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理科学发展变化:系统思考方式研究

管理科学发展变化:系统思考方式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管理科学的发展变化管理概念产生于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它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古典学派、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并逐步向管理一体化发展。他们认为,当时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是极大的,他们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制定了定额工作原理。要使雇主和工人两方面认识到,通过更好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两者都可以达到目的。古典管理学派提出了解决管理中具体问题的14项原则。

管理科学发展变化:系统思考方式研究

第一节 管理科学的发展变化

管理概念产生于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它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古典学派、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并逐步向管理一体化发展。

一、管理概念的提出

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长期靠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只有到了8000年时,人类才逐步发明了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大约到15世纪末和18世纪初,以个体为主的农业和手工业才得了发展,家庭为主的家长制决定了社会结构的单一性。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有的只是家长制的专制集权。

在1900年前的各个国家中,家庭作为绝大多数社会中执行着社会活动的器官,各种机构单一、少而小。在当时的欧洲,如德意志帝国,只有一个机构与众不同,那就是中央政府。社会其余部分散布无数的小分子,小的工厂和学校,个人自由职业者、医生或律师,小农户、小手工业者,地区性商品零售店等。这种社会组织结构简单且单一,管理是通过一种专制手段来进行,专制实际上就是一个集权的首领来代替现代定义上参与式的民主,用恐怖代替责任。它打倒了社会的各种机构,把它们全部融入一个无所不包的官僚机构。它也提供物品和服务,但数量很少,浪费很大,水平很低,并以巨大的痛苦、屈辱和挫折为代价。

人类经历了19世纪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100年创造财富是人类历史上全部财富的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管理越来越复杂。从1900年到1970年的70年的时间,每一个发达国家都成为机构化的社会,每一项重大的社会任务,不论是经济工作,还是卫生保健工作,教育环境保护,新知识的追求或防务,目前都要委托给大型组织去办,而这些组织都是准备长期存在并由自己管理。现代社会的成就,如果不是指个人生存,愈来愈依靠这些机构的成就。这是因为,当今社会已是一个多元化社会,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财富积累、分配,社会教育公共卫生等等,已经变得十分复杂。

在这70年间,不仅工商业发展了,其他机构发展得更迅速。在1914年前,全世界没有一所大学拥有6千名以上的学生,而目前拥有6千名学生的大学只是一个侏儒。同样,医院从一个过去只是穷人进去等死的可有可无的机构,发展为一种卫生保健中心,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机构,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机构。工会、研究机构,以及其他许多机构,同样也都发展为巨大的复杂的机构。

社会机构由简单到复杂,每一个市民一般就是一个受雇者,他为多种机构中的一个机构工作,他把这些机构看成他的衣食之源,是他的机会所在,是提升社会影响并发挥作用的阶梯,是实现个人满足和成就的场所。我们的社会已经是一种职工社会。正是这种社会机构的变化,一种新型的管理即古典管理理论就应运而生。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它标志着社会的一种重大变革,即转变为一种包含多种机构的多元社会,而管理则是这些机构的有效器官。不论这个机构是工商企业、医院、军队,还是研究机构,如果各种机构要发挥作用,就必须进行管理,管理就必须有效。

什么是管理?管理,从一般定义上理解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单个人单独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多种活动。对管理概念有如下理解:管理工作的中心是管理他人的工作;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他人的活动来进行的。管理应同时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管理面对的是其他人的活动。第二,管理是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管理是通过其他人一起并通过其他人来达到组织目的的。

管理是现代机构的特殊器官,正是这种特殊器官的成就决定着机构的成长和生存。管理是一种职能,一门学科,一种要完成的任务。而管理人员则是实践这门学科,执行这种职能并完成任务的专业人员。

二、古典管理学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是管理古典学派产生发展的主要阶段。该学派主要探讨经济管理问题。他们认为,当时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是极大的,他们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制定了定额工作原理。实施定额化管理的主要做法是:通过制定标准操作方法,用标准操作方法对全体工人进行培训,并据此判定较高定额。为了使工人完成定额,除了使工人掌握标准的操作方法外,还必须把工人使用工具、机械、材料以及作业环境加以标准化。为了鼓励工人完成定额,他们提倡一种有差别的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度。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取得雇主和工人两方面的合作,雇主关心的是低成本,工人关心的是高工资。要使雇主和工人两方面认识到,通过更好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两者都可以达到目的。

古典学派提出了管理不同于经营,经营有6种活动,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管理是经营的一种,管理是有组织的社会的一个特殊要素。管理是通过管理的5个职能来实现的。这5个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1)计划,包括管理人员为最后制定一切行动方针而进行的一切活动。管理人员应该对与公司有影响的未来事态作出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并制定出指导未来决策行动计划

(2)组织,包括最后确定的一切任务和权力结构的所有活动。这个管理的职能将决定完成任务所必需的适当的机器和人员的调配。

(3)指挥,就是指对下属的活动给以指导。管理人员应与下属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应对其人员以及他们与公司间达成的协议有非常透明的了解。管理人员还应不断地对组织和下属人员作出评价,如果他认为组织结构有问题,就应毫不犹豫地对他进行改组,如果下属不称职应马上解雇他们。

(4)协调,指的是把那些所有个人的努力拧成一股绳并指导它们去实现一项共同目的的活动。协调是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5)控制,为了确保实际工作同计划规定的工作相符合的那些活动必须实行控制。控制需要通过三种类型来实现,这就是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预先控制的中心问题是防止组织中所使用的资源在量和质上产生偏差。现场控制的中心问题是监督实际正在进行的操作,以保证按目标办事;实现现场管理的主要方法是管理人员的指导和监督活动。反馈控制,它的中心问题是运用反馈方法控制结果。企业中使用的反馈方法是预算、标准消耗、财务报告和质量控制。(www.xing528.com)

古典管理学派提出了解决管理中具体问题的14项原则。(1)分工;(2)义务与权力;(3)纪律;(4)命令的统一性;(5)指挥的统一性;(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报酬;(8)集权;(9)等级系列;(10)秩序;(11)公平;(12)保持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

古典管理学派提出了组织的8项原则。(1)目标原则,即所有的组织都应表现为一个目标。(2)相符原则,即权力和组织必须相符。(3)职责原则,即上级对下级工作的职责是绝对的。(4)组织阶层原则。(5)控制广度原则,即每一个上级所管辖的相互之间有工作联系的下级人员不应超过5人或6人。(6)专业化原则,即每个人的工作应限制为一种单一的职能。(7)协调原则。(8)明确性原则,即对于每一项职务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古典管理学派从泰罗等人开始从事管理的实际实验和理论研究,距今已有一个多世纪。他们提出的理论不但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以后管理理论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为管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训练管理人员提供了依据。提出了通过教育使人们学会进行管理,并提高管理水平,现代工商企业、医院、大学和政府机构认真履行这些职能的必要性。

三、管理的行为科学学派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管理的行为科学学说,形成了行为科学理论。主要探讨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研究内容包括:人的本性的需要,行为和动机,尤其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包括领导和工人的关系,所以它在早期叫人际关系学。研究人的行为以及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很多分支为研究管理提供了有用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和个人对组织的影响,这些都与管理学有直接的关系。社会学旨在分析解释和证明群体中的行为,它研究人的天性、社交、文化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一般规律,这些都与管理学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类学是研究所有为人类所知的行为,它是包括社会的、技术的和家庭的一切行为。人类学对管理中的组织职能,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类关系学吸收了上述学科的思想,要求管理部门注意在决定企业组织成败中个人所起的重要作用。人际关系学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一些不足,提出了改进的意见,主要是关于个人行为的种种差异和工作组合对个人的影响。人际关系学说侧重在工作周围的社会环境,而古典管理学者更注意的是物质环境。人际关系学说在劳动分工、等级与职能过程、组织结构、管理态度等方面为管理理论作出了贡献。

早期的行为科学以科学实验为依据,提出了激励工人行为的三条原理,确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1)社会心理需求原理,工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社会系统成员。他们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的尊重等。通过社会心理方面的调整,鼓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2)非正式组织原理,所谓非正式组织,就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过程中,由于抱着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这些团体有自然形成的规范或惯例,其成员必须服从。它与正式组织是相互依存的,对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3)满足度原理,通过对职工多种满足度的提高,来激励职工的士气,提高劳动生产率。

行为科学在三条原理的基础上,在关于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理论。(1)人类需要层次论。根据人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排成了5个层次。第一层,生理上的需要,包括维持生活必需的各种物质需要,如衣食、住房、医药等。第二层,安全上的需要,如生活有保障,不会失业,生病或老年有所依靠等。第三层,社会需要,这种需要与人的社会本性的人对交往的需求。第四层,地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希望越变越完美的欲望,人要实现他们所能实现的一切欲望。按照这个层次追求多项需要的满足,以此达到人的行为和动机的统一。(2)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保健因素,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到的作用一样,不能直接提高健康状况,但有预防作用。同样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能预防职工产生不满。包括的内容有:公司政策和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工作条件等。激励因素,使职工产生满意作用的因素,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因素,如成就、上级赏识、工作本身、责任、进步等。(3)强化理论。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通过奖励或惩罚的手段,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种行为是否重复。(4)“期望几率模式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选择性行动成果的强度(即职工对某一行动成果的评价)和期望几率(即职工认为某一行动成功的可能性的程度)两者决定激励力的大小,激励力促使行动取得成果,通过成果,职工得到满足。

关于企业管理方面提出了如下理论。(1)“X理论Y理论”。研究表明,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少是由于管理人员对工人的片面认识,即认为工人劳动力不高是由于“工人本性不诚实、懒惰、愚蠢、不负责任造成的”,这就是X理论。与此相反,认为人不是被动的,人的行为受动机的支配,只要给其创造一定的条件,他就会努力工作,达到确定的目标,希望自己工作取得成绩。管理本身就是去找妨碍劳动者发挥积极性的因素,这就是Y理论。只有“Y理论”才能在管理上取得成功。(2)“不成熟到成熟理论”。在人的个性发展方面,如同婴儿成长为成人一样,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连续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缺乏自觉到自觉和自制,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的位置,体现了自我实现的程度,正式组织妨碍自我实现延续“成熟”的进展。消除个性与组织的不协调的办法是:扩大职工的工作范围;采取参与式,以职工为中心的领导方式;使职工从事多种工作的经验;加重职工的责任;更多地依靠职工的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等等。在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关系方面,提出“团体力学理论”。这个理论主要论述了作为非正式组织的团体的要素、目标、内聚力、规范、结构、领导方式、参与者、行为分类、规模、对变动的反应等。提出了“敏感性训练”。敏感性训练的目的是通过受训者在团体学习环境中不相互影响,提高受训者对自己的感情和情绪,自己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自己同别人的相互影响关系的敏感性,进而改变个人和团体的行为,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满足个人需求的目的。

在有关企业领导方式的问题上,提出了如下理论。(1)“领导方式连续统一律理论”。他们认为,在企业的领导方式中,从专权式的,以上司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到民主的以职工为中心的领导方式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领导方式,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至于到底应选择哪一种领导方式,不能一概而论,要考虑经理、职工、形势、长期战略等方面的因素,才能在这个连续统一体中选择一个当时当地最合适的领导模式。(2)“支持关系理论”。他们认为,职工必须认识到他们在工作中的经验和接触,有助于他们个人价值和重要性的感觉的。这种关系叫做支持关系。一个企业的领导在管理中如果以职工为中心,较多关心职工的需要和愿望等,则该企业的生产率就较高;同职工接触时间较多者,领导方式愈是民主、合理者,其生产率愈越高。(3)“双因素模式”。他们认为,组织中的领导行为包含着两个因素:主动结构(以工作为中心)和体谅(以人际关系为中心)。这两种因素不是互相排斥的,应该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高效率,而这种结合可以有多种情况出现。(4)“管理方格法”。他们认为,应该采取各种不同的结合的领导方式。以对生产关心为横轴,对职工关心为纵轴,每根轴分为9小格,共分81个小方格,代表各种不同结合的领导方式。他们认为,把对生产的高度关心同对职工的高度关心结合起来的领导方式,是效率最高的。

四、管理科学学派

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管理的科学学派,它们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当代西方管理理论的一些学派。主要有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

社会学派认为,各级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单位,即相互进行协作的个人组成的系统。这些协作系统是正式组织,都包含有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非正式组织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同正式组织互相创造条件,在某些方面对组织产生积极的影响。至于组织中经理人员的作用,就是协作中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并对协作的努力进行协调,以便组织能够维持运转。

决策理论学派认为,决策贯彻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组织是由作为决策者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并对决策的过程,决策的准则,程序化的决策和非程序化的决策,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决策过程的联系等作了分析,提出了决策的基本观点。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使各个系统和有关部门的相互联系网络更清楚,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总目标。

经验主义学派则认为,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都不能完全适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关企业管理的科学应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管理经验为主要对象,加以概括和理论化,向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实际的建议。

权变理论学派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管理的科学学派总结了以上各学派的观点,提出科学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应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产和作业管理问题。而科学方法最突出的是建立数学模型,它表现在方法上的主要特征是:(1)以决策为着眼点。分析的最终主要结果必然对管理行为有直接关系。(2)以经济效果标准作为评价的根据。对各种可行性行为进行对比,必须以能反映组织未来利益的可测数值作为根据。这种所要测量的变数包括诸如成本、总收入和投资所得的利润率。(3)依靠正规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实际上以数学形式表达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处理数据的程序所要求的明晰度,必须是能使其他分析者根据同一数据得出同一结果。(4)依靠电子计算机。各种高速计算机的巨大的数据形成能力和计算能力,以及计算机数量的日益扩大与人们对他的掌握和使用的不断提高,使管理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成为可能,推动了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