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功之路:平庸者胜过聪明人

成功之路:平庸者胜过聪明人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平庸者的成功和聪明人的失败世界上许多成大事者都是一些资质平平的人,而不是才智超群、多才多艺的人。他是一个社交明星,给每个人留下的第一印象都是完美的。正是杰罗姆的一笔笔巨额借款,导致了维克多的贸易公司的破产。伊雷内则是截然相反的人。历史上,平庸者成功和聪明人失败一直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他用黄铜制作的法式接头的两脚规被评为全行业中最杰出的作品。

成功之路:平庸者胜过聪明人

平庸者的成功和聪明人的失败

世界上许多成大事者都是一些资质平平的人,而不是才智超群、多才多艺的人。我们怎样解释这个现象呢?

一些人取得了远远超过他们实际能力的成就,使很多人感到疑惑不解:为什么那些看上去智力不及我们一,在学校排名末尾的学生却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人生的旅途上把我们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其中一些人,尽管在学校里被我们嘲笑,后来却能专心一个领域,耕耘不辍,最终到达目的地。尽管智力平庸,但他持之以恒,一步一步地积累了自己的优势,而那些所谓智力超群、才华横溢的人却仍在四处涉猎,浅尝辄止,最终一无所获。

杜邦公司创始人伊雷尔的哥哥维克多,他可以说是一表人才,口齿伶俐、头脑敏捷、身材挺拔、相貌英俊,外表上简直没什么缺点。他是一个社交明星,给每个人留下的第一印象都是完美的。但是熟悉他的人知道,他从来就没有从头到尾地办过一件事,就是答应别人的事,他也可能会忘掉。他仅仅是个吃喝玩乐的专家。如果派他外出考察,他回来后拿不出多少有价值的商业情报,却能绘声绘色地描述旅途中的美味佳肴和美女。伊雷尔做火药买卖时,维克多在纽约给他做代理。维克多凭社交手腕发展了一些客户,但是其中一位,拿破仑的弟弟杰罗姆,一位花花公子,却毁了他。在纵欲无度、花天酒地的生活中,他们俩很投缘,只要杰罗姆缺钱,维克多就慷慨地掏腰包。正是杰罗姆的一笔笔巨额借款,导致了维克多的贸易公司的破产。

伊雷内则是截然相反的人。他身材不高,相貌平平,但在学习和工作中有股近乎痴迷的专注劲儿,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小时候在法国,家境还很宽裕的时候,他受拉瓦锡的影响,对化学着了迷。那时候他父亲皮埃尔是路易十六王朝的商业总监,兼有贵族身份,谁也想不到这个家庭在未来的法国大革命中会险遭灭顶之灾。拉瓦锡和皮埃尔谈论化学知识的时候,小伊雷内稳稳当当地坐在旁边,竖起耳朵听着。他对“肥料爆炸”的事尤其感兴趣。拉瓦锡喜欢这个安安静静的孩子,把他带到自己主管的皇家火药厂玩,教他配制当时世界上质量最好的火药。这为他将来重振家业奠定了基础。

若干年后,他们全家人逃脱法国大革命的血雨腥风,漂洋过海来到美国。他的父亲在新大陆上尝试过七种商业计划——倒卖土地、货运、走私黄金……全都失败了。在全家人垂头丧气的时候,年轻的伊雷内苦苦思索着振兴家业的良策。他认识到,目前战火连绵,盗匪猖獗,从事商品流通有很大的风险,与其这样倒不如创办自己的实业。但是有什么可以生产的呢?这个问题萦绕在他脑海里,就连游玩时他也在想。有一天,他与美国陆军上校路易斯·特萨德到郊外打猎,他的枪哑了三次,而上校的枪一抠扳机就响。上校说:“你应该用英国的火药粉,美国的太差劲。”一句话使伊雷内茅塞顿开。他想:在战乱期间,世界上最需要的不就是火药吗?在这方面,我是有优势的,向拉瓦锡学到的知识,会让我成为美国最好的火药商。后来,他就靠着这股专注和坚韧劲,克服了许多困难,把火药厂办了起来、办成了举世闻名的杜邦公司。

历史上,平庸者成功和聪明人失败一直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通过仔细分析,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那些看似愚钝的人有一种顽强的毅力,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如磐石的决心,一种从不受任何诱惑、持之以恒的韧劲。相反,那些聪明却不坚定的人,往往没有一个明确目的,四处出击,结果分散精力,浪费才华。(www.xing528.com)

一个聪明的孩子,不管是否在大学里遥遥领先,不管是否比社区的其他同龄人更引人瞩目,如果做事不持之以恒,就永远不会成功。

在同样的时间内,有些人学到的知识比别人多,作出的成就比别人高,这是因为他们全身心扑在自己的事业上。他们做起事来,都有一股锲而不舍的劲头。据说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竟做了1000多次试验,如果没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他就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效率蒸汽机的发明者詹姆斯·瓦特,从小就是出了名的心灵手巧的人,他在父亲的造船作坊里迅速掌握了修理航海仪表的技术,工匠们夸他“每根手指头上都刻着好运纹”,事实上,在拥有自己的工作台之前,小瓦特就把课余时间消磨在车间里,观察大人们干活,静静地思考,他是一个非常内向、好静的孩子,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事,无论他准备做、正在做,还是暂时中断,他的心思都在上面,这样的人所取得的进步,是那些三心二意的人望尘莫及的。

他中学毕业后来到格拉斯哥,想学一门手艺,但是这里竟然没有一个配当他师父的人,那些工匠可以教的,他早就会了。他不得不来到伦敦,从举世闻名的仪器专家中寻找自己的导师。他成了数学家、仪器制造专家约翰·摩根学徒,一年中,他掌握了别的学徒需要三至四年才能学到的东西,他是这样做的:每周在摩根的车间里工作五天,每天从清晨干到晚上九点,在休息时间又揽些零星的修理活来干。他用黄铜制作的法式接头的两脚规被评为全行业中最杰出的作品。出师时他告诉父亲:“我认为不管在什么地方,我都不愁没有饭吃,因为现在我已经能像大多数工匠那样出色地工作了,尽管我还不如他们熟练。”

对于他这样的人,吃饭决不是一个问题。他为格拉斯哥大学修好了一批天文仪器,在校园里得到了一个工作间,也得到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后来他又与一名建筑商合伙开了仪器制造修理厂,赚了不少钱。自从得到一台老式蒸汽机模型,弄清它的缺陷,意识到改进它的可能性,他就从小安乐窝中走了出来,踏上了伟大的成功之路。他沉浸在对大气压、真空、冷凝、传热、冲程、能量、效率等错综复杂的环节的思索中,在工作中、在散步时、在水壶边、在床上……不停地考虑那个模型和环环相扣的难题,一旦心有所得,就扑到实验室里检验。这东西一旦成功,将对工业文明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此之前,人们普遍依赖自然界不稳定的风力和水力来驱动机械设备,老式蒸汽机由于燃料消耗过大,只能在煤矿里运用,而且它发出的呼哧呼哧、吱嘎吱嘎、扑通扑通的噪声使几英里内不得安宁。瓦特撇开其他事情,一心扑在蒸汽机上。

瓦特在15年的时间里,经过无数次艰苦的试验,终于把60多年中无人改进的震天响的矿井蒸汽机变成了可以牵引轮船火车的动力,他自己也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显赫的社会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