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什么称为新新媒介?探讨成果

为什么称为新新媒介?探讨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什么称之为“新新”媒介呢?这些“朋友”可能是数字人,而不是血肉之躯的人,他们是新新媒介的首要成分,将是本书考虑的重点。但我们可以这本书里用“新新媒介”这个辨析力更强的术语。这是一切新新媒介底层的核心特征。

为什么称为新新媒介?探讨成果

第一章 为什么要称为“新新”媒介?

2009年6月,我在《新新媒介》第一版中写下一段话:以下是新媒介与独裁政府的一些重大冲突在20世纪和21世纪的时间表:

1942—1943年:“白玫瑰运动”用复印传单把纳粹政府的真相告诉德国人民。该运动未能推翻纳粹政权。

1979年:阿亚图拉·霍梅尼(Ayatollah Khomeini)的录像带在伊朗流传,成 功煽动了推翻伊朗国王的革命。

20世纪80年代:“地下出版”录像带批评苏联政府,可能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的改革和公开性以及苏联统治的终结铺平了道路。

2001年:约瑟夫·埃斯特拉达(Joseph Estrada)总统手机,在动员菲律宾人和平抗议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第二次人民力量革命成功。

2009年:Twitter和YouTube把伊朗人对官方报道选举结果的抗议传到国外。截止本书完稿时,其结果尚不明朗。

几乎三年后的2012年年初,业已清楚的是,虽然伊朗的“绿色革命”没有成功,但它以“阿拉伯之春”、美国的“占领华尔街”等形式在世界各地兴起。

这些运动是直接民主的表达形式,滥觞于古代雅典,很快被亚历山大大帝和罗马取代,此后就不再见于很多地方。相反,在世界各地的民主社会比如美国、欧洲等地所实施的是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这是20世纪的趋势。原则上,民主选举产生的官员要表达人民的意志。促成代议制民主运行的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旧媒介”,首先是印刷机,20世纪是广播和电视。这些旧媒介地位坚挺,依然如故;由少数人比如编辑、制片人或所谓“守门人”进行决策,由他们处理信息、新闻和娱乐,决定版面、广播节目和屏幕的形貌。包括我们在内的受众很容易接收和消费其信息,但我们不能发表信息。

相比而言,21世纪最新的媒介使我们消费者很容易生产和传播信息,而且同接收和消费信息一样容易。不过,并非互联网上的一切信息都同样容易生产和传播。《纽约时报》的网络版与其纸媒版一样,要受编辑控制。为了夺取大多数图书和音乐资源,连Amazon和iTunes播放器也是与出版商合作,而不是与消费者合作,不过,作者可以用Kindle电子书阅读器直接出书,原有的出版格局开始变化。但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Google+、Wikipedia或Blogging上,任何人都能生产内容,读者和出品人常常是相同的人。这样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集于一身的人在世界上数以千万计。我把这些媒介称为“新新”媒介而不是“新”媒介,目的是要把Amazon、iTunes和《纽约时报》的网络版这些“新”媒介和Facebook、Twitter、YouTube之类的“新新”媒介区别开来,“新新”媒介把强大的信息生产力交到每个人的手里。

《新新媒介》第二版的主题是,人人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一新的能力改变我们大家生活、工作和游戏的方式。这一变化不仅促动和推进了占领华尔街运动,而且催生了“茶党”;在许多方面,这两场运动处在美国政治频谱的两端。这是因为“茶党”与“占领华尔街”源自同样的不满,该党也不满意代议制政府;在数字时代,在社会决策中,新新媒介赋予人人更直接发表意见的机会。这不仅涉及政治,而且和我们在真实的离线世界里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朋友能找到我们正在就餐的饭店,只需用Facebook、Twitter、Foursquare就能够“追踪”并找到我们,无论我们在何方。实际上,我们的在线生活和离线生活日益合为一体,再用这两个术语将其分开越来越没有意义了。无论我们在何方,无论在线还是离线,无论使用Twitter描写我们在真实世界里的行为还是讲述网上的经验,我们都栖居在新新媒介的世界里,数字的和物理的媒介都近在手边。

1.1 为何叫“新新”媒介而不是叫“社交”媒介?

Twitter、Facebook和YouTube一般叫“新新”媒介。为什么称之为“新新”媒介呢?为什么其他类似的媒介也叫“新新”媒介呢?毫无疑问,使消费者能成为生产者的媒介是社交性的,其互动性远远胜过单向的旧媒介比如电视。我们用Twitter写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而且回应他人的Twitter,包括我们在线或离线是否认识的人。这些“朋友”可能是数字人,而不是血肉之躯的人,他们是新新媒介的首要成分,将是本书考虑的重点。

有些旧媒介相当“新”,比如Amazon和iTunes;有些旧媒介显然“旧”,比如广播和印刷。所有这些旧媒介都有相当重要的社交成分。人们常常交流他们读书听音乐、看电影电视的体会,实际上,这样的交谈常常是完全离线的。如果这样的交谈不是旧媒介的社交成分,那么,书店的读书小组和电视上对政治候选人的冷静评论是不是旧媒介的社交成分呢?即使和一个朋友议论你们正在看的电视、正在读的书,那也能说明媒介固有的社交性。换句话说,包括从书页和屏幕接收单向的信息,一切传播都有社交性。

由此可见,和旧媒介的社交性相比,虽然新新媒介的社交性极其重要,明显得多,然而它们不能独揽“社交媒介”一语,我们不能以互换的方式使用“社交媒介”和“新新媒介”。况且,新新媒介的首要成分比如消费者成为生产者的要素可以由一人独自实现,而不是靠交往来完成,比如单枪匹马就可以撰写blogging、制作视频。当然,要改变“社交媒介”的称谓为时已晚,我们不断听见旧媒介用这个称谓描绘YouTube、Twitter和Facebook。但我们可以这本书里用“新新媒介”这个辨析力更强的术语。

1.2 新新媒介的指导原理

什么是本书介绍的Facebook、Twitter、YouTube、Wikipedia、Blogging等媒介共同的界定性特征呢?这些特征使它们互有区别又使之不同于旧媒介。

(1)每个消费者都是生产者。这是一切新新媒介底层的核心特征。凡是读博客的人几乎都能立即开启自己的博客,但微软国家广播公司网站和《纽约时报》网站的博客不是新新媒介的例子,而是新媒介的例子。它们的读者最多只能对其中的文字产生次要的、间接的影响,读者也许能在其博客上面写几句评论,但不能对这些博客进行修正,又不能上传自己的帖子,亦不能在上面开新的博客。相比而言,你自己开的博客是能修正、删除的,你能写新的博文,能决定是否容许别人评论,换句话说,博主对自己的博文拥有传统出版人对自己出版物那样的权利。以Wikipedia而论,读者/编辑集于一身的人任何时候都能编辑Wikipedia里的文章,实际上他们一直在这样做。

但这不是新新媒介的唯一界定性特征。其他的特征包括:

(2)你能免费获取信息。新新媒介对消费者总是免费的,对生产者有时也免费。这一特征再次说明,Amazon和iTunes播放器不是新新媒介,因为它们上面的图书和歌曲都是在收费销售的。相反,新新媒介YouTube上的视频歌曲是免费的。博客地(Blogspot)和“文字博客”(Wordpress)网站对博文的生产者是免费的。Wikipedia靠募款维持(颇像公共广播公司),对读者/编辑(两者常常集于一身)是免费的。Twitter靠风险投资广告,对读者/写手是免费的。Facebook有大量的广告,已经成为公共拥有的公司,对用户免费。YouTube网站上不仅打广告,而且上传视频的人可以选择分享风险,只要他不侵犯他人的版权。Google的广告圣(AdSense)系统也容许任何网站上的博主分享风险;YouTube对观赏者和上传者都免费。

传统的广播媒介一直是免费的,而且将继续免费。这一重要特征与新新媒介相同,在这一点上,广播媒介比Amazon和iTunes更接近新新媒介,这两种媒介是要对顾客收费的。但放送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有线电视是要收费的。《纽约时报》之类的传统的纸媒体虽然依靠广告,但也要顾客缴费。传统的纸媒体虽然也依靠广告,但其中一些的网上服务采用了付费墙模式,读者要付费,其结果喜忧参半。

(3)竞争和互相催化。我在博士论文《人类历程回顾:媒介进化理论》(Human Replay:A Theory of the Evolution of Media)里详细阐述,媒介互相竞争,有生有死,争夺我们的时间和惠顾,颇像达尔文生物界里的有机体。在自然界里,有机体有共生关系,比如蜜蜂采集花粉,并使其受孕,我们则欣赏花朵、吃蜂蜜。但总体上说,媒介尤其新新媒介不仅互相竞争,而且主要是互相受益。一篇博文里嵌入了一段视频,它可以自动发给Twitter,Twitter用博文标题生成一句话的短讯,这一短讯又可以在Facebook和邻客音(Linkedln,职业社交网站)上显示,加入那些小装饰或特别应用程序里。虽然这些新新媒介互相竞争,争夺我们的注意力,但它们互相支持。而且,新新媒介与旧式媒介也互相竞争,同时又协同增进。播客人吸引读者离开书籍,使收视者离开电视,但他们又写书,又在电视上露面,至少是在他们自己的博文里评论图书和电视节目。一种新近创生的媒介还能推进旧媒介的变革。由于Google+的出现,Facebook制定和实施了许多保护隐私的条款,“新运动媒介”(New Movement Media)如是说(Bodnar,2011)。

(4)不限于搜索引擎和电子邮件的功能。谷歌雅虎是互联网的神经系统,与我们电脑上的微软浏览器(Microsoft Explorer)、火狐(Firefox)浏览器和谷歌的Chrome浏览器对应。电子邮件和搜索引擎对新新媒介必不可少,但它们本身并非新新媒介。基于互联网的货币系统比如PayPal也是新新媒介的关键要素,其功能同样是新新媒介的服务系统,本身却不是新新媒介。Google、Yahoo!和PayPal是免费的,用户可以为自己的电子邮件、网络搜索量身定做,而且还可以用PayPal来完成自己的银行手续。然而,Google、Yahoo!和PayPal的用户并不能像Wikipedia用户那样写作和编辑,不能创建自己的系统,不能决定自己的“脸谱”时间轴(Facebook Timelines),不能决定潜在Facebook读者读取Facebook的水平,也不能像Digg用户那样挑选置于Digg首页的东西。同理,虽然雅虎用户可以在留言版上留言,但这些讨论组的协调人完全能够像旧媒介那样控制讨论的情况。AdSense之类的应用功能对新新媒介有支持的作用,它能靠blogging帖子和YouTube视频挣钱。我们将考察它支持新新媒介的应用程序所产生的价值和冲击。Google+是近似Twitter/Facebook的系统,是谷歌运行的新新媒介,也是本书考察的对象。

(5)新新媒介最终将超越用户的控制。新新媒介需要有其消费者/生产者不能控制的底层运行的平台,比如Facebook的机制、Podcast的系统、YouTube的格式、Wikipedia的编辑程序等。然而,用户向固定系统的输入量的比率大大有利于新新媒介的用户,而不是Google和Yahoo!之类的底层平台。当新新媒介运行良好(无失误)、符合期待(与我们上次使用时无变化)时,我们往往忘记,媒介在别人的控制之下。然而,如果媒介的任何界面有所变化,如Facebook一年几变那样,我们就意识到,原来我们不能掌控媒介,我们痛苦地意识到,我们不喜欢那样的变化。一种媒介停止运行(Vox 2010年停止)时,或者被收购并停业时(问答网Aardvark2010年被Google收购,2011年被搁置)。

1.3 新新媒介涵盖新媒介的原理

新媒介的一个界定性特征很清楚,因为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这个特征是:一旦其内容贴到网上,人们就可以使用、欣赏,并从中获益,而且是按照使用者方便的时间去使用,而不是按照媒介确定的时间表去使用。这个优势延续至今,使人们不用苦等晨报送上门,也不用等电台播放你喜欢的歌曲,亦不用等待每周一集的电视连续剧。这些“按约定运行的媒介”(media by appointment)至今是一切旧媒介的特征。Tivo和DVR硬盘数字录像机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户摆脱了约定的束缚,这是电视从旧媒介向新媒介演化的表征。

新新媒介使其用户对新媒介有一定的控制权,用户可以决定何时何地去获取新媒介提供的文本、音频和视听。实际上,新新媒介把新媒介对旧媒介的优势拿过来,一网打尽,而且,还进了一步。于是,新新媒介就有了不同于新媒介的特征:新媒介的用户不得不等待别人生产的内容,比如从Amazon书店买书、在iTunes播放器上下载歌曲。与之相反,新新媒介的用户则被赋予了真正的权利,而且是充分的权利;同时他们还可以选择生产和消费新新媒介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千百万其他新新媒介消费者/生产者提供的。他们构成一个消费者/生产者共同体,这是旧媒介时代没有的共同体。

1.4 各章顺序与内容

2009年6月出版的《新新媒介》第一版快速扫描了彼时新新媒介的相对重要性和冲击力,各章顺序如下:为什么要称为“新新”媒介?/Blogging/YouTube/Wikipedia/Digg/Facebook/Twitter/Second Life/Podcast/新新媒介的阴暗面/新新媒介与2008年的美国总统选举/硬件。

Alexa网站排名公司的算法是考虑访客人数、与其他网站的链接等因子;根据2008年12月Alexa的排名,新新媒介的排序是:YouTube第3,Facebook第5,Myspace第7,Digg第284,Twitter第669,Second Life第3354(Yahoo!第1,Google第2)。

《新新媒介》的第二版问世于2012年年初,本书各章顺序显示,在三年之内,新新媒介发生了多么戏剧性的快速变化。除了开卷的一章外,没有一章保留了第一版里原有的顺序。有几章失去了独立成章的地位,被压缩了,另有新独立的几章加上了。兹将新顺序及其理由略述如下:(www.xing528.com)

Facebook(2004年创建)是本书第二章,从原有的第七章上升到这个地位(由于新旧两个版本都以绪论为第一章,Facebook实际上从第六位上升到第一位),Facebook从2011年12月A lexa的排名第五上升到第二,Google从第二上升到第一,Yahoo!从第一降到第五。2009年第一版出版时,Facebook在用户人数上刚刚超过了Myspace,但两者对世界的冲击力不分伯仲。2012年的今天,Facebook在新新媒介中独立成类。2011年7月,其用户超过8亿,其收入达到42.7亿美元(赢利约10亿美元),2010年上映的电影《社交网络》(The Socia l Network)讲述其创业史,极其成功,获奥斯卡金像奖。与其他社交媒介相比,Facebook鹤立鸡群;和Twitter、YouTube一道,傲然成为公众头脑中社交媒介(即新新媒介)的同义词。再者,Facebook调节、界定和提炼了网“友”的概念,及其与离线生活中朋友的关系,Facebook继续其修补和变化,几乎每月一变,保持领先。新新媒介里的“友谊”是本书的核心主题之一。

Twitter(2006年创建)从第一版的第八章跳升到第二版的第三章,在Alexa上的排名从第669位飙升到第10位。2011年,其用户超过3亿,不及Facebook用户的一半,然其搜索量(互联网用户搜索Twitter)为每日16亿人次,如此,Twitter在许多方面的突出地位堪比Facebook,在某些方面甚至更重要,因为它使人容易获取朋友的Twitter,以及政界人士和名流的Twitter。2011年6月,Google推出的Google+兼有Facebook(大量图像)和Twitter(容易上传,不必链接)的特点,但更像Twitter,我们将在Twitter那一章讲Google+。

YouTube(2005年创建)从第一版的第三章调整到第二版第四章,它稳居Alexa排名第三位,但在世界上的地位总体上比2009年重要得多了。之所以在《新新媒介》的第二版里位居第四,仅仅是因为Facebook和Twitter比它更重要。到2011年年底,YouTube上每天流动的视频多达30亿,而2009年每天流动的视频仅有12亿。YouTube比Facebook和Twitter相加的流量还要多。不过,YouTube的规模大是在另一个意义上:视频要观赏者投入的方式和书面词的要求大有不同。我将YouTube当作改变世界的新新媒介的大三脚架的第三条腿。

Wikipedia从第四章移到第五章,但其在A lexa上的排名却从第八位升到第六位。Wikipedia 2001年1月开始运行,是本书考虑的新新媒介里资格最老的一种。和YouTube一样,自2009年以来,其重要性和用途都大大增加,它在本书第二版里的排位略微下降,仅仅是因为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无与伦比的发展比它更快。但Wikipedia独具特色,其特点远远超越了它的时代和用户数:

(1)Blogging与报纸之类的旧媒介竞争,YouTube与电视竞争,而Wikipedia这一新新媒介实际上迎头挑战过去几百年来最令人尊敬的媒介:百科全书。作为权威信息的宝藏,《不列颠百科全书》是专家驱动、自上而下、经过审查的媒介体系,而Wikipedia是读者/写手撰写的(2012年的读者数高达365亿,其中有一亿人参与了条目的编撰)。

(2)Wikipedia的读者每天都参与撰写(共2 000万篇,2012年时已有283种不同语言的版本),涵盖很多专题,但多半是编辑已经写好的文章,涉及矫正、增补或紧缩。世人共同参与审查是新新媒介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3)Wikiped ia始终如一地否定旧媒介只用专业人士撰写文章的方式。虽然这些读者/编者在不同的层次上工作,有些人的权力超过其他人,然而,凡是Wikipedia上的文章无不含有最新读者/编者的输入。相比而言,YouTube上的许多视频是专业人士制作的,受人尊敬的报业媒体比如《纽约时报》和有线电视新闻网每天一次甚至多次发布博客。

Blogging(1997年或略早问世)从第二章降到第六章。我们考察这个新新媒介里的第一,它并非一个具体的系统,而是一个通用的形式,书写和发表的新形式。Blogging是最早问世的新新媒介,唯一可以回溯到20世纪90年代的新新媒介。就机制而言,它赋权写手的方式是一个蓝图,一切后继的新新媒介都仿效这一蓝图,而且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由Blogging衍生而来。本书第一版将其置于卷首,其原因就在这里。在这个新版里,Blogging的位置往后挪,并不是因为其重要性衰减,而是因为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发展得更快。2011年,活跃的博客人超过1.65亿,比2008年1.30亿增加不少。包含文字和视频的Blogging还提出了一个何谓新闻、何谓记者的问题,博客人有资格受《第一修正案》的保护。如果同意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论断“媒介即讯息”,那么,报道新闻的人就是新闻记者,无论他用的是什么媒介,无论他用的是纸媒报纸、广播电视、视频流或YouTube。诸如此类的问题和“占领华尔街”运动里新新媒介的作用有关系。

Foursquare(2009年创立)目前在A lexa的排名是第782年,在《新新媒介》第二版里首次亮相,成为第七章,2011年的用户已达1 000万。Foursquare是“基于位置”的媒介,用户“签到”,让“朋友”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商场、饭店、电影院或街口)。Foursquare可以被视为Twitter“我在托尼比萨店”的衍生物,这是用Twitter披露自己的位置。因为它只用于宣告你在真实世界里的位置,所以Foursquare代表着数字/真实世界融合的最新形式;在这一点上,它和Twitter相对,因为Twitter多半只含数字,或只含关于数字的数字,或涉及其他媒介的数字传播。Foursquare是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需要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媒介——你不能用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签到”。Foursquare凸显与物理场所的联系,强调在真实世界里的移动。新新媒介的硬件利器iPhone、Blackberry、Android、i ad、p Kindle等放在第一版第十三章里讲,在新版的《新新媒介》里,它们被放进第七章Foursquare。

“地位稍次的新新媒介”是新版《新新媒介》第八章的题名,不是任何新新媒介系统的名字。这一章考虑的是重要性有所下降但仍需要分析的新新媒介。Myspace(2003年创建)可用作典型案例,显示一种新新媒介的在这个欣欣向荣的新新媒介时代里的衰落。2005年至2008年年初,Myspace吸引了最多的访客,所以在《新新媒介》的第一版里,它独立成为第六章,排在Facebook之前;到《新新媒介》第一版2009年问世时,Myspace已经落在Facebook之后;此后,其用户已下降到3000万(Alexa的排名从第5位下降到第135位),如今主要是音乐网站。我们将考察Myspace衰落的原因,其2011年的销售额仅有3 500万美元,岂能和Facebook的身价相比:2012年,Facebook可望获得几十亿美元的公众投资。我们还将比较Myspace和Reverbnation、Soundcloud等音乐网站。Digg(2004年建立)在第一版里是第五章,排在Myspace和Facebook之前。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时,Digg的影响如日中天,其访客多达2.36亿,在Alexa的排名高居第20位。Digg是新闻网站,用户投票决定新闻的“上”或“下”(“挖掘”或“埋葬”),最成功的新闻高居在Digg的首页,它过去和现在都代表着消费者(读者)在新新媒介时代成为生产者(编辑)的一种方式。由于各种原因,Digg的用户在2011年降至5 000万,低于其对手Reddit,我们将探索它下降的原因;Reddit在传播“占领华尔街运动”的信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将在第八章考察(Digg 2008年年底在Alexa的排名降到第294位,目前又升至第194位;Reddit已超越它,排名为第114位)。Second Life(2003年问世)是用户借化身游戏、买卖和社交的网站(其A lexa排名是第3354位),在2009年也不算大站;在本书第一版里,Second Life是第九章。2009年年初,它有82 000位用户同时在线。之后,其用户数就开始下降,到2010年,其平均在线人数为54 000人,截止到笔者写这一章时,其2011年的用户人数不详。不过,其排名又升至第2608位。Second Life是浸淫在数字王国的最佳例子,在这个意义上,在新新媒介的频谱上,它处在与Foursquare对立的一端。Podcast可以被视为博客的音频形式,在第一版里,它有资格独立成为第十章。但自2009年以来,Podcast日益让位于YouTube等网站上的视频或视频播客。“音频播客”和“视频播客”有许多相同的特征,我们将在YouTube那一章予以说明。“音频播客”独有的特征将在“地位稍次的新新媒介”这一章里讨论。

《新新媒介》两版书的总体立场是,新新媒介恩泽世人,意义重大,常给人革命性的利益,越来越多的人将其用于工作、游戏和教育。但和一切人类的工具一样,新新媒介也可能被用于对个人和社会有破坏作用的事情,包括犯罪行为和致命行为。这些破坏行为包括积习难改的数字化版本比如网络欺凌和网络盯梢,一直到公然用社交媒介来促成犯罪包括抢劫和谋杀。我们将在第九章“新新媒介的阴暗面”里探讨这些滥用和罪行。我们还将考察一些新新媒介比如Wikipedia解密见仁见智的用途,有人认为它们对社会有害,有人认为它们是言论自由的真诚表达,应该受《第一修正案》保护。

本书第一版孕育于2007年,彼时,巴拉克·奥巴马的竞选业已开始。人们说他是第一位“上镜好看”的总统(Saffo,2008),自此,各色各样的政治人物都学会了使用新新媒介的诀窍,美国和世界各地的政治人物无一例外。本书新版的最后一章“政治与新新媒介”将考察2012年美国总统竞选时“茶党”、共和党和民主党候选人使用新新媒介的情况,还将考察从长远看也许是更重要的事件:“占领华尔街”、“阿拉伯之春”以及世界各地直接民主的高潮再起。在这一章里,我们将讨论《第一修正案》对新新媒介记者的保护,及其对“占领华尔街”报道的保护。

1.5 新新媒介和硬件的快速演化

新新媒介在快速演化,上文对新新媒介系统和网站重要性及生存状况的介绍清楚显示了这一现象。YouTube和Twitter在2008年的美国总统竞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和奥巴马的阵营相比,麦凯恩(John McCain)的阵营欠缺新新媒介的使用。在2004年的总统选举时,新新媒介尚不存在。看来,它们在2012年总统竞选中将要发挥的作用殊难预料,唯有一点可以肯定:总体上,它们将发挥重大的作用,还可能发挥决定性的冲击。Twitter将使突发性政治新闻迅速发布;YouTube将抢发视频,让人先睹为快,然后用24小时跟进的视频进行报道;Facebook、Podcast、Wikipedia等媒介将提供背景,详细报道快速变化的故事和事件。新新媒介的演化如此之快,从我这本书完稿到你读它时,它们的阵容定会剧变。在第一版的2009年与2012年的第二版之间,Myspace就从繁星似锦的画面核心淡出了。在第一版的写作过程中,Foursquare尚不存在。2009年业已很重要的Facebook和Twitter此后就爆炸性增长,规模和冲击力都大增。图片社交分享网站Pinterest创建于2010年,初为有限封闭系统(不向公众开放),《新新媒介》第一版问世时尚不存在,第二版2011年的初稿里亦不存在,但此后在用户人数和经营水平上如火箭飙升(Marketing Profs,2012);Pinterest将在第六章的照片播客那一节里介绍。很可能,它将在本书的第三版里独立成章吧。

与此同时,新新媒介赖以栖身的硬件也在与其同步演化。iPhone 2007年7月问世,是手机上网的技术突破,成为消费者的掌上新宠,之后Blackberry手机和Android手机旋即加入iPhone的行列。2010年年初,另一种迥然不同的新新媒介设备ipad诞生了。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舍弃智能手机的模式,显示屏更大,更适合书写、阅读和观赏电视剧、电影和YouTube视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继续演进,几乎每年一变。

这些新出现的电子产品都大获成功:2011年3月,ipad 2上市时,ipad 1已售出1 500万部,iPhone已售出1.08亿部。它们至少传递了新新媒介的一个讯息,我们百分之百肯定,它们将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关键的、日益重要的作用。

1.6 首要的方法论:在实践中学习

和第一版一样,第二版的大多数引文取自互联网上的文章。原因很简单,书籍不足以评估快速变化的媒介,它们的形式和功能都几乎每月一变。以《奥巴马的胜利:媒体、金钱和信息如何塑造2008年大选》(The Obama Victory:How Media,Money,and Message Shaped the 2008 Election)(Kenski,Hardy,Jamieson,2010)为例,除了YouTube,在其多达314页的索引里,上述新新媒介均不见踪影。再者,大多数书籍从动笔到送达读者的纸媒和显示屏,一般要花大半年时间;即使聚焦妥当的书也难免是抓拍的一个镜头,无论多么新,都已成历史。当然,这是《新新媒介》第二版及未来新版的命运,请读者参看我滚动的博文《什么比新新媒介更新?》(“What’s Newer than New New Media”)(Levinson,2009—2012)。目前版本的《新新媒介》的许多新发展首先在我的blogging里亮相,将来可能的新版本也会如此。

所幸的是,互联网上的一切编辑驱动的文章都能够即时报道和分析媒介的新发展,任何领域的媒介及新新媒介都包括在内。除了将互联网作为首要参考资料,而不是用图书之外,本书的“研究”路径和新新媒介兼有的特征是吻合的,那就是读者或研究者都能成为生产者;这条路径也符合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 翰·杜威(John Dewey,1925)的实践原则:我们最好靠实践学习,在工作中学 习,在动手干的活动中学习。本书的首要信息源来自我不断地在各领域里游走 的学习。我是作家、媒介制作人和出品人,在本书考虑的新新媒介中,我都兼有这几种身份。当然,一种可能性总是存在的:我的实践经验、任何其他研究者的实践经验未必都代表世人的经验。凡有必要,我都记录自己以教授、作家身份践行新新媒介时带有的个人色彩的经验。本书指引的文献还有一个功能:核对我用新新媒介自己的实践和做研究是心得是否准确。

兹将我使用和研究新新媒介的经验略陈如下:

2004年,我接受儿子西蒙的建议注册Facebook,他当时正在哈佛大学念书,Facebook就是在那里诞生的;我用福德姆大学的教育网的电子邮件账号(.edu),因为我一直在福德姆任教。那时,拥有.edu电子邮箱的人才能注册Facebook。

Facebook取消这样的要求已经有一段时间。实际上,一切新新媒介的标志之一是任何人都可以加入,游戏或工作都行。

2005年5月,我加入Myspace,但没有参加具体的活动,直到2006年2月我最新的科幻小说《拯救苏格拉底》(The Plot to Save Socrates)问世。那个月,我第一次把博文贴上Myspace,意在撰文介绍Myspace并推广我的小说。我的双重目的表明新新媒介的另一个特征:促成我们同时从事并完成多种任务的能力。正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 [1](1890,p4.62)所言,我们的大脑与外界链接,所以能理解世界的“气象万千、熙熙攘攘”。

2003年,我在微软国家广播公司(MSNBC)短命的杰西·文图拉(Jesse Ventura)节目中露面。自此,我就在全国的有线电视和网络电视上接受访谈。从2006年8月起,我将这些访谈的片段上传到YouTube上。那个月我还注意到,有关我和《拯救苏格拉底》的文章被贴在了Wikipedia上,这促使我注册了Wikipedia。不久,我就为Wikipedia撰写了文章,这些文章的论题和任务从《乡村之声》(Village Voice)到普利策奖得主特雷萨·卡彭特(Teresa Carpenter)再到纽约格林堡镇的镇长保罗·费纳(Paul Feiner);我还参与激烈的辩论,如“颚骨无线电播客”(Jawbone Radio podcast)是否够资格写成一篇Wikipedia文章等(我认为它够格,但我输了。但不久以后,我在另一场辩论中获胜,介绍皮科尔播客网[Podcast Pickle]的文章就保留下来,这个网站提供播客和留言板服务)。

2006年10月,我发布的第一段播客题名为“光照射光透射”(Light On Light Through),说的是通俗文化、电视和政治,我在介绍词里统称这些论题为“作品”(works)。一个月以后,我发布第二段播客名为“莱文森新闻播客”(Levinson News Clips),内容是电视评论。到2006年年底,我贴上第三篇播客,名为“询问莱文森”(Ask Lev podcast),意在给新作家一些指点。

2006年11月,我开始写“无穷回溯”(Infinite Regress)博客,至今,它仍然是我独立的博客,不与Myspace、沙龙网(Salon)联系。我在“无穷回溯”博客里写了1 900篇博文,吸引了50余万读者。吸引读者的方式之一是把你的博文的提要贴在Digg和Reddit上。我注册Digg是在2006年12月。微博是吸引读者的另一种方式,我在2007年夏天注册了Twitter。借用“应用”(apps)或“专题”(special programs)等程序,你可以把自己的博文和视频的题名等直接上传到Twitter等网站,它们又自动把这些信息传递给Facebook、Linked In、Myspace等网站。

2007年11月,肯·哈德森(Ken Hudson)邀请我到Second Life去讲新新媒介。我注册Second Life后发现,我的化身(avatar)的全套设备都得更新,发型、体型、性别和衣装都要面目一新,还得确保麦克能正常工作。Second Life是最后 一种我加入并学会使用的重要新新媒介。2010年7月,我注册了Foursquare,用我的B1ackBerry Torch签到。2011年9月,我开始用Google+,使用方式和Twitter 及Facebook差不多。我继续维持这些系统上的账号,不仅是想要利用其信息来更新我的《新新媒介》,而且是因为我喜欢这样的经验并从中受益。这些系统都免费,人人能用,具有新新媒介的所有特征。凡是注册的人都能用这些账号生产并接收信息。想深入了解这些新新媒介的读者不妨加入并加以利用。适合起步的媒介是Facebook,这是下一章的主题,以免需要时你尚未加入。

【注释】

[1]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9),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者,机能心理学创始人。——译者注(全书脚注均为译者所加,后不再一一指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