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对比分析

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对比分析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白、王昌龄在七言绝句的创作上,则是这群诗人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其七言绝句,也多以纪游之作驰誉诗坛。李白写七言绝句,往往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二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使李白、王昌龄在七言绝句创作上,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

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对比分析

第三节 李白王昌龄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唐代诗苑中最引人注目的花朵之一,盛唐诗坛的七言绝句,尤为卓绝。一时诗人辈出,名花竞艳。王之涣王维、王昌龄、李白、高适岑参、贾至等,都是诗坛的俊彦、七绝的高手。李白、王昌龄在七言绝句的创作上,则是这群诗人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其七绝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高踞有唐三百年诗坛,占尽千古风流,使后人无出其右者。历代学者品诗谈艺,抉微探幽,对王、李或轩此轾彼,较其高下;或相提并论,誉其擅场。概而言之:推崇自然俊爽者,以太白为上;喜爱含蓄深婉者,以王昌龄为高。但纵观前人之评论,虽不乏颇中肯綮之言,然只言片语,缺乏系统之理性分析;今人亦鲜有将二人七言绝句作全面认真之比较者。特撰此节,予以研讨。

选材不同,是李白、王昌龄七言绝句不同的特点之一。

如同所有著名的文学家一样,李白、王昌龄各有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诸如对描写对象的选择、对形象的捕捉以及生活感受的方式等,都有不同的特点。在对题材的选择方面,二人尤有较大的区别。李白酷爱大自然风光,经常跋山涉水,寻幽探胜,所谓“一生好入名山游”,中国的名山胜水,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因此他对于祖国雄奇壮丽的河山、名胜古迹、风物景致,无不了然于胸。足迹所至,多纪之于诗。其七言绝句,也多以纪游之作驰誉诗坛。他每逢胜景佳境,触景生情,遂成惊风雨泣鬼神之诗篇。《峨眉山月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望庐山五老峰》、《横江词》等纪游诗,均为一时之绝唱。譬如《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人以奇特的想像与夸饰的笔调,写出庐山瀑布凌空而下的壮阔景象,形象极为鲜明生动,诗中贯注着雄奇奔放的气势。李白胸次宏阔,所遇景象非凡,所以笔底往往出现雄伟壮观的景象。这种景象足以撞开读者心灵的门窗而使人赞赏不已,拍案叫绝。

纪游诗贵融情于景,借所游地之风物特点,抒一时之情怀,所谓“作诗有情有景,情与景会,便是佳作。若情景相睽,勿作可也”[32]。李白写七言绝句,往往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其妙处在于能抓住情与景会的契机,淋漓尽致地表露一时的兴致与真情,写出情景交融的诗篇。其天真逸趣非一般诗人所能企及。《望庐山五老峰》、《早发白帝城》等,都是这样的诗篇。这类绝句想像奇特而自然,极度夸张而又合理,似乎是顺手拈来,却能恰切地表现诗人一时的情怀。

九天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望庐山五老峰》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秋下荆门

诗人写来是随随便便毫不费力的,他很轻松地把自己主观的意想与客观的景象极和谐地统一起来,使一刹那间的感情浪花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这一点是一般诗人绝难达到的。所谓“读之真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33],“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34],这些评语都是比较切合李白七言绝句创作实际的,也说明李白诗艺术效果是极好的。李白有不少七言绝句,都是把排山倒海般的气势与行云流水般的流畅结合起来,这种艺术特点用之于纪游诗,表现祖国壮丽的河山与诗人开阔的胸襟,是非常协调的。李白是大家,以体裁说,他兼擅众体,不特七绝为工;从艺术风格讲,既有雄奇奔放的阳刚之美,又有含蓄委婉的阴柔之美;从诗的分类说,乐府、古诗、咏怀、送行、留别、寄赠等,都不乏精绝之作。他不仅不是以全副精力进行七言绝句的创作,而且在七绝创作上也不大花气力。这样的小诗,才大如李白者,是用不着苦心构思与惨淡经营的。与李白相较,王昌龄虽则号称“诗家夫子”,但就其创作成就而言,或可与王、孟、高、岑相埒,远不能与李白比肩。他的七言绝句之所以名噪千古,就在于他是集中主要精力从事这一体裁创作的,从而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在他现存约一百八十首诗中,七言绝句几乎占全部创作的一半,优秀之作,多为斯体。因此精思殚虑,惨淡经营,含咏咀味,伫兴而发,成为与李白七言绝句“争胜毫厘”的“神品”[35]。就题材而言,他的七言绝句歌咏范围较为广泛,但其擅场并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则是边塞诗与宫怨闺怨之类的作品。《出塞》、《闺怨》、《长信宫词》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闺怨》诗是写上层妇女春日登楼时引起一刹那间感情的波动:刚一登上翠楼,无限美好的春色唤醒了她,引起对青春生活的珍惜,想起了往日夫妻团聚的欢乐,由此追悔不该鼓动丈夫“觅封侯”而远走他方。此诗虽系写他人之情怀,但感情是那么真实,那么细腻,真是“言情造极”[36],丝丝入扣,情调哀怨感人,有力地拨动读者的心弦。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这首《长信宫词》诗描写宫娥妃嫔精神生活的极端痛苦,深刻揭露封建帝王宠爱之不足恃,十分含蓄地表现了她们的怨恨心情沈德潜评此诗云:“昭阳宫,赵昭仪所居,宫在东方。寒鸦带东方日影而来,见己之不如鸦也。优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37]

王昌龄善于体察宫嫔怨妇之情,并以委婉含蓄的笔调把她们的感情表达出来。情绪是细微的,感情是深挚婉曲的,情调是清新的,既无轩然大波,更不会有卷江巨澜。所谓“绪微而思清”的评语[38],是合乎实际的。

总之,由于两人的生活经历不同,艺术情趣与爱好各异,因而选材的角度也不同。然而他们在创作上却都能扬长避短,选择能足以表达他们情意的题材,经过熔铸剪裁,创造出很高的艺术境界。诚如胡应麟所说:“王宫词乐府,李不能为;李览胜纪行,王不能作。”[39]可谓一语中的,恰切地阐明了二人选材与擅长之所在。

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使李白、王昌龄在七言绝句创作上,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

李白是盛唐最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气质是浪漫的,精神是昂扬的,感情是慷慨激越的,行为是放荡不羁的。如此等等,在他一贯的政治追求与平日行为中,都表现得相当卓异特出。他平生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经常以帝王师自居,时刻梦想着平步青云,登上卿相的宝座;他借隐逸、交游提高声誉,名动朝野,等待皇帝“赤车蜀道迎相如”;他遍干诸侯,平交王侯,既表现了对自己政治才能的高度自信,又表现出高傲的平民的与人平等的自豪感;平日游仙、访道、喝酒、狎妓,追求闲逸与享乐;他的情绪时而高昂,时而颓唐,倏忽变幻,顿时异常。这种独特的表现,显现着辉光四射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擅长运用浪漫主义艺术手法,表现一时的感触与情绪。他善于抓住感触情绪波动的一瞬间,捕捉一时的灵感,兴之所至,挥翰立就,亮出灵魂的底蕴,写出最真实的感情,表现出鲜明的创作个性。李白写七绝,并不需要长期酝酿,缜密的构思,也不在字句的锤炼与推敲上下大的功夫。因此,他的诗没有苦吟的涩味,没有炉锤的痕迹,韵味天然,飘洒浑成,有着“芙蓉出水”般的自然,有着淡妆西子的韵致。《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等,都是这样的短章妙品,这些诗均能以情会景,真切地表现一时激动的心情,表现出朋友之间最诚挚的友谊。譬如《赠汪伦》一诗,即桃花潭水之深以喻汪伦友情之深,就近取譬,感情深挚,巧夺天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写诗人江边伫立,凝神远望,以见对朋友恋恋不舍之深厚友情,令人感动。“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40],道出了个中情景。他的七言绝句自然流走,脱口而出,信笔写成。正因为他的诗是从肺腑里自然流出的,故能感人肺腑。

李白在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时,善于突出自我形象。他固然善于写景,然更善于抒情,在强烈的抒情气氛中,写出鲜明的自我形象。他不仅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特征,用夸张的手法使其特点更突出、更典型,而且善于借景抒情,使诗人情绪得到痛快淋漓的发挥。在写法上,多从自我入手,抒主观之情,以丰富的想像与夸张的语言,表现极强烈的情感,使诗具有词显而情深的特点。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永王东巡歌》其六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诗人情绪高昂,气势飞扬,行文若有神助,表现出最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由于诗人强烈的主观情绪,他在描写客观景物时,也往往涂上一层浓郁的主观色彩。譬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之五: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这无非是说湖明如镜,君山如画,然而他不用明喻而用借喻,因而显得更直接、更真实、更有感人的艺术力量,使洞庭湖蒙上一层极浓郁的诗情画意。

又如《山中答俗人》: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虽系写景,是写似非人间远离嚣尘的仙境,但实则突出诗人对此种境界的主观感受与真切的生活体验,表现了他冲破尘网、超脱凡俗的极为洒脱的性格。

李白挥动他那“惊风雨”的诗笔任意挥洒,不拘形迹,所施无不可。他无意求工而诗自臻佳境,其原因就在于他的兴致与客观景物十分契合的缘故。他的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诗的意境描写中,流注着最真挚的感情,交融着坦露的个性与广阔的胸怀,能引起读者与诗人情绪的交流与共鸣。我们读李白的七言绝句,自然而然地被他带到他所描写的诗的境界中,融化到他所描写的景象中,实在是一种超脱凡俗的充分的艺术享受,以至达到忘我的地步。

王昌龄虽然也有少数浪漫主义作品,但他基本上是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七言绝句特别注重客观情景的描写,善于融情入景,用客观景象把主观感情严严实实地包藏隐蔽起来。他的情绪与感情在诗里是绝不外露的。他注重炉锤之功而又不留锤炼之迹,意高境远,浑然天成,这是他诗歌创作的最大特点。

王昌龄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有《出塞》等描写边塞战士生活及其思想感情的,有《闺怨》、《宫怨》等描写封建社会妇女不幸命运的,尤其在对宫廷妇女生活描写上,是颇为特出与精彩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春宫曲》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春怨》

两首诗都是宫怨诗,前者写他人之得宠,反衬自己失宠;后者写失宠后的怨恨情绪,见他人之得宠,则使这种怨恨情绪更为强烈。诗写得含蓄委婉,情致缠绵,极见艺术功力,因此受到古今评论家的交口称赞。但他毕竟是代别人抒情,因此必须仔细地揣摩别人的心境,抒写别人的情思,模拟别人的口吻,并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别人此时此地的真实情感表现出来。虽极炉锤之工,诗的情境也极为深婉,然读起来感情难免有些隔膜,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那么自然、真实,易于感人。这犹如小说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写法之别。第一人称的“我”,虽非作者,但给人第一个印象是真实的;用第三人称,虽然很真实,读者终有疑窦,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不免造成一些小小的距离。

王昌龄之诗,并不都是代他人抒情,也写了一些直接抒情的七言绝句,但都含蓄蕴藉,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譬如《别李浦之京》,情致img20,诚挚感人。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为人盛赞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之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www.xing528.com)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诗盖为王昌龄初到江宁贬所送友人辛渐赴洛阳时作。首句写诗人赴江宁贬所时的情景,衬托自己极为苦闷的心境:遭逢贬谪,途中寒雨连天,真是“屋漏更兼连夜雨”,倒霉而又狼狈。次句写适逢故友辛渐离吴赴洛阳,刚到贬所又去一知己。一个“孤”字,写出自己极端孤独而又索漠的心境。后两句写自己志行贞洁,是对“不矜细节”而引起的“谤议沸腾”的抗议。他将自己极其愤怒的心情遮蔽在层层帷幕的后面,使愤怒之情不露形色。

由于李白、王昌龄所用的创作方法不同,故其诗的表现手法也不同。譬如王昌龄的《出塞》与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其二,表面极相似,但其着眼点不同,因而在反映现实上,仍有明显的区别。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李白《永王东巡歌》其二

这两首诗在形式、写法、气概上都极其相似,其实二者在创作方法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王昌龄《出塞》诗反映了现实的要求,希望有李广那样善于带兵打仗的大将,早日战败胡虏,结束战争,反映了广大人民特别是久戍未归的士兵的情绪,因此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李白《永王东巡歌》其二则以运筹帷幄坐定天下的贤相自期,有着更浓烈的主观色彩。在夸张的抒情中,写出了鲜明的自我形象。也可以说,李白诗中表现的自我形象,带有普遍的典型意义,这种典型的自我形象是浪漫主义的典型;王昌龄在客观描写中,却包含着一个执著的自我,这种自我形象,却是现实主义的。他们两人的诗,在表现主题的方法上,却是迥然不同的。

总之,李白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写出鲜明的自我形象,反映了盛唐积极进取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充溢着乐观、自信、青春向上的盛唐气象;王昌龄以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触,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宫廷妇女的不幸命运与久戍边疆的士兵的复杂心理。二人的七言绝句在艺术表现上异曲同工,各尽其妙。

李白、王昌龄的七言绝句,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李白触景生情,即兴而发,情景契合,风格俊爽明朗;王昌龄伫兴而作,情意深藏,风格委婉含蓄。

先看李白的两首思乡之作: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宣城见杜鹃花》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两首诗都是触物动情之作,抒写游子思乡情绪。这样的主题在古诗中是屡见不鲜的,而李白却将这种常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写得异常感人。白为蜀人,出川后一生再没有回过故乡。然而他对于哺育他的故乡,感情是很深厚的。因此,他的思乡情绪十分强烈。他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而联想到杜鹃鸟。杜鹃鸟蜀地特多,且流传着种种美丽而又幽怨的传说。他望着杜鹃花,似乎听到故乡那种令人肠断的杜鹃声,由此引起他对故乡的深切忆念。《春夜洛城闻笛》,是他在洛阳偶然听到有人吹奏抒别离之情的《折杨柳》曲,引起思乡情绪。本来是自己闻笛音而生故园之情,但因为这种思乡情绪太强烈了,所以推想旅人都有思乡情绪。“何人不起”即“无人不起”,用反诘语加以强调,突出了思乡感情。这两首诗风格晓畅,感情深挚,有一唱三叹之妙。

李白这类诗歌,如一眼清澈透底的泉水,清浅可爱,虽然一望透底,但又非一览无余,在清澈的诗句里,似乎隐藏着什么迷人的诱人玩味、耐人思索、值得探寻的东西。它虽然明明白白,没有隐晦的诗句,但却藏锋不露。由于诗人喜欢用夸张的语言,把一时十分激动的不易形诸笔墨的心情,痛快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先声夺人,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李白能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写出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的绝句,引起读者联想与想像。譬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渡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吴姬酒肆中。

——《少年行》

这些诗用了白描语言,勾勒出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画。风格俊爽,韵味深长,令人百读而不厌。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其风格含蓄深婉,意在言外。读他的诗,必须揭开层层遮罩的薄纱,才能找到诗的真正的意蕴。

如前所述,王昌龄七言绝句往往代人抒情,他以含蓄委婉的笔触,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细致入微地刻画他们的思想感情。在《从军行》与《出塞》这两组著名的七言绝句中,他精心选择最有典型意义的画面,从各个侧面生动地刻画战士复杂的心理状态。与敌人激战时他们勇往直前,与敌拼搏,精神昂扬,乐观自信,充满了爱国主义豪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两首《从军行》诗雄浑豪壮,写出了战士的英雄气概。当他写征戍者的离恨别情时,则以柔婉的笔姿,通过风景的衬托,极力渲染那种哀怨的情绪,写出缠绵悱恻委婉动人的诗篇。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奈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两首《从军行》写战士久戍思家的情绪。它既然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不能信手拈来,写自己一时的感触,而要仔细观察体验久戍边疆的战士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然后通过生活画面的描写,着力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抒写他们喜怒哀乐的心情,同时也表露诗人对他们的态度。诗人不论是表现抒写对象的心情,还是表现自己的感情,都是通过画面的描写完成的,因此在诗的艺术风格上必然是含蓄委婉的。阅读与欣赏这类诗歌,不能仅凭直接感受,而要分析诗里描写的情景,仔细地揣摩和寻绎诗人的感情意向,反复地咀嚼和品味,才能真正体会诗的意蕴。

总之,李白多用直接抒情之笔,当其景与情会时,率尔操觚,写出神采飞扬的七言绝句。王昌龄重视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他的七言绝句通过精雕细刻,惨淡经营,写出浑厚完美的艺术境界。

纵观中外文学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思潮与风尚,而名家必然开风气之先,也一定影响于后代。李白、王昌龄七言绝句的创作亦然。李白是盛唐七言绝句主气派的最杰出的代表;王昌龄七言绝句主意,重视意格的锤炼,已开中晚唐七言绝句主意派的先河。王世贞云:

七言绝句,盛唐主气,气完而意不尽工;中晚唐主意,意工而气不甚完。然各有至者,未可以时代优劣也。[41]

诚如王渔洋所说:“此论甚确。”[42]然对于每一个作家,尤其是文坛举足轻重的名家,往往不是文学总的思潮与风尚所能范围的。有些作家,可能轶出当代文学思潮与风尚之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同时对后代文学思潮的形成起推波助澜之作用。李白七言绝句,气度恢弘,词气飞扬,语调流畅,落笔如天马行空,具有极活泼的创造力与鲜明的艺术个性,这是盛唐气象在七言绝句中的典型表现。与李白相较,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更注意意格的完美,字锻句炼,语气委婉,词意蕴藉而含蓄,诗味隽永而深厚。他虽不及李白天才纵恣,却以工力深厚见长,遂开中晚唐七言绝句主意的风尚,所谓“王龙标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43],“晚唐七言绝句妙处,每不减王龙标。然龙标之妙在浑,而晚唐之妙在露,以此不逮”[44]。前哲之论,已透出个中情景。

艺术上的优点往往同缺点相伴而生,具有无限艺术创造力的作品,必定有着某些小小的瑕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也不必为贤者讳。胡应麟说:“李词气飞扬,不若王之自在。然照乘之珠,不以光芒杀直。王句格舒缓,不若李之自然。然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又云:“然李词或太露,王语或过流,亦不得护其短也。”[45]胡氏之言,是符合两人七言绝句创作实际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