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家队伍建设中的理论前沿问题

企业家队伍建设中的理论前沿问题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家理论前沿问题的探讨对于深化改革,促进我国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茁壮成长是很有意义的。国外企业家研究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对企业家理论和企业家定义的研究更是流派纷呈,有人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共有九种模式。毛蕴诗认为企业家必须是企业的出资人和原始创业者,对企业有控制权。这是对企业家泛化的看法。企业家是企业的创新者和风险承担者。因此,不能把是否拥有企业所有权来作为定义企业家的标准。

企业家队伍建设中的理论前沿问题

有人把现在的经济称为“企业家经济”,这是值得发人深省的。企业家理论前沿问题的探讨对于深化改革,促进我国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茁壮成长是很有意义的。

(一)企业家内涵和标准

明确企业家内涵和标准,这是研究企业家的基点。国外企业家研究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对企业家理论和企业家定义的研究更是流派纷呈,有人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共有九种模式。

1.古典阶段

古典经济学对企业家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探讨企业家的职能,其基本模式有两个:经营模式和资本模式。企业家成长的最原始的经济学模式就是经营模式和资本模式。其代表人物是坎梯龙。这个模式的重要结论是:企业家是经营者,也就是说,只有具有经营职能的人,才能称为企业家。“企业家”这一术语是由坎梯龙在1755年引入经济学理论的。古典经济学的另一个企业家模式是资本模式,其代表人物是马克思。这个模式的重要结论是:企业家的特质是人格化的资本,或者说企业家是一定资本的所有者。

2.新古典阶段

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家的研究侧重于企业家的特质,即企业家的性质。其主要模式有人力资本模式、创新模式和决策模式。

3.新自由模式阶段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企业家问题的研究侧重于企业家的作用,其主要模式有组织模式、交易费用模式、队生产模式和代理模式。

(二)我国理论界对企业家内涵的理解

我国理论界对企业家内涵的理解存在很多不同观点,可以概括为三类:

(1)企业家是企业的所有者和创业者。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张维迎和毛蕴诗。张维迎认为“企业家本身通常也是资本家”,“资本所有者拥有当企业家的优先权,才保证有企业家才能的人占领企业家位置”。“在经营才能难以直接观察的情况下,个人财产可以起到显示个人经营才能的作用。……当一个富人想当企业家时,他一定是个有能力的人”。[2]在另外的文章中,张维迎也讲到职业企业家,但他的立足点仍然是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只看作企业家职能的分解,他把企业家分为两类,一类是所有者企业家,另一类是职业企业家。毛蕴诗认为企业家必须是企业的出资人和原始创业者,对企业有控制权。而职业经理人则是企业持续期内的再创业者,对企业有一定的控制权。为此毛蕴诗还提出了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特征识别模型。模型如表20-1:

表20-1 企业家与职业经理特征识别模型[3]

续表

表20-1所示,在所列的七个特征变量中可明显识别的特征变量有五个:雇佣关系、出资与否、承担风险、所有权与控制权、担任企业主管与否。而且,对于张瑞敏、倪润峰、赵新先一批不是出资者却被称为企业家的现象,毛蕴诗称之为“是特定历史过程的历史现象”。[4]

(2)凡是经营者都是企业家。这是对企业家泛化的看法。

(3)企业家是企业的创新者和风险承担者。

(三)我们的观点

以上种种看法反映了对于企业家的理解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是古典的观点,即认为企业家必须是企业的所有者和原始创业者,第二种是泛化的观点,如上所说,“凡是企业的经营者都是企业家”,这是不准确的,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第三种观点是科学的看法,也是我们的观点:不论是否是企业所有者和创业者,只要是企业的创新经营者和风险承担者,就是企业家。其理由如下:

(1)企业家(Entrepreneur)原始的概念就是指“探险队领导”、“航海冒险家”,没有涉及所有权。

(2)认为企业家即企业主(所有者)和创业者,这只是原始企业的现实状态反映,而不是当代企业的产权特征。

(3)当代企业所有权已经历合-分-合三个历史阶段,所有权已不成为是否是企业家的标志。

图20-1 企业的发展阶段

在原始企业阶段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合一,因此企业利润是实行独享制,在现代企业阶段,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状态的,因此是支薪制,当代企业阶段又出现经营权与所有权合一的趋势,处理利润的方式是利润分享制。因此,不能把是否拥有企业所有权来作为定义企业家的标准。

(4)现代企业经营者虽不一定是原始创业者,但一定是要负责“二次创业”和“再创业”,而且是不断创业的“创业者”。

(5)企业家的内涵应根据本质特征确定,防止“非本质化”,防止“全面化”。非本质化就是指按所有权或者在企业中担任的职务,而不是用企业家本身的素质来定义是否是企业家;“全面化”是指把所有的优秀素质都集中在企业家身上,事实上这样的“全才”是不存在的。

(四)企业家特征

(1)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

(2)创业精神:敢冒风险、百折不挠、涌动的再创业冲动。

(3)独特的企业家“警觉”、敏感。

(一)人力资本对企业所有权提出挑战

企业由谁投资,归谁拥有,以往这似乎是万古不变的原则,但现在此原则变化了,有的报刊登了题为“别了,谁投资,谁拥有的原则”的一篇文章,这说明人力资本对企业所有权提出了挑战。

(二)人力资本为何成为资本

科技进步使人力在企业发展或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比重呈加大趋势。在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中,人力资本占物质资本的比重变化如图20-2所示:(www.xing528.com)

图20-2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比重变化图

第一阶段:匠艺人与所有权统一,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是合一的,没必要提出人力资本产权要求;

第二阶段:人是依附于物质机器的“活工具”,实际上没有资格,也不可能提出人力资本产权要求;

第三阶段:人力资本作为利润的主要创造者,必然要提出人力资本产权要求。

(三)人力资本是怎么成为资本的

(1)人力资本投资于教育、培训使劳动者成为经营创新者和技术创新者;

(2)人力资本要求同物质资本享有同等的权利——共享企业所有权。

人力资本的一个特点是同物质资本的投资相比,人力资本是在进入企业之前的资本投资,即人力资本是一种超前的资本投资,而且还要继续教育的“后续投资”,因此人力资本在进入企业之前的投资是要求与物质资本享有同等权利的前提;所以人力资本要求同物质资本享有同等的权利——共享企业所有权。

(四)利润怎么产生

“活劳动理论”、“投资产生论”反映了价值论与实践的矛盾,而共生理论把这一矛盾统一起来。一方面“活劳动理论”认为企业利润是劳动者创造的,另一方面“投资产生论”认为企业是国家投资的,所以二者在价值理论与实践上是矛盾的,于是有的学者提出“利润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认为: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共生利润。也就是说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共生利润,这就使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平等地共有企业。

问题提出的背景是我国现在的家族企业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20年的发展到了必须考虑接班人的时候,那么是选择子女,还是聘请社会上的职业经理人,成为理论和实践都很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家族企业走向现代企业的标志应该是现代技术和现代管理,而不是以是否家族控制,家族经营为标志

(二)两权分离不是目的,而是挑选优秀企业家的结果之一

选择优秀的接班人,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家族中的人来作接班人,一是家族以外的人。因而两权分离只是选择优秀企业家可能的一种结果。在界定“优秀企业家”时,我们看中是否“优秀”,而非他的身份是什么。事实上,在能力同等优秀的情况下,往往应该选择家族之内的人,因为其企业忠诚度会更高,所以选择职业经理人是次优方案,而最优方案应该是从家族中来选拔。

(三)如何决策是继续家族经营还是聘任职业经理人

这里我们提出应该按照现代代理成本理论来决策。究竟是选择家族经营还是聘请职业经理人,依据就是将代理成本和代理收益进行比较。代理成本包括代理人的全部报酬、代理的风险和监督成本等三部分内容,当代理成本大于和等于代理收益时,应选择家族经营,当代理收益大于代理成本时,则应该选择外聘职业经理人。

(四)改善内部和外部机制,降低代理成本,为优秀职业经理人进入家族企业创造条件

厉以宁认为,全世界的家族企业,都是通过上市,走股份制来改变自己,从而走上了现代公司制道路,中国也不例外。因此,我国的家族企业应该逐步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在企业外部我们必须着手在法律、行政和信用等各方面为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做好准备和保证。

传统国企不具备产生企业家的体制条件,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张维迎提出了“国家所有制下的企业家不可能实现”。在前面我们也对计划经济这种纵向经济下如何不可能产生企业家做了详细分析。

企业改革中,国企的走势是分化。通过竞争有一部分企业崛起,有一部分企业退出,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国企的出路是分类改革,国企应该分为三类: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参股企业。①国有独资企业是特殊企业,而且数量较少,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谋求企业效益,企业经营者,就是具有两面性的“两面人”——一面是准企业家,一面是准公务员;②国有参股企业已经不是国企,而是民营化的企业,这里不需赘述;③国有控股企业是研究的重点,在这类企业中,我们认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企业家,具体条件如下:

(1)政企分开,国有资产出资人到位。事实上政企是可以分开,政府不需要经营企业,它的功能应该是调节社会的运行,而非经营或参与,调节的手段主要是成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把投资人角色让予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这样就保证了出资人的到位。

(2)改革企业经营者管理制度,走职业化之路。我们已经加入WTO,如何处理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要抓紧建立和健全企业家市场。

(3)建立企业家市场并充分发挥其市场机制作用。

(4)强化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

(5)转让比重过大的国有股,以引入非公有产权机制。国有股减持已经被提上日程,去年股市上曾允许国有股通过上市减持,但很快就停止了。但是股市的全流通问题已经是势不可挡。只有通过国有股减持,才可以一方面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另一方面使中国股市更加健康成长。

因此,我们相信虽然传统国有企业产生不了企业家,但是改革后的国有企业就可以出现企业家,当然这主要针对国有控股企业来说的,比如说青岛双星集团的总裁汪海,四川长虹的倪润峰。

[1]本章内容为郑海航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企业改革中的企业家队伍建设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99BJL019)总报告中的一部分。

[2]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引自网上《中国企业家的因惑》。

[3]2001年11月16日广州《企业家理论与企业家成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4]2001年11月16日广州《企业家理论与企业家成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