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化的内涵、性质与特点分析

全球化的内涵、性质与特点分析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的全球化意味着既可能使霸权者把自己的社会文化形式和产品强加给从属者,又可能是促进全球文化的同质与异化。而文化的作用在于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因此,文化全球化的后果必然会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变化。全球化是一个进步与破坏、冲突与融合、交往与较量并存的矛盾过程。

全球化的内涵、性质与特点分析

一、全球化的内涵、性质与特点

(一)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这个概念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作为最时髦的一个字眼,它几乎可以表达一切含义,涵盖每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资本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生活全球化,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剧烈地改变着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英国学者J·米特尔曼认为:“全球化的概念是相互渗透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1]德国基尔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卡尔·巴奎的定义是:“当论及经济意义的全球化时,具体指的究竟是什么,在这里一开始就遇到麻烦,因为没有一个人肯花力气对这一令人捉摸不透的时髦词汇作出界定,或者对它的意义作出合理界定,最贴切的概念理解是以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序为基准的。根据这个理解,世界出口率越高,跨国贸易额在世界生产中的比重越大,世界经济就越强烈地表现出全球化趋势。”[2]

德国科隆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所所长于尔根弗里德里斯博士认为:“全球化这个概念具有多种含义,可以描述任何一种方式的国际关系和市场的国际化。就是在科学著作中,它也被理解为各种不同的内容,没有统一的定义。困难首先在于这个专业术语描述的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不仅如此,人们还经常把全球化的后果也作为定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全球化的过程中一种不断强化的网络化。”[3]

一般认为,“全球化”一词最初是由经济学家T·莱维在1985年提出来的。他用这个词形容此前20年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因此,当人们讲到全球化时,其原意首先是指经济全球化。

在1990年,经合组织(OECO)前首席经济学家S·奥斯雷特也采用了这一概念,他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以空前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找适当的位置进行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它意味着跨越民族国家政治疆界的经济活动的扩展,以及世界经济中各国的经济开放度增加,相互依赖关系的加深,它强调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逐步以至最终完全消除国家之间各种壁垒,使其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并不断加深,从而实现经济上的世界一体化。

可见,全球化始于经济领域。经济是政治、文化的基础,而且,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尤其是在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的主导因素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对抗,而是经济的竞争。因此,经济全球化在全球化大潮中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自从全球化一词被提出以来,它很快地在世界各国官方文件和报刊中被广泛应用。美国学者丹尼尔·耶金在《新闻周刊》发表的题为《一个时髦词的诞生》一文中写道:“大约不到10年前创造的全球化这个词,成为国际经济中难以回避的和被公认有用的格言。”

全球化不可能只局限于经济领域,它必然由经济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类社会是由这三方面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它们共同表征着人的生存方式。正因为如此,人们正在从不同的视角给出全球化的定义。

从政治学的视野,全球化是超越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的跨国行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必然导致政治全球化现象的发生。毫无疑问,在当代世界,所有国家和社会都被卷入一个相互依赖的网络之中,正如德国的弗兰茨·努舍勒所说:“因为问题正在全球化,而政治也必须全球化。因为一种逐条逐项的、反应性的危机治理已经很不够了,所以必须建立新的秩序结构”。[4]因此“人们把对于全球化挑战寻求答案的尝试称做一种全球政治或者世界内部政治、另一种世界秩序政治或者全球结构政治,同时更多地称为全球治理。”[5]如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政治全球化的行为活动主体也是多元的,所涵盖的内容也是无比宽泛和无比广大的。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指出:“全球政治作为一个术语,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政治关系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扩展与延伸,以及政治权力和政治活动跨越现代民族国家的界限,无处不在的这样一种现象。”[6]

政治全球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促使国家安全的内容和形态发生变化,传统的主权观念和政党政治形式将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同时,全球化对传统政治权威的作用将会产生向上的和向下的推力,一方面会促使国家层次的部分权力向区域的、全球的层次上升;另一方面,随着社区自治和民族认同感的强化,又会促使部分权力回归地方社区、民族社会。

从文化的视野来看,全球化是指不同地域、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互动与交流,是不同文化与文明交流过程中的相互理解、冲击与融合。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在动态与差异中运动的过程,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文化。全球化必然涉及思想、信息、形象和人员的流动,而其中人员的流动总是带动思想和信息的流动。文化的全球化意味着既可能使霸权者把自己的社会文化形式和产品强加给从属者,又可能是促进全球文化的同质与异化。而文化的作用在于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因此,文化全球化的后果必然会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变化。

最后,就人的社会心理而言,全球化不仅把每一个人变成了全球社会的一员,使其具有现代的法理意识和理性精神,而且也极大地扩展了人的时空观念和社会历史视野,人们都成了生活在同一“地球村落”,彼此之间联系紧密、利益攸关的“村民”。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全球化是当今社会不争的事实和持久的进程,是“复杂的联结”,是以全球意识为基础,以人类共同利益为目标,以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人类社会整体化、多样化、依存化、关联化的客观历史进程和趋势。

(二)全球化的性质

有的学者认为,全球化虽然已经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主要方面,但从其内在动因来看,应该从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寻找。人类社会从“民族历史”演进到“世界历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是全球化的真实起点。全球化时代是资产阶级开创的一个新时代。全球化是一个进步与破坏、冲突与融合、交往与较量并存的矛盾过程。全球化的这些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在全球的反映。

也有学者认为,当今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就是这种全球化的意识形态的代表。它代表资本的利益,是工人阶级和进步人类的共同敌人。对整个世界来说,全球化弊大于利。许多反全球化的论者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中,残酷的资本主义制度将会取得胜利,这种制度是以剥削、支配、本国社会及国际社会越来越不平等为特征的。一些警世性的著作把未来世界描绘得十分阴暗。文化同质化利润第一思想到处蔓延,甚至西方文明也可能遭到毁灭。

法国学者米歇尔·曼加尔斯基在他的论文《作为战略行动空间的全球化》中就指出,当今的全球化实际上是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全球化,它的地位决定了全球化是一个有等级的空间,只有美国才有能力改变这一空间的力量对比。他列举了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

(1)对技术和资本的控制使它能够独立地改变世界资本积累的过程;(2)对世界金融的控制;(3)对市场和关税壁垒的控制;(4)对稀缺的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控制;(5)通过移民和产业转移实现的对劳动力市场的控制;(6)对企业管理模式和社会文化及其输出能力的控制;(7)独一无二的军事霸权。

经济全球化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的主导下进行的,是由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起来的。在这一进程中,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自身利益和价值观出发,竭力推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市场模式,以实现它们的战略目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控制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制定有利于它们自己的全球规则,强迫发展中国家遵守,以推行其经济霸权主义,谋求最大利益。(www.xing528.com)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全面、准确地把握全球化的性质呢?我们认为,要真正把握全球化的性质,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论原则。主要有这样两条:一是要把全球化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二是要把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不能把它看做一个凝固、僵化的状态。有的学者就指出,要将全球化看做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能将其认定为一种结果、一种制度或体系。

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看。全球化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表现形式,反映人类生产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必然趋势,这是全球化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产物,是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节的消极扬弃,深深地打上了资本的烙印,这是全球化的社会属性。把握全球化的性质,必然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从动态发展来看,全球化的社会属性会发生变化。正是从动态方面来考察全球化,有的学者把全球化分为当前的现实的全球化和未来的理想的全球化,即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全球化。[7]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断定,当前的现实的全球化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因为:其一,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产物,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质使它具有一种不断扩张的本能,这个本能就是经济全球化最深刻的动因。而资本扩张本能的大小,取决于拥有过剩资本数量的多少。其二,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是美国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系列秩序、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并通过它们控制的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来实施。其三,凭借其经济和科学技术上的优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交换,从广大发展中国家榨取巨额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的流动是单向的,是从外围流向中心,而绝不是从中心流向外围。[8]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西方是全球化的最大赢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是全球化的输家。

然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既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必然性和必要性,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可能性。19世纪的工业革命所造就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化大生产,使世界各个部分由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20世纪的新科技革命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又使人类由工业社会开始向信息社会迈进。在此进程中,“美国人和欧洲人曾经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但它的产生毕竟是由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医学、运输以及电子通讯工具等结果,哪里采用这一切,哪里便会出现这个过程。”[9]

正是从此角度,马克思甚至将罪恶的殖民主义视为“不自觉的历史工具”[10],资本主义所实现的全球化恰恰是通向全球共产主义的桥梁。所以,既要正视经济全球化与资本扩张的内在联系,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蕴涵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另一方面,它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意识地推动的结果,全球化的进程与社会主义的最终建成是一致的。

(三)全球化的特点

全球化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全球化既要反映生产力运动的规律,又要从与生产关系的联系中,把握全球化的本质和特点。全球化的特点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以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巨大成果为先导,引发了社会生产力持续高速的发展,使得现在一天的生产超过以往几年甚至几十年。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全球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的发展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而不是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任何国家都不能因无视经济全球化而阻碍本国经济的发展,也不能将其作为目标去追求,只能利用其为本国利益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和相互影响,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计划经济”消失,市场经济统一世界。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和各地区经济融合成整体,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保证生产要素自由和合理配置的历史过程。

3.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全球化和全球市场经济化。世界经济体系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之下演变的。它沿着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走的是市场化——区域集团化——全球化——一体化道路。社会化是社会分工决定着的生产的社会化,它包括劳动的社会化、商品的社会化、财产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等,而市场化则是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市场化表现为在一国内、区域内、世界范围内的逐级演进,最终将促成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发展过程,而一体化则是为适应全球化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因此,市场经济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原动力。可以预见,未来世界经济的秩序将以市场经济的体系、规则和机制为基础。

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市场经济化。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市场经济也有几十年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向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机制过渡,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既定国策,为参与经济全球化铺平道路。这说明经济全球化本身与制度无关,与意识形态无关。那种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的观点是片面的。同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完美无缺的观点也是不正确的。

4.全球化参与者的多元化。全球化正摆脱由单一中心主导的特点,形成多元推动、多元共存的强大趋势。美国霸权衰落,其政治和文化影响必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批判抵制,许多曾经被压制的力量和众多新兴力量纷纷登场,在全球化进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身份意识和参与权利。参与者不仅有国家、民族,还包括国际组织、企业和个人。就国家而言,有资本主义国家,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发展中的民族主义国家。

5.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运行规则的全球化,必然对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带来重大影响。也就是说,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它必然在多领域、多层次发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和层面。

当今世界各国,尽管其市场经济体制各有特色,但又同时坚持现代国际市场经济体制运转不可缺少的基本规则,各国的主要经济法规和经济政策不断向国际标准靠拢,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在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加强的今天,区域性经济集团为消除成员间的各种贸易壁垒和歧视性政策,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合作,要求其成员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让出部分国家主权,遵守共同制定的经济政策和规则。为了使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走向规范化和国际化,全球性的国际经济组织制定了全球性的经济政策或指导性政策来规范或引导各国的经济行为。

由于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展和运用,突破了原有的地域和国家的限制,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渗透,使得民族的、国家的文化愈来愈成为世界性的,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愈来愈具有世界的性质。

6.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利益结构重新调整的过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其影响总是双面的,关键要看各国采取什么样的姿态去迎接它,如何趋利避害。但是,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在世界经济中居支配地位,处于“中心”,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在世界经济中居被支配地位,处于“外围”。正是这种不平等的实力,使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最多,而发展中国家则受益最少。最不发达国家将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牺牲品。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鼓吹者和最有力支持者,因为美国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法国学者让·巴译指出,从1894年到1913年,资本主义也经历了一个全球化时期。但是当时殖民地对宗主国家的经济依附和边缘化形式与今日完全不同。在当代全球化条件下,金融资本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疯狂的掠夺。从1970年到1995年,第三世界的公共债务增加了21倍。从620亿美元增加到12900亿美元。债务利息增加了2.3倍,从50亿美元增加到2400亿美元。金融全球化是目前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7.全球化必定产生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最突出的有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平问题;贫富文化问题。加拿大学者基蒙瓦拉斯基在他的论文《全球化——非对称现象》中指出,从世界贸易角度来看,全球化并不是新东西,1900年发达国家外贸和直接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与2000年的比例相差无几。但是今日全球化所造成的两极分化却非昔日可比。世界最富有的五个国家与世界最贫穷的五个国家人均国民收入的差距1900年时为8.2∶1,而1995年时则为49∶1。这些问题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发生的,也必须在全球化过程中才能加以解决。

总之,目前的全球化是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以交通和科技为推动力,以市场为原动力的过程。这一进程无疑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它同科技进步一样,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的,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