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系统思考方式研究成果

系统思考方式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系统思考方式具有思考形式和思考方法相统一,思考方式是主体反映客体的工具,思考方式是主体相对稳定的先验框架的特点。借用系统科学的概念、特性、原则,把握思考方式的特性而形成的,与当代生产、技术、科学一体化相适宜,与现代科学发展的大科学趋势相适应的思考方式。

系统思考方式研究成果

第二节 系统思考方式

从系统概念出发,产生了系统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产生了系统思考方式。

系统思考方式具有思考形式和思考方法相统一,思考方式是主体反映客体的工具,思考方式是主体相对稳定的先验框架的特点。系统思考方式以互耦互动为主要特性,运用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最优化原则、模型化原则,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一、系统和系统科学

什么是系统?从系统的、学科的角度讲,系统的概念有百余种。从人对自然界的认识看,从一般意义上讲,可以认为系统是一种联系方式。若干个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过特定的关系而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或者说,系统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的关系而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对系统概念的理解,它包括如下的要点。系统是由若干个特定属性的要素组成的,两个以上的要素才能构成系统。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要素的结构使它成为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示出来的。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都是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所必需的。这几种规定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基本关系:系统的功能依赖于要素结构和环境;要素性质的变化,结构模型的变化,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功能的表现,甚至导致系统的质变。从系统的概念看,系统强调的是整体功能。

系统是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一种方式,但并非所有联系都可以称为系统。只有那些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且造成新属性突现的联系,才能构成系统。在没有发现对象之间制约性关系的情况下,在没有发现新属性出现的情况下,抽象地谈论系统是于事无补的。从实质上讲,系统的要义并不是一般地强调联系,而是强调那种具有新质突现的联系。

系统科学,就是运用系统的概念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的系统,从整体上加以研究,以揭示其运动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就是系统科学研究的一批成果。美国人维纳所创立的控制论,就是把对象作为系统加以考察研究的学科,为研究系统的性质提供了广泛有效的、概括形式的处理方法。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了系统论,第一次定义了“系统”,提供了“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整体不可分割性”,“机体论”和整体论的原则,使科学研究的对象从孤立的部分转向系统整体及其规律的研究。美国数学家申农创立了信息论,则为人们提供了研究系统组织化程度和信息在系统中如何有效传输的理论。

20世纪70年代,系统科学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进展。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领导人普里高津建立了耗散结构理论,阐明了系统新结构产生的条件和机制,论证了在具备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中各要素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的条件下,系统可以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解决了自然界从无序到有序演化的可能性。德国科学家哈肯创立了协同学,解决了无序到有序,在突破点上,系统如何通过内部各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协同、竞争即自组织而形成有序结构。法国数学家托姆建立了突变论,超越了“自然界无飞跃”的渐进进化思想,使突变现象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给系统科学提供了新的数学工具。德国生物化学家艾根提出了超循环理论,揭示了“非生命”到“生命”的转化不是非此即彼的,在化学阶段和生物阶段之间,应有一个生物大分子的组织阶段。在分子水平上把竞争和协同相结合,发展了“自然选择”的原理,架设了从无生命向生命过渡的桥梁。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勾画了自然从存在到演化的画面,展示了自然演化的不可逆和序向,不仅指出了自然界演化是自组织的,自己运动的,而且揭示了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美国气象专家洛伦兹、生物学家R·梅、物理学家费根鲍姆等人,共同创立了混沌理论。这里混沌被定义为:内在的非线性动力学本身产生的不规则(非周期)的宏观时空行为。揭示了以往科学未曾料想到的隐藏在混乱现象深处的惊人的秩序,以及自然万物生长演化的普遍规律,提供了一种关于系统演化的分叉与混沌方式。它揭示了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体现了随机性存在于确定性之中,确定性自己规定自己,为不确定性系统自己产生随机运动。

二、系统思考方式

思考方式。思考是从思想中产生的。所谓思想,分两层意思,即作为一种过程的思想活动,和作为一种结果的思想观念。前者可以理解为思考,后者可以理解为观念、想法和见解等。因此,思考方式是相对稳定、规范化的思想活动过程。活动指的是思考,是可变的,过程指变化的集合体,方式是指相对稳定规范的程序。它说明了,人类的思考方式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但它又是相对稳定的。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相对稳定的思考方式,在支配着人们的思考,这是一种总体的趋势。对于单个个人的思考方式则更复杂,受知识和其他方面因素影响,个体思考方式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一般思考方式具有如下特性。

首先,思考方式是思考借以实现的样式,是思考形式和思考方法的统一。任何思考总是在一定的形式下进行的,没有一定的形式和方法,思考就无法实现,而只能是些杂乱无章的东西。

其次,思考方式是主体反映客体的工具。思考方式同作为客体反映的观点、理论、知识体系是有区别的。后者是对客体的规定,是思考的结果;前者是主体的手段,表现在思考过程中。当然,这种区别是相对的,因为任何思考方式总是建立在对客体的一定程度的认识基础之上,总是对自己的观点、理论、知识的有秩序的使用和有目的的运用。(www.xing528.com)

最后,思考方式是主体的,相对稳定的“先验框架”。这并不是说,它先于一切经验,而是就具体的思考过程来说,它总是表现为出发点。而且,它是相对稳固的,即习惯的形式和方法。系统思考方式。借用系统科学的概念、特性、原则,把握思考方式的特性而形成的,与当代生产、技术、科学一体化相适宜,与现代科学发展的大科学趋势相适应的思考方式。系统思考就是看见整体的思考。从看部分到整体,唯有对整体而不是对任何单独部分的思考,才能够了解整体。系统思考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来考察的思考方式,就是把事物视作一个由特定属性的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并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系统。着重从要素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去考察事物,以期全面把握事物本质规律的一种思考方式。系统思考方式具有如下主要特性。

第一,互耦互动性。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这个联系是以一种系统方式存在的,表现为一种耦合互动的关系。耦合指的是两个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行为的量度,即依赖的程度。相互依赖是一种联系过程,这种联系过程是通过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实现的,这种交换产生互动。现代科学对于耦合的研究已深入到各个方面,能够全面刻画事物联系的依赖程度。它包括:非直接耦合、数据耦合、标记耦合、控制耦合、外部耦合、公共耦合和内容耦合等。因此,我们在运用系统思考方式解决问题时,要学会把事物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于对方的整体,把握交互式的互耦互动特性。

第二,多元性和相关性。系统是相互作用的多元素的复合体,每个系统都是由诸多要素按着特定的关系构成统一体。这种特定的关系是通过要素与要素的相互联系的相关性实现的。正是这种多元性和相关性才形成了系统的整体性。因此,在运用系统思考方式处理问题时,要把握两个以上的要素才能构成系统。注意系统内部要素齐全,相互联系紧密,信息流动迅速,总体运转协调。

第三,层次结构性。层次结构决定功能,是对系统特性的形象描述。在诸系统要素或子系统的彼此依赖与相互作用下,系统产生了不同于单个要素或子系统的新特性,形成系统所特有的整体特性,进而孕育出系统的特有功能。我们在运用系统思考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做到:以优化层次结构为重点,着力形成合理的层次结构配置,使层次结构之间联系更加科学。

第四,开放性。只有对外部环境开放的系统,才能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获得发展的动力,因而能保持生机和活力,对于社会系统来说,开放性是其共同的特性。我们在运用系统思考方式处理问题时,要特别做到:注意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吸收外部环境对系统有用的东西,增强系统的活力。

第五,创新性。系统是动态发展的,具有演变性。随着外部条件的发展变化,系统也随之不断演变,以适应新环境,寻找新的生存空间。我们在运用系统思考方式处理问题时,要加强创新性研究,使系统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增强系统的生存能力。

系统思考方式具有下列基本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是基于要素对系统的非加合性关系,当要素之间在相干性、协同性的条件下,会有新质的凸现。这种新质不是单个要素所具有的,而是系统整体才具有的。因此,在运用系统思考方式处理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立足于整体来分析其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部分的分析而达到对整体的深刻理解。系统思考方式要求从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去认识和考察对象,使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归纳和演绎、局部和整体、个别和一般协调一致起来。

第二,动态性原则。系统的动态性原则,是指不能把系统看成是静态的“死系统”或者“死结构”,而应当看成动态的“活系统”。虽然在科学研究中,人们经常采用理想的“孤立系统”或“闭合系统”的抽象,但实际存在的系统,无论是在其环境的各个要素或子系统之间,还是在其环境与环境之间,都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沟通,从原则上说都是活系统。系统思考方式要求我们在运用系统思考方式处理问题时,应当把系统发展的各个阶段加以研究,以把握其过程与未来的趋势。

第三,最优化原则。这是使用系统思考方式的目的和要求,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研究解决问题时要统筹兼顾,大力协同,多中择优,采用时间、空间、程序、主体、客体等方面的峰值和焦点。本着多利相衡取其重,多害相衡取其轻的原则,进行综合优化和系统筛选。运用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决策等有效方法,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第四,模型化原则。这是运用系统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手段。在运用系统思考方式解决问题时,需要把真实系统模型化,即把真实系统抽象为数字模型、符号等系统模型,或其他形式的模型,并借助于计算机进行。

整体化原则、动态性原则、最优化原则、模型化原则,是运用系统思考方式应把握的基本原则,前两者是基础,第三个是目标,第四个是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