的计算,方圆至多也超不过10里。文献记载和考古测量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可能考古只是建章宫周围主要部分发掘导致的。因为未央宫的考古发掘已经为学术界认可,其面积约5平方公里左右,建章宫“事兼未央”,其面积应该是其的二倍,那么是10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积,这和前文所引宋求敏《长安志》的记载吻合。

城市的布局形制主要涉及其面积、平面图形、建筑分区等几个方面。

布局形制问题。笔者对所收集的文献和考古资料作了整理,发现建章宫布局虽有好多与未央宫相似的地方,但更多是它们之间有许多差异之处。

建章宫虽然是临时性的,但其修建是按皇宫规模和形制修建的。从文献和考古资料来判断,建章宫以前殿为中心为南部宫殿区,以太液池为中心则为北部风景区。南部的前殿遗址南北320米,东西200米,由南向北依次增高。[13]前殿东700米处为双凤阙遗址,呈南北向,中间有50余米宽的大道。在前殿西北1450米处有神明台遗址,450米处有太液池遗迹

下面我们根据考古材料,再结合文献对建章宫的总体布局做一个全面的叙述。首先是南部以前殿为中心的宫殿群,建章宫宫门附近高阙耸立。“东则凤阙…西则商中,数十里虎圈。其南有玉堂、壁门、大鸟之属”。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太液池。池中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像海中神山、龟鱼之属”[14]。首先来看关于阙的描述,圆阙,“建章宫门北起圆阙,高二十五丈”(引文同上)。在《西京赋》里也有关于圆阙的记载。别风阙,位于建章宫正门阊阖门内。所谓“阊阖之内,别风峭峣”(《西京赋》),“别风以言别四方之风也”(《关中记》)。峭峣阙,建章宫有峭峣阙,次门女阙也(《长安志》引《庙记》)。何清谷对建章宫的门阙作了分析,认为有四个阙。东有凤阙,北有圆阙。在宫门之内南北分别有别风、峭峣二阙。而考古发现,凤阙实为双凤阙,东西各一,两者间距53米,西阙至今保存完好。因此,可以说建章宫至少有五个阙类建筑了。

宫门大多与阙相连,考古已经发现了东边的宫门[15],西边应该至少还有一道宫门,其西有唐中庭、唐中池等。正门为南门,即文献所载“阊阖门”,阊阖原为传说中天宫南门。北门不可知,但从现存东西凤阙来看,其间应有南北大道,北门当存在。据此,建章宫也是四面各开一门,共有四道主要门道。

建章宫的考古发现,其遗址为东西长南北窄的横长方形。[16]文献记载为“周回二十余里”,在前殿的南边,依次有璧门、玉堂殿、大鸟殿等。[17]北边有函德殿、承华殿、鸣銮殿、天梁宫之属等三十六殿[18],这里的记载非确指数。前殿的西边从南至北有井干楼、奇宝殿、唐中庭等。东边则鼓簧宫,旁有承光宫、奇华宫、敧莎宫等。这一带主要为皇帝办公区,如甘露元年款待单于,征和元年大赦天下等。

北部为宫殿园林区,周围建筑以太液池为中心,多观景之类的亭台楼阁。以山水景观取胜,这与建章宫位于上林苑有密切的关系,这一带也是武帝和嫔妃、宫女游玩所在地。突出的特点是池沼类的景观很多,登高望远的亭台建筑丰富。史籍关于太液池的记载很多,考古也已经发掘到其遗址。除了有所谓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而外,池的北岸“有石鱼,长二丈,广五尺。西岸有龟二枚,各长六尺”[19]。1973年,太液池西北侧曾发现一件长4.9米,形如橄榄的鱼形石雕,可见记载不误。[20]园林区内池类景观为数众多。太液池南有唐中池,“唐中池,周回十二里,在建章宫太液池南”[21]。西有孤树池“在太液池西,池中有一洲……树取名孤树池”。琳池位于太液池西,昭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建“穿琳池,广千步,东引太液之水”[22]。因玩月、赏月而修建的影儿池,“武帝鉴以玩月……影入池中,旁起望鹄台”,其余如百子池,七夕此附近举行于阗音乐歌舞[23]建章宫内的太液池水体景观以及神山、石鱼的修建,可能是受了方士的影响,以期造所谓的仙境以便和仙人相会,原因是修建章宫前,武帝“临渤海,将以望祠蓬莱之属,冀至殊庭焉”[24]。事有凑巧,柏梁被大火烧尽,于是建造建章宫就有蓬莱等仙山之类的修筑了。

后宫居住区。建章宫的后宫居住区应该在前殿之西北,上文提到了飞燕结裾处,还有曝衣阁“太液池西……宫女出后衣登楼曝之”,可见宫女们应该在建章宫西北一带居住。

高台类建筑是汉代的皇宫建筑的一大特色,台类建筑一般选择地势高亢处,夯土累层而建。建章宫里最有名的为神明台,遗址位于建章宫前殿1450米处,考古已发掘。这是武帝祭金人处,高五十余丈,为建章宫内最高建筑,有通天之意。凉风台“建章宫北作凉风台,高五十丈”。避风台“太液池有避风台,即飞燕结裾之处”。这些台类建筑整体布局尚不明确,不过可以从上述文献记载得知它们主要用于观景、祭天等活动。

三、建章宫与未央宫形制的异同及其特色

关于未央宫的形制问题,刘庆柱从考古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25]。这里略作叙述,以便和建章宫比较。未央宫形状为正方形,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宫建筑,宫墙四面各开一门,四座宫门分别与宫城主干道相连,东门为其正门,有东阙、北阙等建筑。城隅有角楼四座,为防御性建筑。未央宫前殿位于宫殿中央,坐北朝南,自南向北有三座宫殿,地势依次增高。有南北干道与宫殿其他地方相通,西安门至横门南北大道为长安城轴线。未央宫总体布局,可分为南、中、北三个部分,南为沧池,东边有大量建筑,但单体并不大。中部以居中的前殿为主体建筑,不少“殿”分布在这一地区。北部是皇宫中的后宫区,后宫以北是文化区,在其西北为少府官府区。

建章宫和未央宫相比,相似的方面如下:都以前殿为中心,中部以前殿为主体建筑,不少的宫殿在其周围,宫殿左右分布。宫殿南北大道为主要通道,正门位于南边,共四门,都有阙类、高台类建筑,而且建筑在一些建筑的命名上也完全相同。

除了相似性以外,差异性笔者认为是占主要的方面。首先是总体布局方面,整个宫殿为东西长、南北窄的横长方形,周围20余里。而未央宫为近似的正方形,周围5公里左右[26]。建章宫的规模“事兼未央”,规模是未央宫的2倍。前殿也比未央宫大,“度高未央”。其次是宫殿的分区来看,建章宫没有未央宫的分区明显,主要可以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部分,其余地方宫殿零散分布。前殿周围东南部为官府区和主要宫殿区。西北部为后宫区和园林区。而未央宫则是西北为少府官府区,南部为园林区,在分区方面很明显。

建章宫虽为皇宫,却很有园林化特色。其最显著的莫过于水体景观的丰富。就目前文献所记载,在建章宫就有五个特色型的景观水池。如太液池、唐中池、孤树池、琳池、影娥池,相对未央宫水体景观丰富。另外的方面是阙类建筑的显著,在数量上超过未央宫。

从宫殿的布局思想来看,“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逐步体现在宫殿的建筑方面。北部的仿自然的很多人文景观,后宫寝居和大量的山水建筑方面,在对地面的利用方面也做到了顺应自然地势而建高楼和池沼的合理用地原则。整个宫殿园林特色显著,犹如一幅完美的山水画。这也与建章宫处于西汉皇家园囿区——上林苑的周围地理环境相协调。对此,徐卫民认为西汉的能工巧匠们已经将大自然的奇峰、异石、流水,亭台楼榭等融入一定空间里,人在其中犹如生活在图画中一样。[27]

其余方面,建章宫建筑群似乎很少像未央宫所处的长安城那样,在宫中设置为皇室服务的手工作坊等,所以整个宫殿显得宽广宏大无比,如敧娑宫,记载马在宫中疾行一日才能周遍,宫殿林立号称“千门万户”,此说虽是夸张之辞,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宽广。而未央宫由于建筑太多导致“城小”,汉武帝“构辇道飞阁上下”可见交通都有些困难了。

四、余论

在许多学者研究汉代长安城市问题时,多数关注长安城墙以内的部分,而很少涉及城墙西边的建章宫,笔者认为应该将建章宫纳入到汉代长安城市的研究当中来。一方面,如前所述,从地理位置、行政功能上看,它实质是长安城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对后来的都城建设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上元夜里,都城洛阳发生大火,“引建章故事令薛怀义重造眀堂以厌胜之”[28]。其他如历代宫殿园林太液池的营建,如唐太液池,也位于大明宫蓬莱殿北[29],有蓬莱仙山太液池[30],辽代宫中太液池明有琼华岛,元代隆福宫前太液池,明代万岁山麓亦见太液池。清西苑入苑门即太液池,足证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

【注释】

[1]周长山:《汉代城市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朱士光、吴宏岐主编《古都西安》丛书,西安出版社,2003年。考古学方面如刘庆柱、李毓芳《汉长安城》第186—188页,文物出版社,2003年。为便于写作,文中引用作者一律去其尊称,此注明。(www.xing528.com)

[2]《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

[3]《史记》卷12《孝武帝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

[4]《汉书》卷65《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74年。

[5]《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

[6]《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1974年。

[7]《史纪》卷109:“李陵既壯,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史記》卷111:“(武帝)乃召青为建章监侍中”。

[8]刘庆柱辑注《三秦记辑注·关中记辑注》,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54页。

[9]《后汉书》卷110上《文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

[10]《晉書》卷114《载记第十四》:“明年呂光發長安,堅送于建章宫”,中华书局,1974年。

[11]何清谷校注《三辅黄图校注》,古长安丛书系列甲集之一,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115页。

[12]刘庆柱、李毓芳:《汉长安城》,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186-188页。

[13]刘庆柱:《汉长安城未央宫布局形制初论》,《考古》1995年第12期。

[14]《汉书》卷25《郊祀志》,中华书局,1974年。

[15]刘庆柱:《古代都城王帝陵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79页。

[16]刘庆柱:《古代都城王帝陵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47页。

[17]《史记》卷12《孝武帝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

[18]《汉书》卷8《汉宣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

[19]《索引》引《三辅故事》。

[20]《西安太液池出土一块巨型石鱼》,《文物》1975年6期。

[21]何清谷校注:《三辅黄图·建章宫》,古长安丛书甲集之一,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101页。

[22]何清谷校注:《三辅黄图》引《拾遗记》,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167页。

[23]徐卫民:《西汉上林苑的几个问题》,《文博》1994年第4期。

[24]《史记》卷12《孝武帝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

[25]刘庆柱:《汉长安城未央宫布局形制初论》,《考古》1995年第12期。

[26]刘庆柱:《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783页。

[27]徐卫民:《汉上林苑的宫殿台观考》,《秦汉历史地理研究》,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285页。

[28]《旧唐书》卷37《五行志》,中华书局,1974年。

[29]\[元\]李好文《长安志图》卷上《唐大明宫图》。

[30]\[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1《西京·大明宫》引《资治通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